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合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法制文明的古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沧桑巨变,但始终保持着国家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并且不断地走向文明与进步,以至于中华法系成为世界法系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这不是偶然的,是...
文化综合

也说“古为今用”之“用”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岁月塑造出特有的华夏文化,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无视这一历史是不现实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也是不可取的,还是要“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关键是用什么?怎么用?中国传...
诸子百家

毛泽东:《老子》是一部兵书

对兵法韬略研究甚深的毛泽东曾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我们都知道,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没有带过兵,更没有打过仗,甚至连服过兵役的记载都没有,其著作《老子》(又名《...
地域文化

谁家南京谁家院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喜欢南京的理由:亲切,朴实,安宁;茂密的梧桐大道,隐秘的艺术沙龙,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不远不近的人际关系…… 在这所有的理由中,最让人着迷的,是这座城市特有的,垂挂着浓重水分子的温暖和...
文化综合

汉字大智慧之“乐”“天”“命”

慧解“乐”字 古代的“樂”和“藥”,两者的差别只是一个“艹”,象征着人们发明外在的乐器而丢失内在的音乐(樂)以后, 开始需要依赖外物外药。“樂”和“藥” 这二个字的同构性中其实也就记载了古代用声音治疗...
文化综合

汉字大智慧之“道”“德”

慧解“道”字 甲骨文“道”字,中间下面是人的头部,头上方是一个气路象意符几条脉络与天相通。四边外围的几笔象征四通八达。 会意:人通过头顶的气路,与自然相感格四通八达毫无滞碍明明白白。 当能够保持与大道...
地域文化

老上海的弄堂,老上海的风情

怀念老上海的风情,是不可以遗漏弄堂的。 闲来无事时,你可以在上海逛逛弄堂,感受一下属于上海的美与风情。上海的弄堂形形种种,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气派的一种,有着深宅大院的遗韵,将森严壁垒沉淀在一扇门...
文化综合

汉字大智慧之”中“”心“

汉字的起源,据传初始为仓颉所创。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相传他有四只眼睛。所谓“四只眼”,按照道医学的观点来说,是指他除了具有一双肉眼之外,还具有慧眼和天眼的能力。他根据日月的形状、鸟兽的足迹,观之于物,而...
诸子百家

怎样认识真实的王阳明

近年来,由于某种原因,王阳明在中国大陆也成为了时学、显学。各种讲坛、出版物层出不穷,然以因袭旧说、渲染离奇故事的居多,鲜见排难解纷、启人心智的新发明。 前不久,广州一所大学邀我去讲王阳明,因为听讲者主...
诸子百家

庄子的“呆若木鸡”

“木鸡养到”是一个鲜为人熟的成语,说的是训练斗鸡技艺。而要把鸡训练成叱咤斗场的顶尖高手,其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以我们当今人的理解,“呆若木鸡”是形容一个人呆头呆脑、痴傻发愣或木讷迟钝的样子。其实...
诸子百家

说说《诗经》《尚书》里的“中国”

“四书”和“五经”是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而“五经”中的《尚书》和《诗经》,也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国学经典。 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是将《诗经》和《尚书》视作国学的代表,所以商鞅建议焚书叫作“燔诗书而明法...
诸子百家

说“绘事后素”

《论语·八佾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篇主要涉及“礼”的问题。“巧笑倩兮,美...
诸子百家

心学源流:从孟子到阳明

“心学”作为中国哲学体系中的瑰宝,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讲心学源流,要从王阳明上溯到孔孟。从孔子的仁学、孟子的良知说、庄子和禅宗的心学以及儒学大师陆九渊的“心即理”,一路下来,到王阳明集其大成。孟子开...
诸子百家

王阳明《传习录》句典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其良知心学远承孟子,近继陆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
人文解读

《西厢记》里未下完的一盘棋

《西厢记》是元曲里最脍炙人口的杂剧之一。它有五本二十一折,在篇幅上是一本四折式杂剧的五倍。《西厢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王实甫和关汉卿。比如,明代凌濛初《西厢记范例十则·一》就认为此剧“前四本为王实甫作,...
民俗文化

他乡的油纸伞

千百年来,油纸伞抵御了多少凄风苦雨,伞下又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可是,关于油纸伞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如果,恰巧你也有一把,那么捧它在手心,听我讲一讲油纸伞的故事吧。 提起油纸伞,你会想起谁呢?...
文化综合

燕赵文化的精神特质

燕山万状,参差代雄。燕赵往贤,群星璀璨。河北文脉,世代绵延。文化特质,尽显民族风骚。其精神特质,大体有: 革新精神。革新是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国强民富的基础。战国时赵武灵王为富国强兵,抗衡北方胡...
文化综合

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国学观

近代国学对应的是外来之学,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之学。而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对于固有之学的称谓并不统一。梁启超在作于1902年的《中国史叙论》中第一次使用国粹概念,并且多次用国学代表中国学术,国学由此成为...
民俗文化

“名”“字”不是一回事

古人不能上网,无缘为自己取网名,因此,也就没有机会享受今人穿着多件马甲骂人的“乐趣”。但是,古人却有自己的“马甲”—字。 《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起个名,这个名称为“小名...
诸子百家

礼学与理学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要谈礼学与理学,我们先从最基本的人性谈起。所谓“食、色,性也”,这意味着,人一是为了自己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