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世名画: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对书法、绘画十分精通,尤其善画花鸟画。《芙蓉锦鸡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他的得意之作,将我国工笔花鸟画推向高峰,是我国经典传世名画之一。此画作曾是宋以后历代皇帝珍爱的藏品,画上的收藏印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显示出该画的巨大价值。

《芙蓉锦鸡图》纵81.5厘米,横53.6厘米,为一幅绢本立轴,双勾重彩的工笔花鸟画。属于中国画创作小趣味的范畴。在画中,一只色彩绚丽的锦鸡落在芙蓉枝上,显出跃跃欲试的神态。芙蓉的一枝,由于锦鸡的落下负重而弯曲,锦鸡目光直盯前方的两只蝴蝶,从炯炯眼神来判断,似乎是为捕捉蝴蝶而来。也许是由于锦鸡落在芙蓉枝上造成的震动,两只蝴蝶受惊刹那飞起,那种生动情景将锦鸡和蝴蝶的神态淋漓尽致洒脱地表现出来。通过刹那间的动态,把花、鸟、蝶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富有生活情趣的意境。设色富丽而典雅,整个画面,充满了秋色中一派盎然的生机。

宋徽宗赵佶在画的右侧用自己独创的书法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意思是:晚夏刚过,秋风强劲吹来,抵挡着霜秋寒冷的到来,在这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锦鸡穿着它那华丽的霓虹衣裳,戴着高高的冠帽,兴致勃勃地在野外踏秋活动,由于人类赞美它的五种美德,锦鸡比野鸭和鸥鸟更加自由自在怡然自乐地生活。以诗配画,赋予画面表达的内容愈加丰富完美,把画的意境提到一个极高的境界。

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鸡有“五德”头衔。何为全五德呢?赵佶在这里引用了西汉著名的大学者韩婴在《韩诗外传》中的一段精彩的赞扬雄鸡的话,是借田饶之口所作的一个比喻。“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在这个故事中,留下了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美谈。从此以后,人们以鸡来谐音“吉”,视鸡为祥禽,以致成为我国人们吉祥图取材的依据。赵佶画芙蓉锦鸡图,目的是通过锦鸡(即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借以要求大臣具备鸡的五种品德,对皇帝的绝对忠诚。

一般工笔画基本上都是以画面内容表现为主,附加题跋、篆印。而《芙蓉锦鸡图》虽为小趣味(大场景、大幅面,容纳内容很多的绘画,古人称之为大手笔)的中国画,却打破常规,将诗、书、画三者完美结合,展现大手笔,以画为诱因,以书法题诗为点睛,把画面内容进行升华,以诗的内容拓宽、丰富观赏者的想象力,力求达到大意境、大含义、大教育的“三大”效果,彰显出赵佶文化修养的浑厚积淀,可谓用心良苦,难得许多书画评论家认为宋徽宗赵佶的题诗是暗示开导大臣学习雄鸡的“全五德”品行。谢赫《古画品录》以为“图绘着,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为“夫画着,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所以为“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纲纪”,都是强调通过绘画而实施教化,使人与社会达到和谐。《宣和画谱》“花鸟序论”,认为花鸟画的功能,在于通过审美愉悦。《芙蓉锦鸡图》作为一种严谨的院体花鸟画,能够兼顾诗、书、画的所有功能,十分完美。教化的蕴含、审美愉悦的表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惜珍的表现手段,可谓是小趣味之中的大手笔。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关注艺事、醉心书画的帝王,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广收名画巨迹,编纂皇家绘画收藏的书画著录——《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建立翰林图画院并完善其制度,还依据自己的审美观念亲自指导画院画家的学习与创作。关于绘画创作,赵佶在注重对被描绘对象细致入微的再现的同时,还要求画面蕴含诗歌的意境,令人观之有回味无穷的艺术体验,《芙蓉锦鸡图》无疑完美地体现出这位极具艺术修养的皇帝的美学思想。

(原标题:赵佶《芙蓉锦鸡图》之鉴赏)

来源:《山西老年》2011年11期     张经纬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