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裤以粗犷自然、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平民风格受到了几乎全球所有国家人民的欢迎。然而谁能想到,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牛仔裤是作为帝国主义被批判的,粤语歌里唱道:“着起牛仔裤,等于认美帝(国主义)做契爷...
面包总会有的!
所谓面包,就是以黑麦、小麦等粮食作物为基本原料,先磨成粉,再加入水、盐、酵母等和面并制成面团坯料,然后再以烘、烤、蒸、煎等方式加热制成的食品。 通常,我们提到面包,大都会想到欧美面包或日式的夹馅面包、...
铁轨的诗学
埃菲尔铁塔与火车轨道,在世界范围内被摄影师与文艺女青年所钟情。此二者,是文艺女青年最为酷爱的摄影背景。与所爱的人在埃菲尔铁塔前蜜吻,或坐在长长的铁轨之上,是文艺女青年喜欢四处炫耀的场景。但比起埃菲尔铁...
《乾》卦中的三才思想
“三才”思想是源于古人对宇宙的看法,是先民把自己的观察作为视角,对天、地、人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体验,并且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来寻找并且确定人类自己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它是古代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上古先...
《孙子兵法》的总纲:《计篇》说略
《计篇》作为《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首篇,在全书中起着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的关键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孙子兵学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 一 战争的筹划理论 用兵打仗先要算计,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一类是...
为《孟子》首章鼓与呼
轴心时期中华元典的开篇讲什么、如何讲,总是能让后经学时代的人们津津乐道。2002—2017年,我做《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学科编辑,先后编过王瑞来、郭美华、柯小刚、朱承等学者专论《论语》首章的文章。201...
儒家哲学的“三句真谛”——《中庸》开篇三句的释读
自治儒学以来,日久不得要领,但见歧义纷呈,难以融会贯通。近日重温《中庸》,忽觉豁然开朗,不但对儒学顿感心领神会,而且对整个中国哲学,亦觉同条共贯,殊途同归。《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古代司法的“情、理、法”衡平艺术
司法艺术,是指在整个司法实践活动中,在事实和法律基础之上,诉诸于良知善心、情感想象、激情灵感、经验法则、法律方法等,以创造性解决纷争,作出衡平、正义判决的艺术方式和方法。中国古代司法活动中渗透着司法官...
代表法律的古代器物
古代的斧钺、节和尚方宝剑这三种器物,不仅是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执行刑罚的法律象征,持有这三种器物的人,可以行使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因此,这三种器物是代表法律权威的器物。 斧钺其实是古代的两种器物,但是...
“刑以兵威”的法律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一种“刑以兵威”的特别原则或灵魂。“刑以兵威”,就是以军事性暴力为司法权威助力。这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执法司法活动中就是那些礼仪性、仪式性的东西。 首先,地方官衙建置及主官源自军事。战国...
富则教之,明刑弼教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不仅从历史的镜鉴中总结了重民、富民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更重视教民,特别是在民衣食足之后强调富而教之。孔子在回答冉有“既富矣,又何加焉”的提问时,明确回答说:“教之。”在孔子看来,在...
“法致中和,囹圄常空” ——中国古代为何有调解息讼的司法传统
中国古代司法并非一味以刑杀为威,相反,所追求的是“讼简刑清”,力求实现刑措而不用的和谐社会。孔夫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发挥了长久的影响作用。历代所谓“盛世”,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法致中和...
红茶养生与健康
茶叶是人类三大无酒精饮品,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有饮茶的习俗。我国六大茶类集健体、修身、养性于一体的功能风靡全球、经久不衰,展示出茶的物质文明与社会文明的风采。茶叶的“药食同源”“药食同...
从“治”看中国“礼法”传统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乃为刑名之学,是以令行禁止的方式出现的,而所有的命令与禁止都靠刑罚来保障实施。夏、商、周国家这种由战争中强化的权力和族长传统相结合所构成的奇特形态,与其说是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法谚:浓缩的意蕴
法谚具有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的特点,是人们对于法律最直观、最朴素的认识,也是法律最为人知、最高精华之所在。透过一些法谚,人们可以很好地洞悉法律的方方面面。 法谚是民间关于法律的谚语,是民间口口相传、...
“五听”:古代判官的审判指引
“五听”,即通过对案件当事人在陈述案情时基本的情态表现和言辞逻辑进行语法、表情、气息、反应和目光上的判断,来辨别其口供的真伪。《尚书·吕刑》曰:“两造具备,师听五辞。”“师听五辞”即“五听”,在西周就...
“明镜高悬”的司法理想
堂威声一起,惊堂木一拍,这是影视剧中古代官员审案的标准仪式。画面中惯常出现的就是官员头上的巨大匾额,上书“明镜高悬”。据晋代学者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汉王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宫内...
古判词经典
法律不是无情物。法律的制定离不开对人情人伦的考察,法律的适用也不得不顾及正常人的情感体验。早在中国古代,判案者就很是讲究“巧”和“妙”。在唐朝,进士授职必察身、言、书、判,即要求相貌端正、辞章条理、善...
哲学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 《哲学的慰藉》
记得,小时候伟大领袖曾号召全民学哲学。我也装模作样地学了一番,结果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 但前一段时间,读英国人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却对哲学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时刻觊觎...
思考的芦苇——读帕斯卡尔《思想录》
帕斯卡尔(Blaise paseal,1623——1662)的名字在中国读者眼里似乎显得很陌生。其实,他的名字早已传到中国,旧译有写作巴斯葛的。帕斯卡尔是历史上第一流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的名字与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