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光十三绝》这幅写真画里,名丑刘赶三被绘的是京剧《探亲家》的乡下妈妈——瘦骨嶙峋、精神矍铄,身上穿一件蓝布衫,活脱脱一个农村的老太太。这出戏为《探亲家》,一个乡下妈妈去城里有钱的旗人亲家家中,去看她的受气女儿。从而引出一场轩然大波,而强烈的戏剧性、喜剧性也便在其中了。这个戏是刘赶三的拿手戏,在当时皇城内外,都享有盛名。
刘赶三生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殁于1894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年。享年78岁,这在当时是很高龄了。这个刘赶三,您别看他这么大的名声,可他是票友出身,天津人,名宝山。他出身不是梨园世家,而是商业世家。他的祖上一直到他父亲都是干中药行的,买卖还做得不小。所以刘赶三小时候家庭收入上是不错的,小时候入私塾醉心科举,学八股文学得还真不错,但是他没走仕途这条路,为什么呢?一是入科场考了几次不中;二是他看到清朝官场的腐败,刺激了他,所以他再无心参加科举考试,于是愤然弃举业而遁入戏场。也有人说他是个秀才,更有人说他是个举人。这是误传,他没有这些功名。他一生爱戏,爱票戏,年轻的时候在天津有名的“群雅轩”票房里面票戏。他票什么呢?他可不是票小花脸,他票老生。当时“群雅轩”是个很大的票房,在这个票房里头票戏的票友非常多,还有很多专业的伶人来票戏,最大最有名的就是当时人称老生前三鼎甲当中的余三胜。这位余三胜从北京到天津来票戏,因为余三胜他家就在天津,所以刘宝山(以后的赶三)能够接触到余老板。以后他就是学余三胜的唱法。他有一条非常好的嗓子,又高又亮又响堂,这么一条好嗓子,他有这么好的天赋,所以当时他不但学余三胜,还学奎派的张二奎的王帽戏——《金水桥》《打金枝》《回龙鸽》,他都来唱。余三胜的《桑园会》《三娘教子》《武家坡》《卖马》这些拿手戏他票得更好。可是他票着票着不满足了,他不在天津而上北京来搭班唱戏了,也就是他真的下海了。
他首先参加的就是春台班,因为他和余三胜是熟人,所以经在春台班唱首席老生的余三胜介绍,而加入到这个大徽班里。他那时可不是唱小花脸,他唱的还是老生,他嗓子是不错也挺开窍,可他看到当时无论是哪个大班社里都有很多好的老生,像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张子玖, 等等。他这个人脑子非常活,他一看如果自己还唱老生,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一跺脚他就改行唱了丑角。而且他也不固定在哪一个班里,他到处搭班唱戏,因为他戏瘾太大了。他搭的班多了以后,人送他一个绰号叫“赶三”,这个名真挺怪!下面咱们说说他为什么叫“赶三”。
“赶三”一名的来源
他为什么叫“赶三”?他本名叫刘宝山呀。就因为他搭班很多。那时候梨园行里的规矩,一天一个演员只能唱一回戏,而且你要是搭三庆,就在三庆;你要是搭四喜,您就得在四喜。
他不是,一会儿永盛奎,一会儿又春台,一会儿又四喜。他有一天上午、中午、甚至太阳落山了他还去唱戏,他一天赶包赶了三包,这样做是为当时戏班儿的规矩所不允许的。不能随便串班儿唱戏,所以人们就说你一天赶三包,你就叫“赶三”吧!这对他是贬义词。他呢,不以为不好,反而说,干脆以后我就叫刘赶三了。但是他老了以后,由于他已经是梨园公会的会首了,人家也不管他叫“赶三”了,都管他叫什么呢?管他叫“老赶”,或者更尊敬他而叫他“赶公”,他这“赶三”就是这么来的。他唱小花脸,艺术上非常精湛,非常有创造性,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成为同治光绪年间最大的名丑。
刘赶三的丑都有哪些突破和成就
刘赶三这个小花脸很有特点和特长,过去唱小花脸的,一般都是唱小花脸当中的一门,比如说你能够唱小花脸的袍带丑,像《取帅印》里边的老千岁程咬金,《胭脂宝褶》里边的金祥瑞,袍带丑又叫官丑。还有方巾丑,就是扮演有文化,但或一身酸腐气,或内心狠毒卑鄙的读书人,比如说《群英会》里的蒋干,《审头刺汤》里的汤勤。还有就是市井丑,像戴鸭尾巾的店家,如《连升店》的店家,《老黄请医》中的刘高手。还有褶子丑,上台的角色,戴棒槌巾,穿花褶子,多为纨绔子弟、花花公子,如《下河南》的胡伦、《贪欢报》的张旺。再有就是女丑中包括彩旦、婆子,等等,都是女性人物。所谓婆子丑,是由丑行演员扮演年纪较大的妇女,如《拾玉镯》中的刘媒婆、《探亲家》中的乡下妈妈,等等。这个刘赶三绝就绝在所有文丑,这里边儿的不管是哪一门,还是哪些剧目,没有刘赶三演不了的,而且他演的小丑还能够唱几大段二黄或西皮,绝就绝在这里。第一他全面;第二,他有嗓子,能唱。因为他过去是票老生的,因此他对京剧初始时的小花脸进行了一些改造,他往里边加唱儿,转化了小花脸不能唱的这个缺陷。比如说《红霓关》这出戏,他演隋朝大将辛文礼方面的旗牌,辛文礼阵亡了,这个旗牌在城楼上大唱特唱伤感的内容,又唱导板,又唱二六,唱腔好听,完全学余三胜的汉派,有的观众就是冲着他这小花脸去的。这是他的创造,从此就留下了再唱这出戏时,小花脸都得在城楼上唱这一大段的惯例。再有一个,就这《老黄请医》,他对这个戏的创作很大,因为他们家是开药铺的,所以这个戏里那么精彩的背中草药药名的笑料,是他的创作,而且戏里边有大段西皮和二黄的演唱,也是他的首创,要达到念和唱并重的效果。再有一个大功绩,一个巨大的创作是刘赶三对京剧女丑中婆子戏的开拓,可说是空前绝后。
刘赶三的婆子戏可是太好了,现在京剧舞台上这婆子戏,这么好、这么丰富,那应该是人家刘赶三的功劳。以前的婆子戏很一般,他演婆子戏有几出非常杰出的好戏。比如,他演《拾玉镯》里的刘媒婆,还有《普球山》里的金头蜈蚣窦氏,再有就是《送亲演礼》里的妈妈,而他的杀手锏就是《探亲家》里的乡下妈妈。他在这些婆子戏里都有很大的创作。一个是他演的这些角色,按人物不同的性格来演,再加以娴熟的技巧。例如他的拿手戏《探亲家》,他演的是一个乡下妈妈。说的是乡下妈妈进城了,又怕城里的旗人家的亲家看不起,所以不懂装懂,越这样越露怯,演的这个乡下妈妈是真土。再看他演的《拾玉镯》中的刘媒婆,这个刘媒婆就和乡下妈妈不一样,是一个饱经世故的老太太,是一个保媒拉纤的老太太,是一个伶牙俐齿的老太太。
他鲜明地塑造了这么一个武林当中的老太太,和前两个老太太又截然不同。吾生已晚,当然没有看过刘赶三的演出。我看过李庆春跟景荣庆演的《普球山》,李庆春演窦氏,景荣庆扮蔡庆,演得好,一看这老太太,可跟一般的老太太面貌完全不一样,这也是吸收了刘赶三的演技。是刘赶三把婆子戏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刘赶三骑真驴上台演《探亲家》
要大说特说刘赶三的这出绝戏,就是京剧《探亲家》。《探亲家》绝在什么地方?真驴上台!他是怎么样演的呢?他自个儿先到这驴市上去挑驴,他挑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驴:全身漆黑,但是白鼻梁、白眼圈,四个蹄子也是白的,这驴太有特点了。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墨玉,还起了一个小名叫二小。他还找了一个小孩,叫锁子,单独伺候他这驴。开始他就想,能不能把这驴弄到台上去,起初的时候不成功,为什么?这头驴一听见锣鼓响,驴就撒开丫子猛跑,后来他又想出很多办法,终于使这头驴在听见什么响动时也不跑了。用的什么办法呢?他先在驴的脖子上挂一个大鼓,他慢慢地敲,不断地敲……日久天长,这驴不怕这鼓了。那也不行,光一个鼓也不行,还得有锣啊,于是他在驴耳朵上挂一面锣,他又不断地敲这锣,也是慢慢地敲,日久天长这驴也适应了,锣鼓都不怕了。您爱怎么敲,爱怎么打,这驴都不怕。
这还不行,他骑着这驴上戏园子。到了园子以后,他先把驴拴在院里头。散了戏以后,他把驴拉到舞台上让这头驴溜圈。日久天长,他这驴能够听他指挥,不但不怕锣鼓响,而且让驴在台上跑个“圆场”什么的,它都行,可是别人指挥不了他这头驴。
他对这头驴真是太喜爱了,每逢有演出他就骑着驴上戏园子,戴着一个大草帽,出出进进这大栅栏,这也是一绝。他只要唱这出《探亲家》,他扮乡下妈妈是骑真驴上台!只要戏园子门口一贴这出戏,必然爆满。后来他这事,可就传到宫里去了。刘赶三也给宫里唱戏,慈禧老太后也知道了,就和大太监李莲英说:我听说这刘赶三能骑驴上台唱戏,这么着吧,破一回例,他可以拉着驴进紫禁城,到了紫禁城里边,让他在宫里边戏台上骑驴上台演这出《探亲家》。这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过去北京有彩头班,农历七月七唱《天河配》,有真牛上台,可那牛不会演戏,只是一个道具,他这驴还是一个角色。另外,他这驴还有点绝的,由于他对这驴感情太深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刘赶三去世以后,这头驴还有感人的故事呢。
刘赶三和他的毛驴
赶三去世,驴披麻戴孝参加出殡
刘赶三跟这头驴的感情太深了。他呢,当家里一口人来养着,那头驴也跟他特别有感情。等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刘赶三病逝了以后,出殡的时候,驴也加入了出殡的行列。驴披麻挂孝,怎么给它披麻挂孝呢?驴背上面披着一个白单子。还有绝的呢,有的材料说,出完殡以后,“驴终日悲鸣,不食而死”(见张次溪《刘赶三传》)。这头驴数天不食,驴死了。也可能有点演绎,但这是完全可能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这个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当下很多介绍养狗的新闻,在主人死了以后,狗不食而亡的也大有狗在。所以并非不可能。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就是给他伺候驴的这个小孩,叫锁儿,姓李。他老跟着刘赶三骑驴上戏园子,他当然不白去,也在后台跟着看戏,最后他对于主人这些小花脸的戏,不但学了去,而且也很精通。后来他也下海,成为名丑,是谁?他就是梅兰芳剧团里的名丑李敬山。
《拾玉镯》中刘赶三饰演刘媒婆
这驴是怎么培养成“角色”的
我们刚才讲了这头驴,它有这样的灵性,也是百里挑一,不是说是头驴您经过训练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也是让刘赶三赶上了,也可能是他对它真好,互相才有感情。张次溪《刘赶三传》中说:“顾赶三御驴也善,不施鞭策(舍不得用鞭子打它),刍豆皆用细粮,驴也知人意。”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就是善待这动物,才把它训练出来了。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呢?因为后来我和杨晓雄先生合写、并成功拍了一个电视连续剧叫《天下第一丑》,就是写这个刘赶三的。演刘赶三的是明星夏雨。在我们这个三十集电视连续剧里边,当然也得有刘赶三上宫里骑驴演戏的情节。剧组也到了驴市买了一头驴,也是黑驴,品相非常好,但是它可没这么机灵。我就问夏雨,咱们这驴怎么样,机灵不机灵?夏雨一乐,然后跟我说:咱们买的这头驴除了倔以外,就不剩什么了……其实,这还是大家对它这感情投入得不够多。你净说它,它怎么配合你?这是明摆着的道理。
《浣溪沙》中刘赶三的弟子罗百岁饰演渔氏
言归正传,我们刚才说了,刘赶三把这婆子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当时有一句谚语,叫“菊部而今重丑婆”。可见他对京剧女丑的重大贡献。此外,刘赶三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这个人很正直,也很胆大,捅了不少娄子。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故事在流传。
刘赶三善于现挂临场抓哏抖包袱
刘赶三这个人非常正直,胆子又大,而且政治上很敏感。他呢,有一个特点,就是现场抓哏,嬉笑怒骂,多是抨击权贵,却又机趣深刻,故而颇留下一些梨园佳话。因为他说话没有把门儿的,所以捅了不少娄子,这里我们只说他捅的两个大娄子。
有一次,他在京城的恭王府里演堂会戏,唱的戏叫《思志诚》,这出戏现在没有人唱了。这是一出妓女戏,是四喜班经常演的花旦戏。因为戏里边有很多妓女,当时四喜班的班主,像梅巧玲,还有余紫云、时小福,朱莲芬等名旦都在这出戏里演妓女,其中还有一个势力眼的老鸨子,就是由刘赶三演。刘赶三演了很多婆子戏,每个都不一样,他演这个坏婆子也很有特点。就在他演的这个老鸨儿,刚刚出台不久,恰恰这个时候,清廷的罍王爷,就是五爷,还有六爷恭亲王、七爷醇王, 这哥仨正好进来看戏。当时李鸿章获罪,被清廷摘去顶子翎子。当时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是刘赶三在台上说的:摘去我的头品顶戴,拔去我的三眼花翎,脱去我的黄马褂。说这是讽刺李鸿章的,恰恰李鸿章的侄子李经方在包厢里看戏,因此大怒,把这个刘赶三下狱,刘赶三因此窝囊致死。后来经人考证时间不对,刘赶三死于甲午年(1894年)农历七月,而李鸿章获罪是在甲午年农历九月。刘赶三已经他一眼看见了,临时抓哏,说:“哎,老五老六老七都来了,你们(指妓女)赶紧地出来接客呀!”这底下的观众“哇”一声,乐得不得了。可这王爷们不干了,尤其是年轻的七爷醇王,非要治他罪不可,还是恭亲王比较宽厚,没治罪就把他给轰出去了。
《青石山》中罗寿山 (即罗百岁) 饰演的捉妖老道与余玉琴饰演的九尾狐
还有一个大家经常在文字里面引用的,是什么呢?就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底,同治皇帝因病归西,当时刘赶三正在阜成门外桥头的阜成园戏园演戏。当时演的是《老黄请医》,他扮演庸医刘高手。他当时又临时抓哏说了这些话:有人请我,说这东华门有一阔哥得了病了,这回我可不敢去了,为什么呢?我给下错药了。本来他是梅毒,我按天花给治了,一剂药下去他死了,现在我可不敢再往东华门去了。当时台底下的人都吓傻了,知道他说的是同治。后来就有人对他说,今天幸亏没有权贵在这儿听戏,否则你的小命不保。他却说道:“同治荒淫无耻,我就得讽刺他!”
刘赶三的传闻
刘赶三还有一个传闻:中日甲午海战,咱们中国打了败仗,大家说是源于李鸿章卖国。提前死了,所以这几句话是不关他的事。因为他有抨击权贵的种种先例,所以老百姓就把类似的事情都搁在他身上了。
刘赶三的儿子刘金奎也是京剧演员,但他没有学丑而是学的老生,艺也不弱,很受观众欢迎。他学丑的徒弟只有一个罗百岁。当然给他伺候驴的李敬山,也应该是他的学生,他后来也是相当优秀的名丑。另外,刘赶三还教了几个学旦角儿的徒弟,其中的王顺福学艺成功,他的女儿王明华就是梅兰芳的前妻。
刘赶三不但技艺高超,而且人品出众,德艺双馨。他从一个票友成为同光十三绝中的唯一京剧名丑。另外他还是梨园公会的会首,从同治初年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逝世,做了30多年的梨园会首。而且名次仅仅排在程长庚之后,是第二位会首,可见其人品、人缘之好。
刘赶三在京剧初起的时候,对于小花脸这一行当,应该说是立了大功,不但丰富了小花脸的各种表演技巧,同时又把丑角中的婆子戏提高到了相当高的位置,应该说刘赶三是京剧丑行中婆子戏的开山鼻祖。
来源:《北京纪事》2019年02期 《北京纪事》2019年03期 张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