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备,想必大多数人对他都没有好印象:一个只会哭鼻子的伪君子;以宗亲名义招摇撞骗;假仁假义善于收买人心;成功只是因为一时幸运身边有良将良相;过于感情用事而拖大家后腿……在这里我只想告诉你,这是罗贯中先生好心办的坏事。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一心想把刘备塑造成一个堪为后世表率的仁义明君,但过犹不及,他愣是把刘备塑造成了这样的嘴脸。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又是什么样的品性呢?
勇猛不让虎将
刘备的形象最颠覆的一点是:他是一位豪放勇猛之士,而非《三国演义》中文弱儒雅的形象。关于“张飞打督邮”的故事正是取材于刘备的经历。当年刘备还只是安喜尉的时候,上级督邮来视察工作,对刘备极为傲慢,刘备一时气盛,把督邮绑在树上鞭打一顿,然后扬长而去。通过杖打督邮一事,可见刘备桀骜不驯的性格。但是罗贯中认为刘备的这种行为充满草莽之气,不是一个“真命天子”该有的行为,于是“打督邮”这个事情就移花接木到了张飞的头上。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证明刘备的彪悍勇猛之名绝非夸大。当年刘备还在为刘表做事的时候,正赶上曹操征刘表,而此时刘表已经死了,他儿子刘琮在位。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刘琮屈膝投降。刘备知道后很生气,不只大骂了前来传达命令的官员,而且路过荆州时,在城下对着楼上的刘琮一声怒吼,竟吓得刘琮瘫在椅子上站不起来。刘备一吼震刘琮,那一幕如此生动,不得不让人赞叹刘备之威。
刘备的勇猛气概,不是一刀一枪的皮肤之勇,在逐鹿天下时,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才是能够打下一方天下重要原因。
赤壁之战时,他同士兵并肩作战,即使睡觉也不脱去铠甲。攻打汉中之役,五十九岁的刘备竟亲当矢石,身先士卒。许多战役,刘备都亲自指挥,如攻打成都之战、攻取汉中之战,都在刘备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刘备攻打汉中,大破曹操名将夏侯渊之军,斩夏侯渊以及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顒。曹操亲自率大军南征刘备,刘备胸有成竹地对诸将说:“就算曹操来也不过如此,汉川必定是我们的!”曹操攻刘备积月不克,曹军伤亡人数越来越多,曹操只得引兵退走,刘备遂有汉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苏轼这句对刘备和曹操对峙的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此仁德非彼“仁德”
在《三国演义》中随处可见刘备“仁德”的一面,他动不动就哭鼻子,高兴也哭,悲伤也哭,怜悯也哭,恐惧也哭……罗贯中本意是要把刘备塑造成一个仁义善良的人,但是他实在是太过了,《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一直在哭,仿佛他的江山是哭出来,不禁让读者感觉到刘备就是一个用哭来博得同情的胆小鬼。但是史实明确地告诉了你:刘备真是冤枉死了。史书上描述他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物。在正史中,没有关于刘备哭的记载,也只有野史有一处记载刘备在曹操大军压境、刘琮投降,局势甚危的情况下,刘备南撤时去拜祭刘表墓,“涕泣而去”。就算这段记载是真的,也只是刘备觉得辜负了刘表的栽培,丝毫没有懦弱无能的影子。
刘备不只哭鼻子这一出戏是假的,他摔孩子等假仁假义的戏码也是假的。任何史料上都没有记载赵子龙七进七出就阿斗的故事,所以,这摔孩子时间根本也是子虚乌有。真的英雄,是不会靠这种虚伪的牺牲弱小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形象的。
刘备的确是仁德之君,但是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妇人之仁。史书上曾这样记载刘备治理平原的功绩:“当时人民闹疾患很厉害,物价飞涨,缺衣少粮。刘备对外抵御流寇,对内实行仁政恢复生产,即使是平民百姓,刘备也与其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从不例外。域内域外百姓对他感激涕零。”所以在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撤退,荆州十余万百姓都自愿跟随刘备撤退。
刘备之仁德,还表现在他对叛将的态度上。吴、蜀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刘备任命的镇北将军黄权屯驻江北,因为蜀汉军队西退,黄权撤退之路被吴军封死,黄权遂率军投降曹魏。蜀汉有关部门得知此消息,建议刘备逮捕黄权的妻小,刘备说:“战争失败是我的过错,不是黄权,是我对不起他啊。”明明是黄权背叛了刘备,刘备却不迁怒于他,不惩办叛将家属,并勇于作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这可不是一般皇帝所能做到的,这是有德明君才会有的胸襟和气魄,这就是大仁大义。
高超的政治智慧
而刘备能够成为三国时期的明君,不仅仅是仁德就可以的。刘备还具有很高的政治谋略,他不是一个离开诸葛亮就玩不转的“老阿斗”。
为人津津乐道的“三顾茅庐”的确发生过,但是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上看到刘备的政治智慧,而非知遇之恩那些浅层面的虚名。刘备之所以礼贤下士,是做给天下英才看的,因为诸葛亮所在的地区贤才遍布,诸葛亮代表的是在乡野的遗才。自诸葛亮被请出山后,更多的人才归顺了刘备,这才是刘备的最终目的。
刘备不但能网罗到各方人才,而且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刘备知晓诸葛亮只有治国之才而无领兵之能,所以直到刘备死前,诸葛亮一直只是一个类似后勤部长的角色。而“浑身是胆”的赵云,刘备也深知他没有将帅之才,所以真实的赵云只是类似保镖的一个身份。在预见性上,刘备也的确是远高于诸葛亮。刘备在世的时候就不顾诸葛亮的阻拦任用魏延,魏延的确是有才的将才,立下很多战功,不负刘备厚望,如果在刘备死后不是因为诸葛亮的猜忌,魏延肯定会是蜀汉的顶梁柱,也不至于在诸葛亮死后,国中人才缺失。用人识人上,刘备的确是高人一筹。
另外,在处理关羽之死的事情上也不是我们了解到的那样。《三国演义》里讲关羽在与东吴交战身亡后,刘备十分悲伤,不顾劝阻,一心一意为兄弟报仇,破坏蜀吴联盟,十分短见。可是史实却告诉我们,刘备伐吴是很有必要的,关羽之死,只是使得刘备出兵有了借口而已。此时的蜀汉在三国对立中优势还是比较明显,而且东吴在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在私下准备投降曹魏了,如果一旦吴魏联合,蜀汉必无立足之地。在估算曹魏不会出兵干涉的情况下,刘备的确有出兵伐吴的必要。若不是东吴横空出现一个奇才陆逊的话,东吴可能已经被刘备拿下,三国的历史肯定是会是另一番景象。所以刘备伐吴,是一个严谨的政治策略,绝非一时情绪所致。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奇妙,人算不如天算,伐吴还是失败了。
可怜的刘备,如此英雄般的人物,愣是被曲解成这个样子。《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刘备,想必是最失败的一次历史包装吧!
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5年05期 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