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闽南工夫茶礼节大观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的茶道也吸收“礼”的精神,上自朝廷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茶礼。茶礼在风俗相同、方言相通的闽南和台湾的工夫茶中表现尤为突出。当地“开门七件事”中,工夫茶被摆在首位,“宁可一日无米...
文化综合

古人祭祖为何用韭菜

韭菜祭祖,在古代是必不可少的,目的也是让过世的列祖列宗早点尝尝鲜。《清史稿·礼志》中,依然把鲤鱼、韭菜、鸭蛋作为正月的荐新物品。当然,这除了韭菜的新鲜、味美之外,与韭菜的“剪而复生”也有很大关系,意思...
文化观察

突尼斯的礼节

突尼斯历史上深受阿拉伯人和土耳其的影响,十分注重礼仪,称之为礼仪之邦也不为过。因此在与突尼斯人交往时,一定要彬彬有礼,入乡随俗。 突尼斯人遇见初次相识的外国朋友,多以握手的方式问候致意,以先生、夫人、...
文化观察

“万岁”何时成了皇帝的专用词

“万岁”一词最早是欢呼、祝愿的意思。《事物纪原》记载:“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 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
饮食文化

小吃也有大滋味(序)

城隍庙小吃市集引来游人如织。摄影 / 沈嘉禄 所谓的美味,未必就是鲍参翅肚、山珍海味,或许只是一只小小的包子、一块软糯的米糕……家常味,世俗情,舌尖上的老味道,往往与小吃密不可分。 有时候,不免感慨赞...
服饰文化

旗袍的花样年华

1 港台的女演员中,张曼玉最适宜穿旗袍的。风行一时的电影《花样年华》,实现了女人与旗袍最经典最完美的结合:张曼玉穿一袭镶金丝的大红旗袍,把一位旧上海的幽怨少妇给演活了。旗袍套在张曼玉这样的女人身上,顿...
文化观察

从穿衣变化看时代变迁

中国人喜欢中山装经久不衰,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它体现了简洁、方便、灵巧、大方的特点。在穿衣单调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山装犹如徐徐清风,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穿军装、戴军帽、挎军包成...
节日文化

尝新节:新打的谷子先敬狗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退出了习俗的舞台,这个节日叫做“尝新节”。有人说尝新节是在旧历的七月七日,其实是没有硬性规定的。因为尝新的重要内容是品尝新出产的稻米或...
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左”尊与“右”尊

当今世界上通行的外交礼仪,客人的位置应在主人的右侧,也就是说,当今世界以右为尊。那么,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因为在中国不同的时期和朝代,对左、右何者为...
诸子百家

不做世间闲客——《易经》的启示

《易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揭示人生法则,披露生活哲理,尤其是教育和引导我们,要振奋精神,去懒戒惰,不做世间闲客,勇敢面对难题,和谐处世……它所具有的独到思想认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然具...
诸子百家

老子与愚朴人格

愚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三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
民俗文化

“弃尔幼志”:中国古代的成人礼仪

“弃尔幼志”:中国古代的成人礼仪(一) 成人礼是人生礼仪的一部分,它通过某个时间段的某些仪式,让少年告别幼稚,宣告被成人社会接纳为其中一员。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有成人仪式。 在这些仪式中,为了考验意志...
民俗文化

古代“彩礼”送什么

彩礼是聘娶婚嫁出现后中国传统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男方在婚约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彩礼在商周时期属于贵族婚姻制度“六礼”之一,秦汉时期,这种...
民俗文化

趣话香港人的禁忌

常言道:“人入乡随俗,船进港随湾。”随着内地与香港在商贸、文化、旅游诸多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密切和广泛,出入香港的大陆游客也越来越多,因此,了解香港人的风俗习惯就必不可少。 香港人凡事重吉利,讲究好彩...
文化综合

中国人用筷子有讲究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就连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都是有讲究的。筷子在古时称为“箸”,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同时,在使用筷子的时候又有很多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