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坊市分离,城市呆板缺乏活力
坊是居民区,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坊间”。古代城市布局,是用街道将居民区隔成一个个规整的格子,一个格子就是一坊,坊坊相连,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街坊邻居。市即商业区,百姓买卖商品的市场,《易经·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应是有关古代集市最早的场景素描,有点类似我们过去的赶集。
在商业区内,将同类商品的小贩集中在一起,这个就叫“行”,我们现在常说七十二行,比喻商品门类繁多。行里再设固定摊位,这个就叫“肆”,词典解释为“铺子”。李白《少年行》诗曰:“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坊市分离,就是把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管理,唐朝的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最为典型。长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纵横25条大街将城区分成108坊,以对应天上108颗星宿。全城以朱雀门大街为界,将长安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长安属万年县,有一市五十三坊,商业区就叫东市;西长安属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商业区就叫西市。据说,这便是“东西”一词的由来。
“肩担日月,手把大唐扶”的汾阳王郭子仪你知道吧?他老爷子的家就在东市旁的亲仁坊,买菜方便,提个篮子就去了,这宅子后来给了安禄山。紧挨亲仁坊的平康坊,乃“东京诸妓所居之地”,宋人词曰:“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以至后世将“平康”作为妓院的代称。东北角的永福十六宅,就是唐玄宗为皇子们圈定的群居之地,后多以“十六宅”之称,代指皇子的住所。
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清渠环绕城区,太液池、龙首池、曲江池、龙池点缀其中,皇宫里梧桐、柳树连遍,大街上榆树、槐树成荫,街坊对称、市容壮观,白居易曾作诗一首:“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你看看这幅《唐朝长安城街坊布局图》,就知道集市、街坊是怎么回事了:你想买点小白菜,得,打的去吧,来回一吊钱,这家伙就吃贵了。北朝时期,花木兰代父从军,为了“安能辨我是雄雌”,光是买装备,就跑了四个集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真是够辛苦的。所以这坊市分离对市场的影响很大,城市商业缺乏活力。
汴京
前店后坊,交易方便街市红火
坊市制度到了宋代,就不再将居民区与商业区分开,居民可自由向街开店,前店后坊,下铺上坊,这就大大方便了左邻右舍:素芬,到下面去端份毛血旺回来,我要喝两盅。这要搁在今天就叫外卖,生意就做活了。
宋代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建设,始于后周皇帝柴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柴荣觉得城厢局促,街道狭窄,遂征调民工10万扩建。扩建后的京城有三重城墙,15座水陆城门,面积约34平方公里。汴京城因河流、桥梁众多之故,城市街道虽不如长安那样横竖方整,却为宋代坊市分离创造了条件。
从皇城宣德门起,向南经里城朱雀门,直到罗城南薰门的中心大道,就是汴京的中轴线,被称作“御街”,它既是皇帝出入的所经之路,又是商业、住宅的聚集之处。你若想细看城市的热闹景象,可读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李逵元夜闹东京”,里面就有御街、封丘门、马行街等地的描述。
汴京最繁华时,城内手工作坊遍布,坊巷街头店铺林立,工商企业6400多家,商铺2万余个,小商小贩近万人,各类工匠8万多,密度之高、规模之大、参与之广、时间之长、商品之杂、人数之多均属空前,你只要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或许就会对这座隽永秀美的城市更有感触。
长安、汴京,是中国古代两种城市风格的突出代表。长安气势恢宏、雍容华贵,规整肃穆、令人震憾,岑仲勉在《隋唐史》里高度评价:“全市坊市,棋罗星布,街衢宽直,制度弘伟,自古帝京,曾未之有”。汴京清丽灵动、风雅妩媚,水秀桥美、精巧宜人,其前店后坊的市场模式,为城市的商贸发展增添动力,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包容、富庶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比较两座城市你会发现,长安华丽的外表下,弥漫着呆板、压抑的沉闷气息;汴京散乱的喧嚣中,却涌动着旺盛、无限的生命活力。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仅是城市布局、管理模式的变化,但实际上是统治阶层执政理念、治世制度的转变,是市场经济、贸易自由的发端,更是平民百姓人权改善、生活开放的标志。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它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的创新,民族文化的培育,灿烂文明的提升。
北京
坊市融合,商业形态呈现多元
汴京的规划布局,为后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样板,北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北京城的建设始于金,名中都,起于元,曰大都,而大规模的扩建则在明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花了十五年时间打造北京城。
北京城坐北朝南,系在元大都的格局上,南移1.5里扩建而成。明成祖的这次大手笔,使北京初显作为一国之都的皇家气派。京城内大小干道布满商铺,今天的天安门广场一带,便是商业集中的“朝前市”,这里布棚高张、纵横交道,是当时京城最热闹的交易市场。
明嘉靖29年(1550年),明朝发生“庚戌之变”,鞑靼部落兵临城下,京师震动。为加强京城防御,朝廷决定扩建京城,但由于当时人财匮乏,扩建工程仅增加了南面部分。新增的南部城区约有20多平方公里。这个半拉子工程,如同给京城安了个厚实的基座,从空中俯瞰整个京师,城市呈“凸”字形,无意之间使以紫禁城为中心的中轴线得以延长,更加突显出皇城居中称王、一统天下,国强城兴、万邦来朝的宏大气魄,可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扩建后的北京城市商业,已将长安的坊市分离与汴京的前店后坊融为一体,商业形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像现在,你既可在路边店铺买到日常用品,亦可到西单或王府井商业街去买件正装,中国现代城市的商业格局大体定型。
拱卫宫殿、中轴对称,城池方正、街坊规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北京城的建设,虽未完全脱离这种棋盘模式,但也不再局限于死板的九宫格局,城区的坊市依据河道、湖泊、街区自然划分,商业区浸润于住宅之中,主干道穿插在坊区之间,市场、坊区交错分布,内城、外城功能突显,而独具特色的京味胡同,则将这些市场、坊区有机地连接起来。这一歪打正着的城市布局,使北京城既不失长安的宏大气派,又不失汴京的繁华热闹,实乃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完美体现,更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世的珍贵遗产。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9年15期 刘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