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灭亡了,但是有些事、有些人却是永远属于南宋的。在时间上,我们不忍心将它们归入新的大元王朝中,因为它们用不同的方式为南宋作了注脚———或悲哀,或苍凉,或充满血性。800多年后,我们还能隐约通过这些人和事看到南宋王朝那渐行渐远的背影。
壹
南宋灭亡了,作为意识形态象征的太学要整体搬迁到新的帝国首都——大都。
元朝朝廷特别“恩准”原来在临安太学就读的太学生们都“转学”到大都的新太学,成为元朝的太学生。通知很快就在太学中公布了,届时会有蒙古军队“护送”北上。
衢州江山县人徐应镳在咸淳末年通过考试,成为太学生。南宋灭亡了,徐应镳悲痛欲绝,自然是不愿意去大都继续所谓的学业。说是学生,徐应镳的年纪也不小了,拖家带口的。他毅然与儿子徐琦、徐嵩和女儿徐元娘商议集体自焚,死也不当元朝的太学生。三个子女都表示赞同,愿意跟随父亲自焚殉国。
临安的太学原是岳飞的府邸,学校里一直保存着岳飞的祠堂。自杀前,徐应镳带上酒肉,来祭祀岳飞,说:“岳王爷,天不佑宋,社稷为墟。我徐应镳应誓死报效国家,发誓不与各位同学北上。”祭祀完毕,徐应镳把酒肉都分给下人们。等下人们都醉得不省人事后,徐应镳与子女爬上云楼,在四周堆满书籍箱笥的阁楼里,纵火自焚。谁料,有一个年轻的仆人并没有喝醉,在闭目休息,听到动静后,赶紧去查看情况,发现徐应镳父子俨然坐立,像庙里的塑像一样。他赶紧叫醒下人们,凿墙的凿墙,搬东西的搬东西,救火的救火,把徐应镳一家人给救了下来。
徐应镳父子非但不感激,还怏怏出去,不知去向。第二天,人们在岳飞祠堂前的井里发现了徐应镳父子四人的尸体。四人都僵立瞠目,面色如生。人们将他们收敛埋葬在西湖边上。
十年后,当年与徐应镳同宿舍的同学刘汝钧率领50 多个儒生将老同学一家人移葬在方家峪,并私谥徐应镳为“正节先生”。
徐应镳并不是拒绝北上的特例。临安的许多太学生接到北上通知后,要么自杀,要么逃走,导致蒙古人根本凑不足100 人的数目,无法北上。当地官府没办法,只好强迫太学的仆役们上街指认太学生,闹得临安城人心惶惶。许多人因为去过太学,或者是仆役们的熟人,就被“指认”为太学生,押解北上。
北上的道路简直是一场生死考验。这些读书人都很贫寒,不像前南宋的达官贵人们有金银,可以行贿押送人员换取较好的待遇。太学生们缺衣少食,不断有人倒毙途中。100 个人从临安出发,最终只有46 人到达大都。
贰
大都的忽必烈接到张弘范如何处理文天祥的奏折后,说:“谁家没有忠臣啊?”
忽必烈命令对文天祥以礼相待,押送大都,软禁在会同馆中。打心眼里,忽必烈敬重文天祥,希望文天祥能够为己所用。
忽必烈先是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现任元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的留梦炎去劝降文天祥。文天祥一见留梦炎就怒不可遏,要上前厮打。留梦炎赶紧溜走。当时,有人请求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当道士。留梦炎坚决反对,认为文天祥在反元势力中具有极高的号召力,释放文天祥对稳固统一不利,也对他这样的降臣不利。
此时的北方还存在许多抗元武装,其中还有以文天祥的名号相号召的。忽必烈不敢掉以轻心,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后,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绑;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解下木枷。
期间,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只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昂然而立。孛罗喝令左右强令文天祥下跪。文天祥顽强挣扎,就是不肯屈服。孛罗没办法,只好装出恶狠狠的样子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泰然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
文天祥在大牢里关了三年,逐渐成为天下人怀念南宋、辨别忠奸的标志。
当时,有临安的戏子金某在宴会上插科打诨影射范文虎,说某寺有一座大钟,但寺奴好久都不敢敲它。主持就询问原因,寺奴说因为钟楼上有个巨神,样子奇怪,所以不敢上楼。主持到钟楼上去看,果然见到了巨神。那巨神见了主持,立刻倒身下拜。主持问他:“你是何神?”
巨神答:“我是钟神。”
主持反问:“既是钟神忠臣,如何投拜?”
元朝朝廷自然没有放弃对文天祥的劝降工作。他们什么方法都用了,就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艰苦的环境中,文天祥强忍悲痛,写出了《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名作,既激励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文天祥甚至赢得了元朝大臣们的尊敬。忽必烈问群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
大臣回答说:“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忽必烈非常感慨,亲自召见文天祥,劝降。
文天祥一上来,依然是长揖不跪。
忽必烈比孛罗要有涵养多了,也不强迫文天祥下跪,只是说:“文丞相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像对待南宋那样对待朕,朕就将中书省托付给你。”
文天祥回答说:“我是大宋的宰相。大宋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但愿一死足矣!”
忽必烈见文天祥的确难以招降,下达了处决令。
1283 年元月,文天祥在大都慷慨就义。行刑前,监斩官问他:“丞相你还有什么留言?如果回心转意,现在还能免死。”
文天祥呵斥说:“死便死,不用多说。你只告诉我,哪边是南方?”顺着监斩官指的方向,文天祥屈膝下拜,从容就义,时年47 岁。
文天祥死后,别人在他的衣带上发现了他写的诗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叁
早在文天祥被俘的时候,江西就出现了《生祭大丞相文》。当时文天祥还活着,南宋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尊称他为“大丞相”的“祭文”,其鼓励文天祥“杀身成仁”的意味非常明显。
文天祥在被俘的时候,就服下了事先准备好的毒药,可惜没有死成。《生祭大丞相文》的作者王炎午非常执著,暗中跟随文天祥的囚车,将祭文从江西一路贴到大都。
王炎午是文天祥的同乡,原名叫王应梅,过着优越的南宋文人生活,曾经是咸淳年间的太学生。临安沦陷后,王应梅倾家荡产跟随文天祥起兵抗元,进入文天祥的幕府工作。不久,因为母亲病危,王应梅离开军队,返回家乡。他回到家乡不久,南宋就彻底消失在了南中国海的海底。王应梅痛哭流涕,除了敦劝文天祥自杀外,他的后半生闭门不出,改名王炎午,不参与社会交往,更拒绝出门做官。
作为南宋亡国文人的王炎午在73 岁高龄时死在家中,赢得了南宋遗老遗少和元朝官方的双重尊敬———蒙古人实诚,对坚持民族气节抵制元朝的汉人反而很尊敬。正是因为官方对他们言行的记载,后人才得以记住他们。
文天祥在大都的囚室中还结识了人生的最后一位“文友”、同样是南宋官员的汪元量。汪元量作为陪伴宋恭帝赵显的前宫廷官员,境遇要远远好于文天祥。他多次到牢房探视文天祥,两人见面后,指点江山、谈文论字。文天祥还曾为汪元量作品作过序。
汪元量是钱塘人,在宋度宗时进入宫廷,作文学侍从兼琴师。从他所写的《宫中新进黄莺》、《春苑赏牡丹》、《宫人鼓瑟奏霓裳曲》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前期所关注的文字和情调。临安沦陷后,汪元量随皇帝、皇太后北行。短短几天后,汪元量用完全不同的笔触记述了“杭州万里到幽州”的所见所闻: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
兵马渡江人走尽,民船拘敛作官船。
南宋的迅速灭亡使汪元量奢华的宫廷生活如昙花一现,残酷的现实让他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时人称赞汪元量的诗“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将他的作品看做是“宋亡之诗史”。汪元量目睹了南宋后期“声声骂杀贾平章”的情景,是“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的历史见证者,满腔悲愤都变为诗文宣泄了出来。
同样是亡国文人,汪元量的命运也是悲惨的。他告别文天祥后,就随赵显被迁往上都和西北各地。身心疲惫的汪元量最后是以道士身份得到放回临安的允许的。但汪元量只在家乡官府点了个卯,就不知去向。有人说在湖南看到过汪元量,也有人说四川出现了汪元量的行迹,还有人说江淮一带有个道士很像汪元量。反正最后,汪元量不知所踪。
肆
在忽必烈挑选的劝降文天祥的“说客”中,最有分量的是宋恭帝赵显。
元朝让赵显去劝降文天祥,这就给文天祥出了一道难题。你不是效忠南宋王朝嘛?现在“前”南宋的皇帝来劝你投降,你有什么理由可以抗拒呢?
文天祥见到赵显后,立刻跪地痛哭,一个劲地说:“圣驾请回!”
赵显是被谢道清抱在怀里投降的,对往事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对文天样更谈不上有什么印象。但在遥远的大都中,能够见到这么一位效忠南宋的遗民,赵显无法不受到极大的触动。他没有说一句话,转过身去,轻轻地告别了文天祥。
德枯二年(1276 年)五月,赵显到达大都,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大司徒。虽然这一切都是虚职,但年幼的赵显根本感觉不出其中的微妙。他在大都度过了自己波澜不惊的童年生活。1282 年年底,赵显被迁居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石别苏克)。在那里,赵显似乎恢复了最初的记忆。他终于想起了自己往日的至尊地位,明白了昨天和今天之间巨大落差的意义,以及其中暗藏的危险。当南宋旧臣汪水云被释放回江南时,赵显曾作诗相送: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也许正是这首表露了乡思之苦的诗拨动了忽必烈深藏内心的警惕之弦。赵显已经成年了,多多少少都可能构成对元朝统一的威胁。忽必烈毕竟是一位仁慈的君主,他没有采取血腥的屠杀方式,而是在寻找另外一种方法。恰好,有所警觉的赵显主动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
忽必烈欣然应允,在第二年遣送赵显入吐蕃,学习佛法。
赵显的后半生是在吐蕃度过的。他在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终日与青灯黄卷为伴,潜心学习藏文,研究佛法,过起了清苦的寺院生活。
勤学与思考使赵显很快通晓藏文,贯通佛学,进而从事佛经的翻译,译成《因明人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经文。赵显还一度担任过萨迦大寺的主持。吐蕃人亲切地称呼赵显为“蛮子合尊”。蛮子,是元朝对汉族人的称呼;合尊,是藏语中对出家的王孙子弟的尊称。赵显至今仍被藏史学家列入翻译家和佛学大师之列。
1323 年,赵显还是接到了元英宗的赐死诏书。赵显在吐蕃被杀,享年53 岁。此时离南宋灭亡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
来源:《国学》2010年04期
图片/《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