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8日,阳光灿烂,微风拂煦。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乐奏声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这庄严雄伟的殿堂里,隆重举行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功臣授功勋奖章。8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芳允,步履矫健地走上领奖台,从江泽民主席手中接过功勋奖章,江主席和他长时间地亲切握手。他神采奕奕,笑容可掏,两眼充盈着无比激动的泪花……
是啊,这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卫星的“如来佛祖”,我国著名的航天电子测控技术高级专家,半个多世纪来,他为研制“两弹一星”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啊。
一
陈芳允,1916年出生于驰名中外的蜜桔之乡浙江黄岩后巷。他从小资质聪颖,读小学时,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尤喜劳作和手工。上中学时进了黄岩最负盛名的“清献园”,亦即现在的的重点中学黄岩中学。嗣后,他考上了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8月,22岁的陈芳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3年科学研究。
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清华园”我国第一流高等学府的科学研究,为他日后的无线电电子和航天电子测控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1年,在抗日战争艰难的岁月,血气方刚的陈芳允,进了成都无线电厂,这是当时国家航空委员会所属的一家研制科技产品的工厂。陈芳允在厂里从事着研制抗日前线急需的科技产品。
日寇蹂躏,国难当头,祖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早日驱除日寇,抗日救国,陈芳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搞设计试验,为发展祖国的新兴电子工业技术不遗余力。
实践中,陈芳允深切感到,国难当头的中国,工业技术如此落后,和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相差那么远,国民经济凋零,任人宰割欺凌,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局面必须早日改变。他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走山国门,学习吸收世界先进国家新兴的工业技术,以振兴中华。
二
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陈芳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不远万里,出国去当时世界上电子雷达技术居领先地位的英国,在伦敦和曼彻斯坦雷达工厂研究室,从事学习和研究。他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边学习,边工作,边搞科学发明创造。
这里有世界第一流的技术,有十分丰富的学术资料,还有齐全的试验设备。陈芳允如鱼得水,似雄鹰展翅翱翔太空……他参与研制了海运雷达等,并出海安装调试,应用于国防技术,引起国际的关注。
经过4年的学习和研制实践,陈芳允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电子工程技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时,日寇早已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
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身带世界第一流电子工程技术的精湛技艺,满怀对祖国母亲的抱负和希冀,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什,毅然离开英国,辗转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在国内,他与科技界的一些先进分子、共产党员接触,接受了先进思想,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与黑暗,力辞当时任国民党空军总司令的台州同乡——临海人周至柔约他去上海江湾机场工作的特邀,回故乡——桔乡黄岩待了些时日,旋即进了上海生化研究所,欢欣鼓舞地迎接了上海的解放。
三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在新建立的人民共和国里,在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中华大地上,有多少创伤需要我们去医治,有多少建设事业需要我们去兴办!陈芳允满怀豪情,投入了新中国建设行列。
是金子,总会发出耀眼的光辉;是千里马,终究逃不山伯乐的眼睛,有驰骋疆场那一天。1952年,我国著名科学家、昔日清华大学老师、后国家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教授十分赏识自己高足陈芳允的才智,遂委他以重任,任命他筹建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给了他献身祖国电子事业的机缘。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陈芳允如愿以偿,在发展祖国电子事业的疆场上纵横驰搏。
他和他所里的科学家一道,风尘仆仆赴苏联和东欧诸国考察,吸取先进国家发展电子工业经验,研究世界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然后结合中国国情,制订出了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的研究发展规划,落实了具体措施。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陈芳允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专家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这个方法成了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他还首先提出,并与著名科学家蔡德孚等共同设计了国际首创的超短波脉冲测试设备,成功地研制了毫微脉冲鉴别器,用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耀眼新星的升起,令世人所瞩目。1965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指示陈芳允与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共同负责,建立我国卫星地面观测站。陈芳允担任了代号为“701”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地面观测控制系统的设计、选点和建站工作,以及测控方案和技术设备的总体设计。
四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和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堪称世界尖端的科技,谈何容易。首先遇到的是资金短缺。当时我国用于发展航天技术的投资仅是美国的千分之五。再是外国发射人造卫星,一般都要在全球布站,我们哪有这么多的经费和条件去租借别国的国土。为了能以尽量少的钱办成重大的尖端科技事业,以最少布站达到最佳布站效果,陈芳允教授穿上了军装,赴边疆,下海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用心进行勘察、选址和定点。他查资料,思良策,研讨最佳方案,四处洽淡,八方协调,最后终于选定了大西北,来到这里安营扎寨。
“东方红,太阳升……1970年4月24日,高奏《东方红》乐曲的我国“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飞向太空。陈芳允负责建立起来的地面测控系统,准确无误地预报了离地球439公里高空的卫星飞经世界200多个城市上空的确切时间,令世界各国震惊。
为使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并返回成功,陈芳允又开始了新的搏击,选点建设了一批全新的观测站,使这个网络进—步严密可靠。根据新的测控方案,1975年11月29日,这颗返回式卫星在地面站的指挥下,在空间准确地完成了调姿、解锁、启动、两舱分离、返回舱起旋、制动火箭点火……准时返回到地面。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而我国测控系统预报的准确度,竟超过了美国和苏联哩!
五
陈芳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后来,他调入了国防科工委,担任了“331”卫星工程的观测系统总设计师。
“331”测控系统,这是我国历次发射卫星中最复杂、最艰难、要求最高的技术系统,陈芳允相继制定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讯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早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可以这样说,我国数十颗卫星的发射成功,航天测控部门圆满完成40多颗国内外卫星的测控与管理任务,测控技术实现了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一网多星、国际接轨五大飞跃,都与陈芳允院士的名字紧紧相连。
陈芳允院上,不愧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
六
2000年的4月29日,在这个悲痛的日子里,这位功勋卓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陈芳允院士,在北京301医院因病医治无效,辞别了人世,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航天科学事业,享年84岁。
5月16日,国家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为陈芳允院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人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两弹一星”的元勋。正如他故乡的中共黄岩区委、黄岩区人大常委会、黄岩区人民政府、黄岩区政协在唁电中所说的:“惊闻噩耗,我们为失去黄岩人民的杰出代表而深感无比悲痛。一代科学巨星的陨落,是中国科技界也是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陈院士作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无疑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并将永远活在桔乡人民的心中。”
来源:《今日科技》2002年07期 陈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