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河畔的艺术藏品室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谈及英国的美术馆,原名国立英国艺术馆的泰特不列颠绝对排得进我最心仪的前三名。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坐落于伦敦中心泰晤士河畔,建筑高贵典雅。该馆除丰富的艺术收藏和档案珍本外,还连续34年举办了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奖项“透纳奖”。

沃特豪斯[英] 《夏洛特小姐》 布面油画 153cm×200cm 1888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最早开放于1897年,它是“泰特艺术家族”的老大,一开始只叫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由向国家捐赠大量艺术藏品的造糖工业家亨利·泰特(Henry Tate,1819—1899)爵士创立,最初归位于特拉法加广场的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管理,随着藏品的不断扩充,1955年,泰特美术馆从中独立。之后泰特的影响力日益增大,逐渐成为一个类似于“古根海姆”的大型艺术基金与品牌,旗下也发展了好几家不同收藏侧重的美术馆,如其官网上所言:“泰特(Tate)是一户四口之家。于是为了便于区分,资历最深的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更名为了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另外三名后来的家族成员分别是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泰特利物浦美术馆(Tate Liverpool)和泰特圣艾夫斯画廊(Tate StIves)。

创始人亨利·泰特爵士除了贡献藏品,19世纪下半叶他还为美术馆在泰晤士河畔米尔班克的场馆建造捐赠了8万元英镑。然谈及泰特不列颠的发展史,另一位传奇艺术品商人约瑟夫·亨利·杜维恩(HenryJ.Duveen,1854—1919)也决不能被遗忘。杜维恩家族为美术馆增添了7间意义重大的展厅,威廉·透纳的作品就被收藏其中。一百多年来,在十位馆长的领导和探索下,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拥有了约7万件艺术品,收藏定位专注于1500年至今的大不列颠艺术。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自正式开放以来,主体建筑历经7次主要的扩建工程。它拥有全英格兰最早的、专为雕塑作品而设计的展示空间杜维恩画廊(Duveen Galleries)。而1987年开放的、由英国建筑师詹姆士·史特灵(James Stirling,1926—1992)设计的克罗尔画廊(Clore Gallery),则获得了次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学院奖。由于许多内部空间是后来添设的,所以彼此之间并不全然相通,这需要参观者仔细一些,以免遗漏部分延伸展室,错过精彩展品。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建筑内部

如果你热爱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1775—1851)的画作,那你就没有任何理由错过泰特不列颠美术馆。透纳的大部分遗赠都收藏在这里,包括油画、水彩、素描及笔记。他是英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浪漫派画家,以独树一帜的色彩表现和狂风暴雨的绘画题材而闻名。不过,透纳的人生看起来并不像他笔下的海面那么波澜壮阔:他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下游家庭,14岁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30岁左右,在母校担任透视学教授并开设了自己的画廊。透纳终生未婚,76岁在贫病中离世。透纳生前被身边人评价为性格阴郁、孤僻且悲观。这种性格与他或如梦似幻,或惊涛骇浪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他用表面的宁静,掩盖了《格里松山的雪崩》(1856)之壮烈,粉饰了《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1842)之滔天汹涌。绘画不仅映射了他的内在世界,更是他全部的外在世界。他独自游历欧洲,草稿本上从瑞士的雪山一直描摹到威尼斯的贡多拉小船。英国东部肯特郡的马盖特海岸,尽管滩涂一望无际,寒风凛冽,那里的风景却陪伴透纳的画笔直到晚年。如今去到马盖特海岸,维多利亚时代建造的码头已毁于19世纪70年代的一场暴风雨,但海岸钟楼的钟声似乎仍可以带着我们走进透纳的“马盖特码头”系列绘画。这一系列的其中9幅作品如今就藏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威廉·透纳[英] 《蓝色里吉山》 纸本水彩 1842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天才常遇的“瑜亮之争”为透纳的职业生涯增添了不少压力,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一直是透纳的头号竞争对手,且隐隐压透纳一头。直到1840年,艺术理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前所未有地推崇和赞扬透纳,他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本不受重视的水彩画作才得到学界认可。他也因对光线的把握和对色彩的巧妙运用,被后来人奉为印象派的先驱。

康斯太勃尔常被人拿来与透纳做比较,不仅因为他们都擅长风景画,两人的人生履历也有相似之处:康斯太勃尔出生在英国乡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只比透纳大一岁,青年时期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性格喜静,不好社交。尽管当时靠肖像委托订单更容易谋生,家乡的田园风光却始终是康斯太勃尔画面的主角。他对自然乡野的热爱从他的作品名中便可窥见,如《干草车》(1821)、《麦田油画》(1826)、《弗拉福德的水车小屋》(1817)等。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理念同样影响了法国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发展,他曾提及:“当我开始坐下起稿时,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忘记所看到的风景。”

按照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藏品时间线,透纳与康斯太勃尔等人之后则是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的舞台了。拉斐尔前派是1848年开始在英国兴起的以传统写实风格为主的艺术运动,对后来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追随者反对矫饰主义,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时代之前。从藏品可以看出,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创始人格外青睐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和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等人的作品,仅伯恩·琼斯一人的作品数量就高达300幅。而米莱斯的《奥菲利亚》(1851—1852)、沃特豪斯的《夏洛特小姐》(1888)这两幅大家提起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就会想到的作品,正是亨利·泰特爵士的个人收藏。

奥菲利亚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里复仇王子哈姆雷特的恋人,画家米莱斯描绘了这部剧作的第七场第四幕:奥菲利亚在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后心碎沉入水底死亡前的场景。原文写道:“她唱着歌躺在水潭里,因空气而浮胀的衣裙,使她得以在水面上漂浮一段时间……最终,她浑身都被浸透了……走向泥泞的死亡。”画作第一次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时遭遇了不少质疑,比如约翰·拉斯金认为米莱斯把周围的自然环境塑造得太逼仄不堪,还有人讽刺手握鲜花的奥菲利亚“就像一个嬉戏中的挤奶女工”。但米莱斯的场景构思是基于他对剧作的理解,自然景观取材于伦敦东南部的萨里郡,画面中的每一丛植物与配饰都带有象征意义,比如项链上的紫罗兰象征“年轻人的忠诚与贞洁”,三色堇是“徒劳的爱情”,而罂粟代表着“死亡”。拉斐尔前派几乎所有对艺术的追寻和信念都能从这张画中寻到端倪。

在水面上“向死而生”的除了奥菲利亚,还有夏洛特小姐。文学神话是维多利亚时代艺术家最常借用的母题,沃特豪斯画笔下的夏洛特就出自英国亚瑟王的传奇故事,场景叙事的基础是诗人丁尼生(Tennyson Baron,1809—1892)根据神话创作的诗歌《夏洛特小姐》。夏洛特是一位年轻、美丽却受到诅咒的小姐,困居在一个古堡里,她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她的住所和窗外的景色,看见的永远都是幻影,只要从窗户往外看,她就会被毁灭。在夏洛特身边是一台永远不会断线的纺织机,她每天纺织不止,永远要重复自己案前的刺绣。有一天,圆桌骑士之一的兰斯洛特在镜中出现,夏洛特无法抗拒地爱上了他,决定去王宫寻找他,但镜子却突然碎了。夏洛特明白是诅咒生效了,却毅然决然地扯断了纺线,把自己编织的美丽挂毯铺在船上,“唱着最后的歌”逆流而上,赴一段永远无法到达终点的旅途。《夏洛特小姐》是沃特豪斯在露天创作的,风景高度写实,人物模特是画家的妻子。象征手法在画中无处不在,如船头三只燃灭的蜡烛象征着夏洛特小姐即将消逝的生命。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英] 《奥菲利亚》 布面油画 76.2cm×111.8cm 1851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除了架上绘画,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也有许多雕塑收藏,比如大量的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的雕塑,从小型泥塑到大尺寸的雕塑作品共六百余件,作品及档案资料之全仅次于利兹市的亨利·摩尔研究中心。亨利·摩尔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以充满空间感的巨型铜铸及大理石雕塑闻名,他为英国在全球现代主义艺术中争取了一席之地。亨利·摩尔青年时代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密纠缠,直到受伤退伍、战争结束后才正式进入利兹艺术学校研习雕塑。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一条侧廊尽头是其1957年创作的《王与后》的铜铸版,作品的最初版(1952—1953)被摩尔指定置于苏格兰的旷野中。亨利·摩尔是世界上首位直接表示出对露天展示环境偏好的雕塑家,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只有被风景环绕时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示。因此,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里,原始主义的“王与后”端坐在昏暗的拱廊下,视线永远望向北方的旷野高地。

2016年, 透纳奖提名者安西娅·汉密尔顿的作品

除了透纳和摩尔有专门的藏室,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其他常设展品均按照年代划分区域,让观者回到由16世纪开启的艺术之旅。展厅内部的装潢风格也随着不同年代艺术风格的变化而改变,如维多利亚时代前的作品展示空间与国家美术馆有些相似,1900年后的展示空间逐渐转向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白色方盒子”风格。到了千禧年前后的当代艺术区,翠西·艾敏(Tracey Emin)的装置《我的床》(1998)凌乱地铺陈在四壁空空的展厅中,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巨幅双人像则竖起一道道人与人之间的屏障。

对学者而言,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档案库可能比艺术品更有吸引力。它和隔壁切尔西艺术学院的档案库一起,见证了英国大不列颠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其资料涵盖从书信、日记、账目记录、草稿、照片、历史展览图录到口述史音频等内容,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现下共转存了52000件数字化资料,访客可先在网络上查询浏览需要的材料,再通过邮件预约的方式获得阅览室的免费进入许可。

此外,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举办的一年一度的“透纳奖”,也备受英国艺术界的瞩目。该年度被提名的四位艺术家会在这里展出作品,最终胜出者将得到丰厚的奖金与至高的话题度。“透纳奖”以威廉·透纳命名,从1984年至今共授予了34位50周岁以下的英国艺术家。获奖者的作品也总是充满争议性,譬如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1991)、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的《227号装置作品:打开关闭的灯》。而“透纳奖”的赞助者有演员裘德·洛(Jude Law)、时装设计师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日裔美籍先锋艺术家小野洋子(Yoko Ono)等全球各行业的知名人士。

赛里斯·怀恩·埃文斯的装置艺术

考虑到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藏品之丰富、档案之珍贵及话题热度的长盛不衰,回到策展与展示效果的美术馆本源议题上,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突出特点就在于静谧典雅的参观氛围。它与泰晤士河畔的主要景点处于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交通相对便利却不容易有“过路客”误入。比起国家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的熙熙攘攘,这里能让你闲庭信步,不会有攒动的人影遮挡视线,也不必一直“sorry”着向边上的人道歉。中央大厅空灵开阔,伴着若有若无的乐章,运气好还能遇上舞蹈学院的学生表演。结束游览出门即面向泰晤士河,观展体验堪称美妙。

(作者简介:周小登,伦敦艺术大学策展与收藏硕士。)

来源:《油画》2018年04期    周小登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