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倒霉的动物,欧洲中世纪:猫的噩梦

《魔鬼安息日》,约18世纪,法,克劳德·吉洛,版画。

猫穿梭在魔鬼之中,因为喜爱在夜间活动,让中世纪的人很容易将猫和魔鬼联系在一起。

在中世纪的欧洲,猫的地位跌到了谷底,成了最倒霉的一种动物。几乎没有什么动物比它们还惨,连老鼠都比它们混得强。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当时的欧洲人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念头,他们觉得猫不仅是一种不体面、不吉利的动物,甚至还很邪恶,和巫术有直接的关联。

 

仇猫运动的兴起

一开始的时候,情形还没那么严重。在中世纪早期,人们生活困顿到了极点,反倒没工夫仔细琢磨猫身上的邪恶。就算有人琢磨,也没有一个广泛的文化网络能把它传播出去,所以猫并没有被打上邪恶之印。不过,猫在当时的身份跟现在完全不同。现在大家把猫当宠物养,可在中世纪早期,一般老百姓根本没有养宠物的概念。别扯什么精神伴侣、人类之友什么的废话,养了你,你就得有用。在他们眼里,猫是一种很有用的畜生,如它们可以抓老鼠。当时的老鼠非常的多,猫自然也就派上了大用场。有一段时间,猫的价格好像还挺高的。比如中世纪的爱尔兰有本法律书,它在《猫之章》里规定:一只会叫、会抓老鼠的猫价格等于三头母牛,一只光会叫的猫值一头半母牛。这个价格实在太过分了,我觉得不现实。猫的繁殖能力很强,要是那么值钱,那整个爱尔兰就会只剩下养猫的,再没有养牛的了。还是威尔士的价格定得比较合理:一只会抓老鼠的猫值4个便士。除了抓老鼠以外,猫还有-个用处,就是能提供毛皮。当时人们经常把猫剥皮贩卖。有钱人当然会穿貂皮、海狸皮之类的好东西,但是穷一点的人弄点猫皮穿也很满意了,走到街上也一样毛茸茸的,老鼠见了还害怕。

总之,在中世纪早期,猫咪们过着一种不太起眼的生活。当然也艰苦,缺吃少喝、充满危险,可当时人类过得也很苦,猫并没有受到什么特别的虐待。然而,事情慢慢起了变化。大约从12世纪开始,人们逐渐将猫和魔鬼联系起来。这个时间点很值得注意,仇猫运动和,“中世纪复兴几乎同步经过几百年的黑暗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城市兴起,教会力量膨胀,教皇发动了十字军东征,并在西欧组建了一个完整的宗教文化网络。然后,猫咪们也就开始倒霉了。

其实,仇猫运动只是大时代潮流的一部分。在此之前,虽然西欧都信奉同一种宗教,但是总体来说,它的文化版图是地方化的、四分五裂的。随着“中世纪复兴”,罗马教会把西欧的精神文化世界整合了起来,从而产生了一种意义深远的变化。天主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变成了一种类似意识形态的东西。这种意识形态高度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用现代人的观点看,也可以说是有轻度的受迫害妄想症。它深信这个世界处于天界与魔界的激烈战斗之中,到处都有危险,到处都是深渊,这让它焦虑不安。它需要牺牲品。迫害牺牲品,能对焦虑中的人们产生一种精神安慰剂的作用。

猫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和它一起倒霉的还有犹太人、异端、女巫。当时的人们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把这些牺牲品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在12世纪时,罗马教会严厉打击一个叫清洁派(Cather)的异端派別。神学家们说Cather这个名字就是从猫字演化来的。他们为什么给自己起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他们崇拜黑猫,而黑猫就是魔鬼的化身。神学家们越说越活灵活现,甚至说这些异端居然亲吻黑猫的肛门。这个想法非常新奇生动,确实让人爱不忍释,所以从此以后,几乎所有的异端派都被认定有吻猫屁股的嗜好。

异端跟猫有关,女巫当然就更不例外了。关于女巫和猫的故事简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比如英国有一个叫伊丽莎白·弗朗西斯的女巫。她养了一只名叫“撒旦”的白色斑点猫。据说这只猫给了伊丽莎白许多神奇的能力。它常常用一种低沉嘶哑的语言和她交谈,旁人是听不懂的。作为交换,伊丽莎白要诅咒上帝,并且给猫喝自己的血。在爱尔兰有一个叫爱丽丝·吉蒂勒的女巫,她能变身成一个黑色的长毛猫,干一些黑暗可怕的事情。前后四任丈夫都被她用这种手段害死了,而在充满正义感的愤怒群众要把她绳之以法时,她通过魔力预先知道了消息,逃窜到了国外,法官只好把她的仆人兼同伙烧死。

 

为什么是猫

迫害异端并不奇怪,捕猎女巫也不奇怪,但是为什么猫会被卷了进去?为什么不是其他动物呢?为什么清洁派不亲吻兔子屁股?为什么爱丽丝不变成一条狗去咬死丈夫?为什么伊丽莎白不和一头猪交谈?

这里确实有猫自身的原因。在所有这些家养动物里,如果非要挑选出一种有灵性、有魔力的动物,那无疑就是猫。对人类来说,猫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它和狗不一样,人们很容易理解狗,但却很难理解猫。狗对主人很忠诚,但是猫却往往保持一种高冷的疏离感。它的一举一动都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就连猫的眼睛,看着也比狗的眼睛更若有所思,更加神秘。人们不太清楚猫都干了些什么。狗的活动人们是清楚的,但是猫的活动就很难说清楚了。它经常悄无声息地离开又悄无声息地回来。对于中世纪的人来说,夜晚是特别凶脸的,无论是魔鬼还是劫匪都是在夜间活动,而猫就喜欢在夜间悄悄地溜出去。这不值得怀疑么?此外,猫是高效而冷酷的捕猎者,猫科动物差不多都是如此。现代人把猫当成宠物养,几乎已经忘掉了这一点,但是当时的人们对此倒看得很清楚。

许多民族都把猫和巫术、魔法朕系起来,这几乎是跨文化的现象。世界各地都有关于猫的魔巫故事,但是灵犬的故事就很少,魔猪就更是闻所未闻。既然大家都觉得猫身上有点魔性,但为什么只有中世纪欧洲会大规模捕杀猫咪呢?这跟它对巫术的态度有关。在基督教之前的社会,老百姓对巫术的态度没有那么严厉,甚至还有点崇拜,往往把它和神灵联系起来。天主教也相信世上有巫术和魔法,但是它对此有一种深深的恐惧,认为它是魔鬼的伎俩,会危及人类的灵魂。

猫还有一个特点对它很不利,那就是它太爱干净了。在中世纪,太爱干净可不是什么优点,即使谈不上邪恶,至少也让人觉得有点古怪。罗马人就很爱干净,喜欢天天在澡堂子里泡着,结果灭亡了。中世纪的欧洲人就反着来,肮脏成了一种虔诚的表现。虱子被称为“上帝的珍珠”。有的修士夸耀说自己贴身的羊毛内衣一辈子没洗过,有的修女说自己更厉害,一辈子连脸都没洗过。既然不干净是虔诚的表现,那狗和猪看着都比猫虔诚。猫的洁癖看上去太可疑,难保没有魔鬼的影子。现代人对这种解释可能难以相信,但请注意一件事情,传说中女巫的标准配置就是黑猫和扫帚,猫本身很爱清洁,而扫帚更是清洁的象征。这可不是一种巧合。

插画,1348年法国佛罗伦萨爆发黑死病,被瘟疫袭击的人们相继死去,教会的人们企图用某种仪式驱逐瘟疫。出自薄伽丘《十日谈》。

 

屠杀猫咪

欧洲人一旦领会到了猫的邪恶,罪孽深重的猫马上受到了严厉惩罚。在中世纪中后期,虐猫成了一种很时髦的娱乐,比如德国年轻人就流行一种游戏,他们抓起一只猫,轮流传递,拔它的毛,猫咪自然会发出惨叫,有深厚音乐传统的德国人民给这种惨叫声起了一个名字,叫“猫之乐章”。法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喜欢在猫身上点着火,然后满街追逐。不过最出名还是在比利时的伊普尔。那里的居民有一种天真无邪的娱乐活动,他们在每年四旬节的第二个周三,会举办个盛大的庆祝活动。淳朴的伊普尔人民沿着城市欢呼游行,然后在活动的高潮,把猫咪从一个高塔上扔下来活活摔死,以象征他们战胜了邪恶。这个活动成了当地的一个传统,一直续到了1837年。

就算是猫的主人,对猫也不是很友善。为了防止猫出去游荡,人们经常用一些狼毒的手段。比如有位叫博赞的修士就告诫说:“一定要让猫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要砍断它的尾巴,切掉它的耳朵,烫焦它的毛皮,这样它出于自卑,就不愿意出门了。”他还补充说,按照同样的道理,应该让女人都穿上丑陋的衣服,这样她们就不会外出放荡了。这些建议得到了一片附和之声。不止一位作者指出:切掉猫咪的耳朵对提升它的品德确实有极大的帮助。

对于这些虐待,中世纪的猫咪们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可是一旦虐待升级成有计划的大规模捕杀,那可就是灭顶之灾了。这样的大规模捕杀发生过很多次,最早的一次猎杀大约发生在1232年。在这一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发布了一道著名的教谕《罗马之声》(Vox in Rama)。在这道教谕里,教皇谴责了德国的“路西弗派”异端。他详细地描绘了这些异端的邪恶仪式。据说这些坏蛋会在一只巨大的蟾蜍带领下,进入秘密会堂。会堂里有一个面色苍白的人,人们依次亲吻他,就在这瞬间,人们会忘记对基督的信仰。随后,一只大黑猫的塑像就慢慢变活了。这只黑猫是恶魔的化身,它竖着尾巴走过人群,人们匍匐在地,亲它的肛门(教皇可能是想起了多年前的清洁派),然后向它宣誓效忠。紧接着,密室中的灯火忽然熄灭,以方便人们在黑暗中进行疯狂的性行为。等灯火再次点燃的时候,角落里出现一只半人半猫的怪物,和人们进行邪恶的交流。在它的煽动下,人们将教堂里的圣体扔到地上践踏,或者干脆丟到茅厕里去。就这样,他们成了恶魔的奴仆。

在这场绘声绘色的描述里,猫咪的戏份很大。这对它极其不利。当然,教皇并没有说所有的黑猫都是魔鬼的化身,也没有说必须杀光所有的黑猫,但是这份教谕的的确确把猫(尤其是黑猫)与撒旦直接联系了起来。按照学者Donald Engels的说法,这就等于签署了猫的死亡令。大屠杀马上就开始了,猫的数量大大减少,黑猫更是几乎彻底绝迹。到底有多少只猫死于这次猎杀,已经很难统计了,我们只能根据一些零星的记载推测它的可怕规模。比如仅仅在法国梅斯一个小城里,人们就一举烧死了962只猫。如果用这些数据来反推整个西欧,那数量就大到骇人的程度了.

更糟糕的是这种猎杀并非孤例,它反反复复爆发过许多次,每次都要么和异端信仰有关,要么和民间巫术有关。当然,这些运动的主要受害者还是那些被打上异端或者巫婆罪名的人类,但猫咪总是充当附带的牺牲品。烧死女巫之前如果不弄死一只猫,那个场面就似乎总是不圆满。

猫受到的刑罚比女巫受到的更残酷,有的时候是剥皮,有的时候是割喉,有的时候是钉死,当然最常见的还是用火慢慢烧死。不过,行刑者这么折磨猫咪,倒不完全是出于虐待狂心理,这多少是因为他们把猫想得太厉害。大家都听说过猫有九条命,这个说法就是源自当时的传说。所谓九条命,并不是夸奖猫身体茁壮、生命力顽强,而是指它被恶魔附体,拥有邪恶的复活力量。一般的杀法不一定能真的杀死它们。酷刑可以让猫承受力达到极限,从而让恶魔离开这些猫。恶魔一旦离开,这些猫也就失去了复活的能力。而猫的叫声越惨烈,他们就越觉得恶魔顶不住压力了。

人们这么捕杀猫,也遭到过惨重的报应。14世纪的时候,欧洲爆发了黑死病,这场瘟疫横扫欧洲,灭绝了至少1/3的人口。当时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也被黑死病袭击了,但好像死亡率没有这么惊人。这看上去有点奇怪,但仔细推敲起来,很可能跟欧洲的脏有关。按照现代医学的看法,黑死病很可能是由鼠疫杆菌导致的.这种细菌传播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老鼠。而欧洲最不缺的就是老鼠。脏成那个样子,哪有不招老鼠的道理?有历史学家估计,在中世纪欧洲,每栋房屋里平均下来算至少有六七只老鼠,而且这些老鼠往往又肥又大,尺寸上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希腊人还是罗马人都没见过这般硕大的老鼠。按照道理说,黑死病爆发后,大家应该发动起来消灭老鼠,可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相反,人们要么觉得这场瘟疫是魔鬼的猖狂进攻,要么觉得是上帝的愤怒惩罚,所以他们更加起劲地铲除女巫,连带着掀起了一个屠猫运动的新高潮。猫咪被成千上万地杀掉了,结果导致黑死病传播地更加迅速猛烈。一直到了瘟疫后期,才有些比较聪明的人观察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养猫的人死于瘟疫的概率较低。这个发现挽救了一些猫咪的性命,但是对于狙击黑死病,已经是无济于事了。这种愚蠢行为后来也反复发生,甚至到了1665年伦敦爆发大瘟疫期间,人们还在用杀猫来救灾。据统计至少有20万只猫死于那次大屠杀。不过,那些杀猫的人后来有很多死于瘟疫,这对猫咪的亡灵可能多少是一种安慰。

 

比利时伊普尔的“猫咪大游行”,这种游行在当地每3年举办一次。从中世纪到19世纪之前,伊普尔城内过剩的猫会从城内的髙塔内被扔掉,如今用一些猫玩偶替代从高塔上扔下来延续这一“抛猫传统”。

 

黑暗的终结

我反复提到中世纪如何如何,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种错觉,好像中世纪结束后,猫咪们就翻身了,1665年的屠杀不过是一股逆流。其实不是这样。中世纪开启了杀猫虐猫模式,而这个模式并没有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而结束。文艺复兴时期猫的日子依旧不好过。比如在1484年,也就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前夜,教皇英诺森八世发布了教谕《最深之忧思》。这位教皇最深之忧思就是巫术猖獗,魔鬼的势力甚嚣尘上,导致庄稼不丰收,妇女不生育、牲畜不繁衍等等。这场教谕引爆了一场的猎巫运动,紧接着,教士克雷默出版了猎巫教科书《女巫之槌》,指导大家怎么多快好省地捕杀女巫,当然也顺带着捕杀女巫的猫咪。《女巫之槌》是超级畅销书,一口气再版了二十多次,给无数对巫术有模糊认识的人民提供了指路明灯,给女巫和猫咪撒下了天罗地网。这次猎巫的规模之大,甚至打破了中世纪的记录。

事实上,在中世纪结束后的二三百年时间里,猫依旧被不断地虐待和捕杀。德国人依旧在欣赏猫之乐章,巴黎人依旧在烧死小猫,伊普尔依旧在把猫咪扔下高塔。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都没有结束猫的受难史。但是,有一种潜流在慢慢兴起,那就是人们开始重视猫的情感陪伴价值。在中世纪,人们的生活是相当粗糙的,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这样,即便贵族和教士也好不了多少。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至少有一部分人的生活开始变得细腻,追求精神上的丰富与美感。他们开始注意到了猫的陪伴作用。诗人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前三杰”之一,同时也是一个狂热的猫咪爱好者。他非常迷恋自己的猫,甚至声称除了爱人劳拉以外,他在世上最爱的就是这只猫。这只猫死了,彼特拉克舍不得扔掉它,就把这只猫做成了防腐标本,封闭在一个玻璃盒子里。做防腐处理的时候,操作者不得不剃光了猫的毛。彼特拉克就天天面对着这只玻璃盒子里的秃猫。几百年后人们参观彼特拉克博物馆的时候,还能看到这只丑得骇人的干瘪秃猫。中世纪肯定也有爱猫之人,但像彼特拉克这么重视猫、又这么高调地爱猫的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但是只要人们仍旧相信猫和黑巫术有关,那彼特拉克这样的爱猫者还是改变不了猫咪的大命运。所以猫的地位真正获得改善,还是要等到18世纪。莎士比亚还生活在伊丽莎白时期,他还模糊地相信巫术的存在,可是到了18世纪的启蒙时代,伏尔泰和狄德罗就断定巫术完全是无稽之谈,猫就是猫,没有什么魔鬼附体。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做法。启蒙运动横扫欧洲之曰,也就是猫咪们被全面平反之时。这种风气并没有局限在知识分子阶层,而是逐渐渗透到了整个社会。老百姓当然还是有点迷信残余,见了只大黑猫忍不住会吐口唾沫,或者讲讲巫婆的吓人故事,但也仅此而已。大家再也没有兴趣去抓女巫、烧猫咪了。与此同时,贵族们的生活日渐优雅奢华,中产阶层也日趋庞大,猫的宠物功能被全面开发出来了。像彼特拉克那样的爱猫者越来越多,比如本杰明·边沁、威廉·库柏、萨缪尔·约翰逊都以爱猫而闻名。同时,人们开始树立了人道对待动物的观念。理性精神让人们不再认为杀猫是敬爱上帝的义举,而人道精神让人们不再认为虐猫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娱乐。

就像前文所说,到了19世纪,伊普尔人终于中止了持续几百年的传统。人们不再把猫从高楼上扔下,取而代之的是天鹅绒玩具猫。这一转变在猫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猫咪的黑暗时代终于结束了。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24期   押沙龙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