中国的根雕艺术自诞生以来,便以“天趣”和“意趣”的相辅相成作为最高审美理想,这也是中国根雕艺术的基本创作原则。在此,笔者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谈一谈对于根雕艺术“天趣”与“意趣”的认识。 根雕艺术的“天...
焉然系而不食 吾岂匏瓜也哉——罗聘《蔬果图》《钟进士役鬼图轴》赏析
清代中期,商业繁盛的扬州,随着以商人、盐户为主的市民对绘画作品的需求,出现一些顺应绘画商品市场的职业画家。区别于纯粹的职业画家,这些画家是具有文人画家特质的职业画家,他们的创作风格以“怪”闻名,被称为...
元人画马图中的政治隐情
一、元代绘画常用隐喻的原因 1276年,元兵攻入临安。1279年崖山兵败,陆秀夫背着幼帝投海,留名千古,自此南宋覆灭。宋元易代的时候,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汉人和蒙古人文化的较量与融合中,由宋入元的...
论中国画章法中的藏与露
中国画讲究章法布局。章法,即顾恺之所谓的“置陈布势”、谢赫所言的“经营位置”。章法的运用会影响画面“形神”的表达,而藏露是中国画章法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唐志契在《绘事微言》的“丘壑露藏”中言“景愈藏景界...
丑书横行与当代书学之使命
丑书现象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丑书横行的背后,有多少“隐形的手”在助力。在丑书这块“免死金牌”背后,又有多少人从中谋利。书法从实用性走向艺术性,再从艺术性走向社会性。从80年代的“现代书法”到90年代的...
敦煌《菩萨引路图》研究
佛经真正传到我国,是在东汉初年。朝廷改洛阳鸿胪寺为白马寺,我国的第一座寺庙随之建立。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产生了水陆法会。而于水陆法会中所使用的佛绘则被叫做水陆画。通常情况下,水陆画会被挂在法堂上...
梁楷《三高游赏图》辨析
一、梁楷的人物画 宋朝(960-1279)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历时319年,共历18帝。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宋朝建立。赵匡胤期间,...
浅谈萨金特水彩的魅力
一、萨金特的家庭经历以及印象派对他的启发 家庭和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萨金特也不例外。萨金特的医生父亲和画家母亲都热衷于旅游,正是这种旅居生活,使得萨金特有了体验欧洲风土人情的机会。其中...
赵佶《听琴图》中的“琴韵松风”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生于元丰五年(1082),19岁继承皇位,在位25年(1101—1125)。他喜好笔墨丹青、弓马骑射,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对人说:“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
两宋画坛三百年
御用画师的反间计 午夜时分,一场顶级宴会进入高潮。在一身红色官服的新科状元郎粲的注视下,著名歌姬王屋山跳起当时最热门的六幺舞,宴会的主人韩熙载则亲自擂鼓助兴。搞不清状况而闯入现场的德明和尚,在人群中略...
重新认识宋徽宗
北宋赵佶《五色鹦鹉图》53.3厘米×125.1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此卷图、题、跋俱全,堪称为赵佶“三绝”珍品,卷右侧为其御题诗赋《咏鹦鹉》。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帝王。后人认为其为...
一凿一刻,尽显书美
书刻是一个融文学、书法、雕刻、设计、绘画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门类。把握书与刻的辩证关系,以木材为载体,雕刻为形式,以刀代笔,化木为纸,在一凿一刻的鬼斧神工之中,赋予木材、书法以新的生机。书刻创作者必须...
春天无法取消——关于大卫·霍克尼的札记
诺曼底的苹果树 二○一八年十月的一天,刚刚过了八十岁生日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度假经过诺曼底地区。在那里,他驻足勒阿弗尔港口,看到了莫奈《日出印象》描绘的景色。在浪漫小城翁夫勒享...
长卷中的“镜头”——中国画创作中的时空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内容丰富多样,有历史,有神话,也有对现实的赞歌。中国绘画中的长卷式创作,在卷收与展放中,有对逝去的不舍,有对新事物的欣喜。时间流逝的观念,繁华与幻灭的对置,有端与无端,时间的循环与空...
明清肖像画的写真与传神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内收藏明清肖像画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今年新展“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选取50余件(套)明清时期肖像画,并以画像中人物的生活年代早晚为展陈顺序,让观众可以随着历史发展...
倪瓒山水画之意境美
宋元两代是山水画发展的两个高潮时期。相较于宋代山水精于笔墨样式、写实的传统,元代山水画则更旨在画家自我情感的抒发,将个人价值充分交融在艺术创作中。其中,以“元四家”之一倪瓒的个人风貌最为突出,其画面简...
古砖能证史 金石藏真趣
金石学的萌芽可以上溯至东周,兴盛于北宋,至清乾嘉之际达于鼎盛。其中,古砖收藏在金石学中属“石”的范畴,是比较小众的一个门类。北宋时就已出现古砖相关著录,如欧阳修《集古录》、刘敞《先秦古器记》、吕大临《...
虚静论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内涵与发展
“虚静”是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中十分重要的范畴,它是关于艺术创作与审美态度的理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虚静”概念,不仅与“虚静”的哲学概念有关,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虚静论的哲学审美意蕴 虚静,作为...
禅意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审美研究
一、何为禅的定义 禅意一般指语言无法描述的一种内在感受,这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若是要定义禅意的具体含义,禅宗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容与形式,因为禅意是从禅宗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哲学的思考与艺术理念升华而来的...
李可染山水画写生探究
“‘东方既白’,人谓中国文化传统已至末路”,而李可染预见东方文艺复兴之曙光,因此借苏东坡《前赤壁赋》的结尾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李可染认为东方文艺复兴的曙光一定会到来,中国画会在世界上占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