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承楚文化之绪,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来看看其中传统技艺都有哪些吧。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木结构建筑。又称吊楼。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西部壮、土家、苗、布依、侗、水等民族地区。为在房舍的一侧临空扩建的住房,好似吊在主建筑一边,故名。有的在下面支撑木柱。多住人,或放杂物。
铅锡刻镂技艺
敖氏家族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在设计图样上,通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精致的模型。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中国十大名茶。历史悠久,古老蒸青茶的代表品种。其外形紧细挺直,形似松针,颜色具有代表性的“三绿”特征,即干茶翠绿,茶汤清绿,叶底嫩绿,高等级的“恩施玉露”采用一芽一叶初展的鲜嫩芽叶做成,清香醇厚,回甘持久。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
六大茶类之一。一般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制成。干茶色泽黑褐油润,汤色褐黄或橙红。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湖北省荆州市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具有 2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楚式漆器”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现
存有三大类: 榫卯木雕类、金漆盆盘类、瓜果甲骨胎类。各种胎质,异样形制,应有尽有,雕镂刻画、镶拼巧饰无所不能。但最有特色的则是榫卯彩绘木雕、金漆盆盘和甲骨胎漆器。
以上是5个国家级的传统技艺项目,相信你会想了解更多的湖北非遗瑰宝,我们会继续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哦。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以德促艺,薪火相传——记“铅锡刻镂技艺”及其传承人》
(《文化月刊》2013年第06期,作者:徐红恩;张光照)
《恩施:阔步流星迈向茶叶强州》
(《湖北日报》2018 年5 月15 日第 012 版,作者不详)
《中国百科大辞典》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漆艺摘编》
(《中国生漆》2012年04期,作者:黄婕)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以兴安村为例 》
(《寻根》2013年第04期,作者:张爱武;谭梅)
《土家吊脚楼》
(《民族画报(汉文版)》2014年第04期,作者:曾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铅锡刻镂技艺》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05期,作者:佚名)
《习近平的“六杯茶”》
(《茶博览》2019年第01期,作者:陶悦清)
《春到茶山(历史名茶恩施玉露之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
(《湖北政协》2017年第09期,作者:文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铅锡刻镂技艺》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05期,作者:佚名) 看典艺术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