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最后的晚餐》是其代表作, 这幅历尽沧桑的壁画被誉为“人类绘画中最卓越的作品”, 它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成熟。
一、《最后的晚餐》的思想内容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的神话故事, 在《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第二十六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基督耶稣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时, 犹太教徒想要逮捕他, 为了30块银币, 犹大出卖了耶稣, 致使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上。在耶稣被捕前的晚上, 他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 席间耶稣对自己的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耶稣的话犹如晴天霹雳, 打破了席间的安静, 闻言后12个门徒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异常愤怒, 有的万分震惊, 有的内心紧张, 有的猜测怀疑, 有的义愤填膺, 唯有犹大紧抓着装有30块银币的钱袋, 欲藏身于黑暗之中。
“最后的晚餐”这个题材既有神秘的宗教性, 又有哲学上的象征性, 还蕴含着浓重的悲剧意味, 向来是西方宗教绘画的重要题材, 画家们常以“最后的晚餐”来歌颂悲悯、宽恕、献身、崇高等伟大的宗教精神。罗马帝国时期就有了《分面包》之类的绘画。中世纪“最后的晚餐”的题材有着更多教义、圣训的意味, 如6世纪的基督教镶嵌画中, 众门徒平静地坐着, 正在聆听耶稣的教诲和叮嘱, 气氛庄严、肃穆、安详。13世纪的西班牙祭坛画上, 耶稣和众门徒正在谈论圣餐之事, 色调鲜明, 气氛热烈。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后的晚餐”题材侧重于表现犹大的叛变行为, 内容更加丰富, 思想更加深刻, 艺术性也有了明显提高, 如意大利罗伦佐提学院的壁画中, 耶稣盯着叛徒犹大, 而犹大则露出惊慌失措的神情。1450年, 卡斯塔尼奥创作了绘画《最后的晚餐》, 他将表现重心放到犹大“出卖”这一情节上, 耶稣与众门徒坐在长桌旁边, 而犹大站于对面, 且充满敌意, 斑驳的墙壁也展现出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上的一幅壁画, 创作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该画面积约44平方米, 长约880厘米, 宽约460厘米, 构思巧妙、布局严谨, 局部描绘细致入微, 是达·芬奇最负盛名的作品, 也是同类题材中最著名的一幅。达·芬奇以“最后的晚餐”上最精彩、最复杂、最紧张的瞬间为表现对象, 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众门徒的神态、姿态、性格等, 表达了崇高、献身、悲悯的宗教精神。画面中的人物与传说中的“耶稣十二门徒”也完全一致, 首位是教宗彼得, 紧接着是安德烈、西庇太的儿子、约翰、腓力等, 每个人物的姿态、表情、手势等完全不同, 带给观者身临其境之感。
二、《最后的晚餐》的艺术特征
(一) 整体构图
《最后的晚餐》展现于饭厅的整块墙面上, 画面严谨, 结构紧凑, 构思完美, 将艺术精神和科学理念完美融合在一起。画中所有的人物均一字排开, 坐在桌子一侧进餐, 桌子上摆放着圆饼、苦菜、葡萄汁等, 耶稣孤寂地坐在中间, 众门徒分成四组, 坐于两侧, 人物左右呼应, 彼此相连, 错落有致。此外, 画面中人物高低、餐桌面积、墙体高度等都严格按照比例绘制, 真实感极强;人物的高度、姿态以及人物之间的距离也不相同, 人物的倾斜度、偏向等各不相同, 或是直立上身, 或是稍微倾斜, 或是俯下身子, 这展现了画家严谨而深厚的艺术功底, 也使画面变得更合理、更完美。
(二) 人物造型
整个画面以耶稣为中心, 12个门徒可以分为四组, 其中耶稣位于画面的视觉中心, 他双目微圆, 双手摊开, 双脚轻放于地面, 神情坦然自若, 非常镇定, 周围的景色与耶稣完全融为一体, 湛蓝的天空犹如一轮光环环绕于他的头部, 展现了他高尚、宽容、圣洁的品格, 也使观者感受到耶稣慷慨赴死的神情。耶稣背后的窗外仿佛是耶路撒冷黄昏的美景, 从大门透射而来的光线聚焦于耶稣身上, 使耶稣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 观众的眼光也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耶稣身上。耶稣的形象不仅展现了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巧, 而且表现了达·芬奇对基督教教义深刻、透彻的把握。
耶稣的左边是多马、老雅各、腓力, 多马竖起手指, 并露出疑惑的神情, 似乎在问老师, “谁出卖你了?”表达了他对老师安慰的关心;紧挨着多马的老雅各突然摊开双手, 身体情不自禁地往后仰, 好像在说, “这太可怕了”;老雅各身后的腓力伸着脖子, 向前凑着身子, 双手按着自己的胸部, 眼中闪动着泪花, 好像在向耶稣表白, “难道是在说我吗?我绝不会背叛您的”, 他脸上流露着被怀疑的苦恼之情, 这些动作姿态将腓力的淳朴善良、年轻急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耶稣的右边是彼得、约翰与犹大, 他们三人的表情非常丰富。紧挨着耶稣的是他最信任的门徒———约翰, 约翰面向彼得, 神情镇定自若, 波澜不惊, 仿佛在认真倾听彼得的分析, 又像是知晓了耶稣说话的用意。白发苍苍的彼得身子靠着年轻的约翰, 好像正在与约翰说话, 他的右手握着小刀, 刀尖正好对着犹大, 这使人联想到彼得那火暴的脾气。旁边的犹大用手紧紧攥着钱袋, 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获得的30块银币, 仓皇之中他无意碰倒了盐罐, 这一细节将犹大的叛徒嘴脸刻画得栩栩如生。犹大的身体后仰, 手臂撑在餐桌上, 似乎想抽身而逃, 这形象地展现了犹大紧张、恐慌的神情。同时, 画家也对犹大的面部进行了特别处理, 使人物面部略显灰暗, 显得阴暗、猥琐、卑劣, 与耶稣的光明磊落、坦然自若形成鲜明对比, 生动表达了“背叛我主, 投身黑暗, 不复光明”的教义。
耶稣右边另一组是巴多罗米奥、圣多玛和小雅各, 巴多罗米奥情绪激动, 充满诧异之情, 他手按着餐桌, 脖子向前伸着, 好像是在询问, “这消息是不是真的?”生性多疑的圣多玛举起双手, 手指弯曲, 以此表达自己的清白。小雅各应受到惊吓而情不自禁地将手抓在他人身上, 似乎是要去抓犹大。耶稣左边的另外三个门徒是马太、达太、西门, 三人听了师父的话后都非常震惊, 目光凑在了一起, 似乎在询问“谁是真凶”, 马太欠身离开座位, 面对着痛苦的西门, 他瞪着眼睛, 仿佛是在等待西门说话, 而西门则无辜地伸出双手。
三、《最后的晚餐》的独特之处
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之前, 这个题材的画作也曾多次出现, 不过画面呆板、僵滞, 缺乏生命活力。自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之后, 之前的类似作品逐渐无人问津, 自此耶稣成了正义和无辜者的象征, 而犹大成了阴险、邪恶和叛徒的象征。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内涵丰富, 思想复杂, 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之处。
在《最后的晚餐》中, 达·芬奇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宗教戒律, 将耶稣和门徒画成了普通人, 他们头上没有了“圣光”。同时, 达·芬奇将叛徒犹大放到耶稣身边, 让他陪同耶稣就餐, 批判了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自己恩师的犹大, 批判了人性中阴暗和邪恶的一面。在构图上, 达·芬奇让人物以耶稣为中心, 一字排开, 分成四组, 这种构图使画面呈现出对称、和谐、均衡的形式美, 体现了“多样统一性”的艺术原则。
此外, 在《最后的晚餐》中, 达·芬奇将写实主义手法、人文主义思想、高超的绘画技法等完美地融合起来, 巧妙展现了人物性格、年龄、神态与内心世界, 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复杂丰富, 人物形象丰满, 洋溢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画作中所有的戏剧场景都围绕耶稣所讲的“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而展开, 当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之后, 众门徒的表情各异, 达·芬奇就表现了这一瞬间人物的手势、表情、眼神、个性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耶稣处于画面正中间, 他镇定自若, 视死如归, 那挺直的身体和从容的神态展现出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那丰美的面容、垂下的双目预示着忍受苦难和悲剧的种种可能, 透出超越世俗的种种迹象, 显得格外神秘、圣洁和伟大。作为基督教领袖和超越世俗的圣哲, 耶稣深谙自己的命运和使命, 为了人类灵魂的救赎, 他泰然自若、视死如归, 他的面貌与神态若坟墓般沉郁, 又若磐石般镇定, 充满慈善、仁爱之情, 这正好体现了基督教的献身精神。众门徒表情和神态各不相同, 唯有犹大处于暗处, 身子略向前倾, 神态显得有些慌乱, 生动地展现了犹大卑鄙、阴险、恐惧的内心世界。
绘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而且是思想宣传和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 西方绘画史上的圣画就占相当比重。在《最后的晚餐》中, 达·芬奇从人物的表情、手势、姿态等方面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气质和内心世界, 歌颂了耶稣的崇高、献身和宽容, 批判了犹大的阴险、虚伪和背叛。达·芬奇虽非虔诚的基督教徒, 但他却从弘扬宗教的角度出发, 将“最后的晚餐”这一宗教仪式演绎成传世的经典之作。
来源:《芒种》2014年17期 高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