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按照传统历史学的分期是指公元476-1492年这段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和航海时代之前的时段,也是封建制社会形成发展的时代。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世纪总被和“腐朽”“黑暗”等形容词联系到一起,尽管后来的研究逐渐推翻了这种说法,但这抹迷雾般的晦涩却难以从人们心头消散。组成这个印象的诸多因素中,除了战乱与动荡、瘟疫与死亡外,一个几乎贯穿中世纪始终、在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巨大影响的因素就是基督教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行为的压制。于是,各种“退步”似乎理所应当地归咎于教会的种种“禁止”,那么舞蹈在中世纪的欧洲真的被禁止了吗?未然。
是谁禁止跳舞?为什么?
自从君士坦丁一世确立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这个有着统一组织的宗教就逐渐席卷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欧洲,其神学思想和文化一直以一种巨大的控摄力辐射着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制定的七项宗教仪式涵盖了一个人一生所有的重大事件,上至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社会各大习俗活动也均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科学是宗教的仆人”显然是对中世纪教会控制思想文化的典型说明。而教会控制人们思想的两大精神武器就是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对舞蹈的禁止之说,是因为舞蹈那使人狂热而蛊惑人心般的力量而被归入“禁欲”的队伍。
希腊晚期出现、繁荣于6世纪罗马帝国时期的哑剧表演(pantomime)一度受到观众的热爱,舞蹈动作和手势语言融入在哑剧演员们的表演中用来作为展现戏剧性。彼时这种哑剧表演的戏剧张力使观众们着迷,甚至据说有女士在观看表演过程中激动而晕倒。[1]但是随着哑剧逐渐掺杂进某些下流和暴力恐怖的成分,例如命令身着易燃衣的罪犯在指定的竞技场中不停地跳舞,直到衣服着火他们在极度痛苦中死去为止。于是这种脱离常规秩序、动荡人心违背“禁欲”原则的活动使得基督教徒们公开控诉并希望废除舞蹈。因此几乎在基督教整个宗教发展历史上,舞蹈在其礼拜活动中始终处于不合法的存在。[2]
此外,许多民间百姓自娱作乐的“狂欢”舞蹈也被教会指为“魔王行当”,“每当人们为舞蹈的冲动所俘虏时,牧师们的说教中那尖刻的字词便会充斥他们的耳朵,这样的谴责在人们那扭曲了的心理中变成了巨大的禁令”。[3]
如此种种在许多书著中都有所描述,可见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对舞蹈确有所压制甚至禁止的倾向,不仅表现为公开宣言和控诉,还以某种“心理舆论”式方式向其心理和思想上加以禁锢。难道舞蹈就在这样的“神权至上”的巨大影响力的压制下逐渐消失了吗?未然。
舞蹈真的被禁止了吗?
不管官方对舞蹈的态度如何,没有什么能真正使人们停止舞蹈。[4]舞蹈在这一时期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寄托和对恐惧的抚慰胜过了教会的思想束缚,于是可见无论是在街头集市的农夫、城堡里的王公贵族,甚至“Medievalguilds”(中世纪同业公会会所)等组织都视舞蹈为喜爱的日常娱乐形式。
从民间来看,一些类似狂欢节等节日欢庆中,诸多舞蹈种类如“ductia”(一种富人们喜爱的舞蹈)、“stantipes”(一种比较复杂的舞蹈,被认为具有防止人们思想流于低俗的作用)等作为主要组成部分起着娱乐和社交的作用。人们通常着某种装束,奔跑欢跳踏着舞步,经过街头房舍门口驻足片刻与屋内人进行“交流”,最后回到固定的广场由内部人员一起表演一段舞蹈结束节日的欢庆。更为常见的舞蹈形式是“round”“carol”等圆舞、轮舞和链舞,人们在简单重复的动作、节奏以及不停的旋转和“轮回”感中挣脱时代的恐惧、解放精神的枷锁、感受真实的生命,甚至企图找到触碰上帝之影的方向。
除了活泼欢快的民间舞蹈形式外,在那厚厚的城堡中也孕育着舞蹈的存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华丽宽敞的大厅和诸多楼塔、日常生活的宴会活动为舞蹈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催生了作为对娱乐消遣追求的“火把舞”,以及“宴会舞蹈”、“席间舞蹈”,在从自发性逐渐走向礼仪规范性的过程中甚至孕育了芭蕾艺术的雏形。
“死神之舞”是中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以讽喻般的深意主题,问责和控诉着压迫、痛苦、灾难、瘟疫,并带着宗教祈祷的目的。舞蹈被描述为一具跳舞的骷髅带领着众人互相联系起舞,有时甚至在此中感受到了某种难以言明的力量的驱动,达到类似歇斯底里的狂欢效果,正如《西方舞蹈文化史》(中译本)一书中切中肯綮道:“舞蹈发挥了它的作用,病入膏肓的肉体在运动和舞蹈中解放了精神”。
其实从宗教的视线来看,舞蹈也是存在的。早期基督教舞蹈作为传教、颂神、祷告、洗礼和祭祀等重要作用而发展存在。“舞蹈在当时和颂神舞蹈关系极为密切,使得任何画家只要想画舞蹈,就得画这种形式。”[5]颂神舞蹈,也称为轮舞,这种早期的圆形舞蹈在中世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作为基督教圣歌的一种的“carol”,在中世纪曾代表着一种颂神舞蹈的配乐,彼时在歌者颂经时,舞者们作出应答式的副歌应和,因此也有称其为合唱舞蹈。如上可知,尽管这一时期在宗教的目光中,许多舞蹈中的人体以至舞蹈活动被认为是“不洁”的存在而受到禁止和压制,但这一时期的舞蹈并未受到真正全然的禁止。
在教会巨大的打击影响下,为何舞蹈没有消失呢?
并非所有的神学家都谴责舞蹈,相反,一些人的批判仅仅是当舞蹈伴随着醉酒和淫乱时。[6]因此,教会并非禁止舞蹈本身,他们禁止的只是人们在舞蹈中的那份狂乱和骚动,以及当舞蹈被表现出与其教义相悖时的情况。因此,教会对舞蹈的禁止并非全然的、真正的禁止。
而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时代赋予舞蹈的意义。疯狂和歇斯底里在中世纪是圣神的,“世界末日总是仿佛就在明天。只要人们无法征服死神,就必然会迷醉于迷信中”[7],面对残酷的现实、惶惶绝望且无处安放的灵魂,似乎“狂欢”舞蹈成为了人们精神寄托和发泄的有力途径。整个社会的“恐惧”和愚昧让人们对一切刺激肉体和灵魂的事物都格外敏感,急需要一种方式来平衡身心、拯救病入膏肓的肉体和灵魂,于是平民百姓们在舞蹈的歇斯底里的狂欢中忘却恐惧和痛苦,追求上帝的希望;“城堡”里贵族们在舞蹈中寻求精神堡垒的打破和精神的解放。而教会亦需要舞蹈来帮助加固宗教的仪式感和深入人心的力度。
12世纪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各门艺术逐渐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走向世俗化。舞蹈也从过去的紧张中得到解放,作为交际沟通的交谊舞、作为礼仪规范的宫廷舞蹈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风格告诉之前恐惧不安的人们可以通过“美”来接近上帝,于是人们从歇斯底里的末日狂欢中逐渐平静和回归理性。芭蕾艺术那轻盈飘逸、垂直向上的肢体动作审美就内涵着不断向天际寻求、接近上帝的精神指向。
综上可见,中世纪——这也许是一个曾被死神诅咒的时代,但同样,也是一个孕育着可能和希望之新生的时代。这个时代里,尽管舞蹈受到了宗教力量的影响,但教会对舞蹈并非简单地全然禁止。可以看到的是,在时代的手笔下,舞蹈从未缺席。
参考文献
[1][2][4][6]Jack Anderson.A CONCISE HISTORY OF BALLET AND MODERN DANCE, SECOND EDITION.Hightstown, NJ08520.Princeton Book Company, Publishers-A Dance Horizons Book, 1992: 19, 19, 20, 20.
[3][5][7][美]瓦尔特·索雷尔著.西方舞蹈文化史[M].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6-37,25,41.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08期 蔡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