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博物

沉睡千年,穿越岁月的浪漫回响

1978年5月,随着“曾侯乙墓”在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的出土,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它的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的一位国君——曾侯乙。观察发现,在曾侯乙编钟的甬钟正面及钲鼓部均...
考古博物

破译长信宫灯之谜

1968年,震惊中外的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夫人窦绾墓出土,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文物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品文物。尤其是长信宫灯,其精美的构造与工艺至今仍被人称道。 “三易其主”的身世 长信宫灯主体...
考古博物

如果国宝会说话

瀍河朱樱 数千年,它们无言。时间偷走了它们昔日的美好,却赋予了它们承载希望与文明的能量,伴随人们一步一步撑到无声的终点、静默的起点。数千年,它们无言。不去强求所有人的倾听,却期待所有人的发现,它们已将...
考古博物

宋画中的屏风

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唐·李商隐《屏风》 自古以来,屏风都是兼具实用与装饰的一种传统家具。到了宋代,屏风成为一代画师泼墨丹青的重要素材,是千百年来文人墨...
考古博物

中华文明的灿烂之花——带钩三千年

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器物是与古人朝夕相处,最为贴近的;有什么器物是代代相传,始终不离不弃的;又有什么器物,是集合了各种中国古老的制造工艺,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让中华文明的灿烂之花尽情...
考古博物

掌中暗度故城风——宋人生活中的扇子

扇子作为实用器物产生,却被逐渐赋予了深层次的象征含义。从统治者在重重“障扇”下出行,到读书人借“便面”遮面;从汉宫妇人托纨扇抒弃妇之情,到魏晋名士持麈尾扇谈经书之义……自古被文人笔墨着重记叙的扇子,其...
考古博物

古代青铜器原本什么颜色

古代青铜器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中国的青铜文明源远流长,冶炼技术精湛,制作精良,造型优美,在商周时期即达到了巅峰,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风格,在世界青铜器中...
考古博物

藏在文物里的中国色

妃红、椒房、月白、绒云、苍烟落照、青雀头黛……你是否也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中国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体系。颜色背后,蕴藏着流传了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然而传统色散漫难寻,仅可在史籍、诗...
考古博物

香气氛氲百和然

香是大千世界里的特殊物质,它是有形的,燃烧自己又变为无形,一种气味,袅袅烟缕,追捧芳洁之境,营造梦幻气象。 回望历史尘封处的祭坛,一处处燔柴,一垒垒燃蒿,众多的燎祭遗存表明,中国先民远在五六千年前就在...
考古博物

木梳里的似水年华

说起梳子、香镜……《红楼梦》中那一个美人手持桃木梳子,颦笑间相映于玉檀香镜的典雅画面,是否在你脑海萦绕,久久未散?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贵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与梳子朝夕不离,古诗《木...
考古博物

竹夫人与汤婆子

古人十分重视晚间的休息。然而夏季燠热,冬季寒冷,都不利于入睡。为提升睡眠的质量,于是聪明的古人便发明了两种器物——竹夫人与汤婆子。 竹夫人又称青奴。为什么叫“青奴”呢?黄庭坚有《赵子充示竹夫人诗,盖凉...
考古博物

神的时代:货币的童年

货币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货币也不断演进。意大利哲学家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考古博物

洛阳的唐代丽人

鹦鹉髻女佣 杜甫在《丽人行》中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东都洛阳,也有许多绣罗女子,带着柔美与韵致,尽情演绎着唐王朝恣意华美的时代风尚。 在洛阳博物馆陈列的各类唐代文物中,唐代的霓裳丽...
考古博物

“古镜曾经几度磨”:磨镜客的前尘旧事

“磨镜”即磨拭铜镜,是古代的一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被称为“磨镜客”或“磨镜匠”,有点类似于近现代走街串巷、吆喝着“磨剪子嘞戗菜刀”的磨刀匠。古时,铜镜需要常磨才能照影。《朱子语类》卷一七记载:“...
考古博物

古代皇帝都爱收藏些什么?

人类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蛰伏着悠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它们犹如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珠贝,串联起来就编织成了闪光而又珍贵的记忆,那里诉说、还原着历史的真实,诠释着无数历史谜团的答案,镌刻着人类发展的光辉...
考古博物

古代翻译官的N项技能

古代翻译官常随队出使外邦 关于翻译官最早的记述出现在周朝,那时的“译”专职从事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礼记·王制》如是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