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 弹冠相庆

在中国历史上,诞生过无数杰出的巨人,他们或者名标青史垂范后世,或者因为留下了不朽的思想和文章而载入史册。探寻他们成功的足迹,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无不与家族内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有关。

中国古代一直有着重视家教的传统,重视子女伦理道德、文化知识的教诲,讲求教子之道及家范、门风的培养,并由之所形成的家族意识、孝悌观念。作为一种独具特色传授形式的家学,培养了诸多优秀人物,在某些领域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成就往往又是以家教的形式,将其思想传授给子女,通过这种父传子继的形式传递和发展。据宋代司马光《家训》记载,唐代河东节度使柳公一门显贵,柳公绰与其弟柳公权等皆至高官,柳家也以治家严谨闻名于世,柳氏家法成为时人教育子孙的榜样。柳公绰对子女们要求十分严格,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每天都像老师给学生布置功课那样严肃认真,一直坚持二十余年。明代山西副使王演畴的家族坚持每月召集家众举办以宣讲《孝经》《小学》和《大学》为主要内容的家训活动。

儒家重视士人“修身”、“齐家”的道德修养,家庭教育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说:“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重视家教的目的是为了“齐家”。历代官僚世家为了长久保持自家的权势地位,维护本家族的荣耀,都希望通过家教使子弟顺利入仕并不断升迁。出于防范官场风险,避免入仕子弟因官德不好而遭贬、判刑,从而给家族带来灾难,所以都十分重视为官之德的教育。为此,许多士大夫著作“家训”“家规”“家诫”以及“治家格言”来强化家教。中国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通过家教口传身授、世代传承,一方面是教导晚辈尊敬长辈立志勤学,另一方面倡导为官俭朴、清正廉明,体现出名门世家的教子特色。

曾因驱逐赤狄有功,被周定王赐姓王氏。春秋初年,周王室东迁以后,势力日益在山东省东南沿海琅琊地区,即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有个王氏家族。春秋时期,这里是齐国琅琊邑,此支王氏,先祖为周桓王姬林次子成父(名失考)。成父是官职名,是东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即管理京城的最高长官名(相当于现代的首都警备区司令员),故尊称为“王子成父”,后人便以官职名称呼他。成父又称姬成父,生于桓王三年甲子(公元前717年),本为姬姓,衰弱,形成了“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局面。

春秋中期以后,天子实际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日益减少,势力也更加衰弱,此时齐、晋、楚、秦等强大诸侯都相继称霸,周王室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和大夫专权的争斗。

庄王四年,在东周王朝内部发生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的“王子克之乱”。因避“王子克之乱”,成父逃往齐国。此时齐国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使齐成为强国,管仲举荐成父做了齐国的大夫,后迁大司马,成为齐桓公手下的第一大将,遂定居齐国都城临淄,西汉刘向《说苑》里记载一代贤相晏子对他的评价,称其为琅琊王氏开族始祖,王姓自成父始。

中古时期,在众多的家族中,就其家族历史发端之久远、绵延之流长,琅琊王氏家族可谓少有其匹。秦朝名将王翦为其后裔,是续白起之后秦国又一大将,他扫六合,合强秦,与儿子王贲一起辅助秦始皇灭楚国、赵国、齐国、燕国、魏国,之后又率兵南征百越,为秦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王翦与子王贲、孙王离,三代具为秦将,《史记·王翦白起列传》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自汉代起,琅琊王氏登上历史舞台,至两晋之际逐渐达于兴盛,历东晋南朝,经十数代人,不仅子弟众多,而且才俊辈出,三百余年冠冕不绝。作为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子弟几乎无人不能为文,无人没有文集。宋朝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曰:“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如王祥、王导、王恬、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僧虔、王涣之等。晋代三朝丞相王导曾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因此琅琊王氏家族在文学创作上的连续性之长久,参与文学创作人数之众多,在中古时代众家族中无出其右者。

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琅琊王氏最精擅书法,其书家之众,书艺之妙,皆空前绝后,无可拟。王氏已形成了书法方面的“家传之学”,有自己的书法传统,为文学、书艺之世家。历代史家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这与其家族风尚不无关系。

起源于周王朝士大夫中的士族,后来演变成对知识分子的称呼。到了汉朝,当时社会特别讲究孝道,重视人格名望、风骨气节,以及有学识的人,一旦成了名士,就会得到朝廷的重用,也就有了成为地主阶级的机会。懂孝悌就会有好名声,好名声会在邻里之间传开,渐渐地就能传到当时朝廷掌权者的耳中,家族风尚好,培养的下一代都懂得仁义,这下就不得了,如此人才不出来做官太可惜了,于是马上举为孝廉,请去做官。

汉昭帝年间是西汉王朝盛世时期。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小儿子,汉武帝病逝后,刘弗陵登基为帝,是为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听取重臣的建言,重视吏治,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进一步施行汉初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首辅大臣霍光的主持下,昭帝朝“百姓充实,四夷宾服”,使汉朝出现了中兴稳定的局面。

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初春的一个早上,已经含苞欲放和已经开放的各色花卉点缀着昌邑国的都城,昌邑城内商铺林立,人流如潮,一派繁华景色。此时,一个身着青布长衫、面容白皙的年轻人,行走在大街上,不时驻足凝神观看,眉宇间时而舒展,时而皱起,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忧郁的神情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这位年轻人姓王名吉,字子阳,山东琅琊人氏。王吉少年的时候喜欢读书,守孝道,在乡里有很好的名声。因精通经义博才多学,举孝廉被选为郎官。郎官在汉代是很重要的职位,早在西汉立国不久,刘邦就曾下诏求贤士大夫助自己治理天下,就是人们常说的察举制。

到了汉武帝时期,颁布了“独尊儒术”的诏令,从而为那些德行高厚、通经明典的少年儒生打开了入仕之门。作为一种新的选官模式,察举制度使得众多“寒门”有机会进入到统治核心,举孝廉为郎即是其重要举措。在汉代史籍中,常常有不满二十岁的少年出任郎官的记载,这些少年郎官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特异的禀赋,成为汉代政治生活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郎官的仕途是比较光明的,他们既可继续升迁为中央高级官吏,又可外调出任地方令守,故在当时便有“台郎显职,仕之通阶”的感喟。郎官是汉代官员选拔的重要环节,这些郎官大都是从贵族子弟中选拔出的优秀人才,他们在皇帝身边做侍卫,学习做官,增加阅历,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便会被任命正式的职位。

在这些少年为郎的人中,王吉是出类拔萃的,最初为郡吏,补任若卢右丞的位子,即管理库兵的职务。由于举贤厚孝,廉洁勤政,深受百姓拥戴,并得到上司厚爱,由补任改任云阳县令,不久就从云阳县令破格提拔到昌邑国王府中任中尉,由七品升到了五品。

到了昌邑国王府,展现在王吉眼前的昌邑国王让他深深地感到忧虑。昌邑国国王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嫡孙。刘贺世袭国王后,为政轻浮不羁,贪酒好色,喜欢游猎,常常在国中驱马奔驰,行为没有节制,致使百姓劳役过重,怨声载道,身旁多是些附和势利之人,俱怕惹火烧身,不敢谏言。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王吉虽然升了官,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为官,真是如履薄冰。吉上书劝谏刘贺说:“大王到地方巡幸,不到半天就奔驰二百里,为了修路牵马,很多百姓都荒废了农事。臣下以为,百姓不可荒废农田而专门来修路啊!”刘贺一向敬重礼遇王吉,虽然他不守正道,但听了王吉的劝谏,多少也收敛了一些。可是没过多久,刘贺又放纵如常了。近来他又在上疏力谏昌邑王刘贺,但都未被采纳。

王吉忧心重重地在街上凝思行走,迎面遇到一位儒雅亲和的老者,“年轻人似有心事啊。”王吉听了,沉吟片刻,毕恭毕敬地回道:“晚生本是云阳县令,做事一向勤勤恳恳,不敢有丝毫懈怠。数月前到昌邑王府担任中尉,胸中抱负不展,周围人际关系复杂。我恳切进谏,昌邑王不但不听劝谏,反而因此获罪,心中颇为烦恼。”

老者手捋长须,“年轻人不必烦恼。今天我送你一句话,可以保你从此仕途顺畅!”王吉满脸疑惑,凝神细听。老者看着王吉,条斯理地道:“言宜慢,心宜善。”

“言……宜……漫,心……宜……善……”王吉细细地品味着这六个字,若有所思。猛然间,王吉似有所悟,猛有所醒,待他回过神来时,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抬起头来,只见老者已飘然而去。王吉认真地反省了自己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越想越是惭愧。从那以后,王吉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更加清正廉明,仁慈宽厚,不管什么事,时时省察自己。这句话被王吉列为王氏家规世代相传,所有王氏的子孙都要谨听之、慎行之。

汉昭帝驾崩后,大将军霍光执政,刘贺被迎立进京为皇帝,史称汉废帝。王吉再次上疏规劝刘贺要敬重大臣,勤于国政,但仍被拒绝。昌邑王到京师后,即位二十余天,就因行为淫乱而被废黜,昌邑封国的大臣们因昌邑王在封国时不举报其罪过,致使朝廷不知昌邑王的品行,又因作为臣下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致使昌邑王犯下大罪,都被下狱或诛杀,唯有王吉与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汉宣帝继位后,召他为博士谏大夫,王吉并不因为以前曾吃过进谏的亏而畏缩,遇事照样秉公直谏,他针对当时皇室奢靡、任人唯亲等时弊,上疏劝谏汉宣帝,要选贤任能,废除荫袭的制度;他提倡俭朴,爱惜财力,整顿吏治,淳厚民风,从而使国家兴旺发达。但是他的这些建议不仅未被汉宣帝采纳,反而被认为是迂腐之见失去信任。后又复出任益州刺史,不久因病辞官。

王吉有个朋友叫贡禹,因通晓经术品行端正而闻名,被征召为博士。后来又选拔贤良文学而作了河南令。一年后,因职责事被官府责问,上司要他脱下官帽谢罪。贡禹想:帽子一经脱下,怎么可以再戴上呢?于是就抛弃了官职。王吉和贡禹是同乡,都是琅琊的才子,很早就相识了,两人因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无论是学识和人品,二人都很出色,在仕途上却都不顺利。二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聊天,倾泻心中的块垒。王吉多次失宠,都是由于他直谏不讳,可见他耿直不阿的性情和品格。他不仅在朝为官时刚直敢言,疾恶如仇,在家对家人也要求极为严格,不准有亏节志。他一生清廉,做不做官都布衣蔬食,和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贡禹曾担任过很多职务,但多次被罢免,心中常闷闷不乐。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登基。王吉被汉元帝重用,任命为朝中谏议大夫,专门评议政事、弹劾失职官员。此时,王吉已成了名副其实的西汉王朝重臣。此时贡禹正赋闲在家,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高兴,他想:“我与王吉的经历与才学都差不多,既然皇帝赏识王吉,也可能会赏识我啊。这样一来,我很有可能会被重用。”于是,他把官帽找出来,掸去上面厚厚的灰尘,准备将来做官的时候戴。当时有人讽刺他们说:“王吉在位,贡公弹冠。”

果然,没过多久,朝廷突然下旨征召贡禹,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因王吉与贡禹是好友,故世人称“王阳在朝为官,贡禹也将入仕”。王吉与贡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后来流传下“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成语。

来源:《民间文学(故事)》2017年07期  张明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