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4年秋天,从未走出哥尼斯贝格这个普鲁士边远城市的康德,回答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什么是启蒙?今天,当我们重新阅读康德的这篇短文《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在康德众多晦涩而冗长的著作中,这是相对...
古代文人的雅号是怎么得来的?
古代文人多有雅号,而雅号的得名,原因固不止一端。有因所从事的职业而得名的。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说,胡令能“少为负局钉铰之业”,也就是用铆钉把破损的锅碗瓢盆接合、固定在一起,所以被称为“胡钉铰”。 有...
悲剧的诞生与毁灭——再读《悲剧的诞生》
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与之对应,古希腊艺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希腊艺术历来是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将希腊艺术的繁荣归结为人与自然相谐、感性与理性统一。尼采却与传统相悖,...
一部教科书触发的21世纪全球性人类焦虑——评《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
一部名为《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下简称《人类简史》)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科书,在2014年译成英文不到3年,迅速成了全球畅销书,如今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2016年,尤瓦尔·赫拉利(Yuval...
荀子何以重学?——从《荀子》之首篇《劝学》谈起
《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以《劝学》打头,此种编排,其中有无深意,值得探讨。另加上《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共八篇论“学”,可见荀子为学之态度。然荀子为何重学?他作《劝...
北京方言与北京民俗
一、北京方言及其与民俗的关系 北京方言指的是住在北京城区一带的当地人所说的方言,其以北京城区为中心,所涉范围东至通州,西至门头沟,南至丰台,北至怀柔。北京方言的形成历史众说纷纭,但至晚在元代已经形成。...
双“九”、对称与中庸之道
消寒九九图 《易经》把“九”定为阳数(阳爻为九),将“六”定为阴数(阴爻为六)。而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应,两九相重,故称为重阳。我认为重九日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除开它本身的起源传说外,这之中还...
《关雎》之兴意
沐斋《关雎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
自有情怀溢心间——“小国寡民”新识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不是一般、通常意义上的使国小、使民寡,而是强调在思想观念、主观动机上不要贪大图多。《老子》以“道”为榜样,而“大”为其重要特性之一。“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不仅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儒家所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
一场咏石雅事引出的悲喜剧
宋仁宗的出其不意 古代皇帝常常附会风雅,心血来潮就让群臣现场赋诗,写得好的自然有赏。如南北朝时,南朝皇帝常常出题让臣子赋诗。有次,某帝还让臣子们咏石,于是就有了一组同题的《咏石》诗。不过“石”并非特指...
也谈“跑江湖”
一提“跑江湖”,大多数人会想到古代武侠小说中江湖儿女驰骋风云、快意恩仇、惩恶扬善的壮举。其中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多部小说使这种印象更为深入人心;或者想到《庄子》中的“相濡以沫...
三味书屋是哪三味?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呢? “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
孔子说“信”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由此又阐发出许多道德观念,“信”就是其中之一。《论语·阳货》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信”是与“恭”...
《孙子兵法》里的人文精神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兵书,通篇论述怎样战胜敌人、保全自己,充斥着智慧与谋略,但它绝非一般的教人蝇营狗苟的诡诈权谋之书,而是隐含着极为浓郁的人文精神,展现的是一种保国安民的大境界、大格局。 ...
中国文化中的君子与理想人格
君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奋进向上的道德风貌,它在铸就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
汉语里的“水”和“准”
水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江河湖海中有,日常煮饭用,很少有人会去想“水”隐涵的文化。即便中国发行量巨大的《现代汉语词典》,与世界语文辞书百科化的倾向相一致,对“水”的释义也是呈科学化的:“最简单的...
亦史亦哲的“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的文章习惯上被称为“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那个时代文学还没有独立出来,也就是处于文史哲不分家的状态,不纯粹,可以说亦文亦史亦哲。当然,具体到不同的作家作品,文、史、哲三者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
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
《易传·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这对中华本土文化以及域外文化都是适用的。 我们从中国思想文化史可以看到,从战国末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有儒学与道家学说的会...
立于礼,成于乐——中国文化中“礼教”与“乐教”的和谐统一
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的养成,主要通过传统礼乐教育。礼乐教育一方面讲的是“礼”,体现出一种伦理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乐”,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精神。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比一般的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