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失窃之谜

编纂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是一部旷世奇书。《永乐大典》编纂之初,明成祖朱棣皇帝就定下了规则:“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在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历经6年之后,终于编成了这部被后世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的巨著。

 

煌煌巨典 旷世奇书

《永乐大典》共计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收集古代图书六七千种。唐代的《艺文类聚》以及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虽然都是有名的大部头典籍,但体量只有它的五分之一,就连清代的《四库全书》,收书也只有3000余部,远远不及《永乐大典》。

大有大的难处。这样一部煌煌巨典,只有一部永乐抄本,史称正本。在印刷技术先进的中国,刻刊印刷不成问题,永乐和万历年间,也真有人编提议过刊刻,都因“工费浩繁”未能实现。嘉靖年间,因为宫中失火,危及《永乐大典》安全,嘉靖皇帝一夜连下三道金牌,才将大典抢救出来。嘉靖皇帝由此萌生了重抄一部副本的念头,于是召集106名善书之人,费时6年,到嘉靖去世后的第二年,才算完工,这部抄本,史称副本。一正一副,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说《永乐大典》是一部奇书,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卷帙浩繁,还在于正本的神秘失踪,是至今无法破解的历史悬案。自从副本抄录之后,历史上几乎再也没有有关正本的记载。有人说它毁于明末的战火,有人说它毁于嘉庆年间的宫廷火灾,但都没有可靠的证据。还有一种推测认为,正本已经陪葬在对《永乐大典》特别喜爱的嘉靖皇帝的永陵之中。这让人们对大典的存世还抱有一丝希望。然而也有人认为,永陵虽未发掘,经过物探证明,里面已经全部进水,《永乐大典》就是真陪葬在内,也没有了完好出土的可能。

 

大典缺失 乾隆追查

《永乐大典》的副本,在明末的战乱中已经丢失了一部分,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四库全书馆时,因为要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失传的书籍,于是对《永乐大典》进行了一次清查,发现大典缺失了2422卷,约1000余册。乾隆皇帝深为叹息,决定在全国追查,以找到丢失的那一部分。

有人报告说,乾隆初年,学者全祖望考中进士后,被分到庶常馆学习,曾有机会见到这部书,大加称赞,并抄出《宋元图经》等海内孤本若干种,还写了一篇《抄永乐大典记》,详记其事。还有徐干学、高士奇、王鸿绪等人也经常利用此书,他们可能把书带回老家浙江了。

对于这些已经过世的高官,乾隆皇帝思虑再三,既怕他们的后人拒不交出,又怕公开去查,因害怕追责而毁了《永乐大典》,就给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下了密令,要他们去徐、高等人家中宣示,说明《永乐大典》是官家物品,即使当年拿回家,也是无意收藏,只要交出,概不追究,可是徐、高后人坚持说没有见过《永乐大典》,最后只得无功而返。

乾隆皇帝下令在书坊贾林“留心察访”,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效,正在这时,四库全书馆的纂修官黄寿龄报告,为了方便阅读,他私自把六册大典带回家中,但竟然被贼偷去。乾隆皇帝闻讯大怒,下令全城戒严,严加缉捕。高压之下,盗贼闻风丧胆,趁夜间无人时,悄悄将大典放到御河桥边,这六册大典终被追回,而黄寿龄也受到了罚俸3年的处分。

 

监守自盗 日渐蚕食

《永乐大典》比较大规模地散出,是从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的。据翰林院编修缪荃孙《永乐大典考》记载:“咸丰庚申(1860年)与西国议和,使馆林立,与翰林院密迩,书(《永乐大典》)遂渐渐遗失。”《永乐大典》散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利欲熏心的官吏监守自盗。曾任山东、湖南学务的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记录了偷盗者的伎俩:“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加穿于身,偷《永乐大典》二本……包于包袱内而出也。”

《永乐大典》丢失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光绪年间。此时的清朝,经过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内忧外患,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国运维艰,纲纪废弛,统治者地位难保,哪里还有心思念及书籍?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永乐大典》,还剩5000多册。20年后再清点,竟然只存800册,20年间,被偷走4200多册。

 

兵燹水火 令人痛惜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6月23日,英国使馆北邻的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所余无几。据英国人威尔的《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冲突中有人将火把抛进翰林院中,翰林院顿时着起大火,排积成行、一望无尽的藏书遭受空前浩劫,储存《永乐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烧毁。“龙式池及井中,均书函狼籍,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永乐大典》的大部分在这次浩劫中被焚,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被垫了马槽。《永乐大典》副本被毁殆尽。

藏书家傅增湘曾听李盛铎讲述,战争结束后,英军虽然归还了部分《永乐大典》,但即使是来送还此书的英国使节,临走时还随意拿走了两册,自称算是车马费!更有甚者,战后四处可寻的《永乐大典》残页,因为用纸坚厚,竟被油坊直接拿来做滤油的漏斗!后来,书商们蜂拥收购,一册可以卖到10块银元,剩余的《永乐大典》也逐渐被盗出变卖,到辛亥革命时,原监守人员更私分了本就极少的余书(每人分得十余册),上交政府教育部备存时只有64册了。

 

持续收藏 充分利用

进入民国时期,《永乐大典》的巨大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并从国家层面开始进行收集。1912年,教育部将残存的《永乐大典》60册交由京师图书馆收藏(京师图书馆后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是现在国家图书馆的前身),1934年,馆藏大典达到93册。

新中国成立后,经由外国归还、国内捐赠、国家购买等多种渠道,到现在,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2册。

由于《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到现在已经大多亡佚,从大典中辑录图书成为充分利用大典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日本已经数次影印出版《永乐大典》,正式出版的《永乐大典》已达799卷,总算令人欣慰了。

 

来源:《金融博览(财富)》2019年03期   张春岭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永乐大典》失窃之谜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