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奈
马奈是西方19世纪印象派一位重要画家,他的作品不但有不少惊世骇俗的“革命之举”,而且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比其他印象派画家更为积极和重大的影响。马奈生活的时代已完成了欧洲的启蒙主义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更重要的是蒸汽机开启产业革命的模式开始颠覆当时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其实,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也是从那个时候出现的,一个属于中产阶级的消费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以往王公贵族那种刻意凸显身份的“高贵优雅”的生活情调。当时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每天面临着日新月异、光怪陆离、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新事物。尤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巴黎涌现出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聚餐、舞会、歌曲表演、歌剧、芭蕾等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都成为印象派画家笔下的主题”。这个时代人们的眼睛不再只沉浸于《圣经》的唱诵和十四行诗的朗诵,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这个崭新的时代。加之照相机暗箱技术的出现,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多是眼睛而不再是耳朵了。
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绘画基本上成为文学的附庸。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就是大量宗教类的题材,说白了就是《圣经》或者历史事件以及神话故事的图解。甚至连巴洛克艺术中所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也不是在室外直接写生而来的,而是绘制好素描稿后在室内进行创作的,加入了很多文学式意境的理想化修饰。比如在卡拉奇的《逃亡埃及》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古典主义理想化的风景,这成为后来学院派所遵循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基本图式。可以说,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从来就没有获得真正视觉意义上的独立,直到后来印象派的出现。马奈绘画的题材就不是什么老套的历史事件的描绘、神话故事的呈现,或者一段《圣经》的场景。马奈和其他印象派画家一样描绘真实可见的现实场景,描绘当时的中产阶级生活和休闲的片段,以酒吧、舞会、出游等为主。
马奈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的是《草地上的午餐》。画中,两位富家子弟和一位裸女毫无顾忌地在类似公园的野外场所进午餐,更让人喧哗的是那位裸女没有丝毫的羞涩之情,相反,她轻佻地看着观者。画中的人物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确有其人。裸女是马奈的一位御用女模特儿,手持文明棍的是马奈的亲弟弟,另一位则是当时的雕塑家费迪南德·林霍夫。有人会问,画人体不是西方绘画的传统吗?确实如此,但是请注意那是神话故事中的仙女或者身穿古典服饰的历史人物,并且都是做过理想化的处理,绝对不会如此暴露和粗俗,以至于让学院派的批评家认为是伤风败俗的行为。马奈或许觉得,既然是裸体,若换成古代和神话,本身就是一种虚伪、矫饰和做作,何必添上皇帝的新装?为什么不能展现真实的场景呢?这幅作品的主题据说是采用乔尔乔内的作品《田园合奏》,学院派批评家认为乔尔乔内理想和宁静的意境竟然被马奈描绘成一幅有伤风化的场景,无法接受,甚为愤怒,也就不难理解其最终落选学院派的官方沙龙展。
《草地上的午餐》
19世纪的法国巴黎是欧洲艺术的中心。这时期的风格都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标准的,每年定期举办官方展览,叫作“沙龙展”,多数参展人都出自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接受的都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在平面上利用透视、明暗、光影以及人体解剖建立起一个虚拟三维视幻觉空间的理念,强调拉斐尔式的理想化美学图式;而且接受的是传统的古典油画及坦培拉绘画技法,色彩柔和且画风显得严谨、细腻。而这幅画透露出不同于学院派的平面化的倾向。其虽然还是采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构图,画面背景中隐约可见的第二个洗浴的裸女和前景的两个男子及裸女形成方锥形金字塔,其中背景中的第二个裸女不但是最高点,也是整个画面空间的灭点;但是画面明显没有三维空间的纵深感,那个轻佻面对观众的裸女在光源照射下几近扁平化,前景和背景光线反差过大,中间没有柔和的过渡。这种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且完全没有柔和过渡的画法,马奈是这样认为的:“在一个形象中,总是要寻找最亮和最暗的,其余部分就会自然解决了,不会有太多的麻烦。”这种绘画的处理方法很明显是受到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另一方面,马奈在绘画技法上采用的是印象派的“直接画法”。传统的古典油画技法主要是用颜料和油性制剂在画布上进行层层罩染而成的,所以画成后背景色通常显现的是所谓的棕色程式化的“酱油调子”。直接画法即放弃底色和上光,直接挤出颜料来调和颜色,注重笔触交错并置色点;从近处观察画作局部,视觉印象有些含混不清,而后退到一定距离后观察,却产生一种色彩绚烂夺目的效果。这两种技法特点大致上可以归纳如下:传统的古典油画技法,半透明上色的油性釉质精细层被得到运用以至于光线通过这些精细的表层的时候会从透明的底层色反射出来,从而产生柔和的、光芒四射的效果;而直接画法运用了厚涂法(impasto),从而产生一种丰富的、富有刺激性的表面效果。后来的印象派将直接画法又发挥到了新的极致,色彩不厚,甚至可以看到画布的底色,但色彩更为璀璨。当然,马奈在这幅画中采用“直接画法”,更多是为了能够进行一挥而就、不加修饰、不加润色的一种快速户外写生的作画方式。这种绘画技法的改变也导致了一种绘画语言和画面品质的新转向。这样,这幅作品便完成了从主题到风格形式上乃至技法上对文艺复兴传统的大颠覆,称为革命,并不为过。
而另一幅绘画《吹笛少年》,平面化就更厉害了。马奈摒弃传统利用侧面受光的做法,而让正面的光照射在少年身上,进而减少和削弱明暗的变化,也抑制了空间的纵深感和人物的体量感,除了两只脚有一点逸笔草草的投影,其他是完全看不到投影的。这种剪影式的平面化效果明显看出是受到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从某种角度上讲,画面成了基于真实视觉的瞬间印象,色块和笔触成为有意味感的形式塑造。
《吹笛少年》
马奈的《奥林匹亚》同样透露出这些特点。躺着的肤色白皙的裸女与柔软的白色靠垫、床单和长巾与前景形成明亮色调,并与深色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中间没有任何柔和的过渡,只是在强烈对比中画了一位黑人女佣和一只黑猫,起到黑、白、灰三个大色块的层次上的过渡意图。这幅画中的人物和主题也值得关注,裸女是一位妓女;而背景中的女仆是从未在绘画史中出现过的,在当时身份极为低下,并且在传统观念中不该入画的黑人形象。题目冠以《奥林匹亚》,奥林匹亚是希腊神系的主体,代表一种传统的价值体系;画家以一个凡人裸体,而且是妓女作为象征,意图彻底颠覆虚伪做作的学院派传统。此外,《奥林匹亚》中的裸女的眼神并未表现出被他人观看的羞涩感,而是主动地看着观者,这点很像《草地上的午餐》中裸女所做的。在传统绘画中,女性的形象一种出于被观看的角度,一种出于男性话语权下的视觉模式,可在马奈这里做出了改变。其用毫不妥协的眼神注视着观者,体现出一种从身份到性别话语权在绘画体系中的重构,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
《奥林匹亚》
后人虽然把马奈归属到印象派,但是据说特立独行的马奈竟然没有参加过一次印象派画展。在作品《酒吧的女招待》中,马奈体现出更多印象派的特征。马奈秉持一种超然的态度来记录夜晚酒吧中的热闹喧嚣的场景。画面主要体现的是眼睛最客观的视觉感受,到处是杯盏的流光溢彩和酒吧灯光照耀下的光色斑斓,以色块和笔触来忠实记录视网膜在瞬间对外界光与色的感受。这幅作品不在于讲述任何故事,没有任何的叙事成分、道德内涵和评判意义,也没有半点文学性的关注,直接定位在视觉观看的本体上。以往艺术家的绘画中,总有描绘事物的主次之别,或者前景和背景的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分。这张画,没有前后景、主次要物体之分,虽然女招待画得很大,在前景中央的主体位置,但是女招待和各种杯盏以及水果一样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价值。这就给后来的现代主义画家极大的启示:绘画不在于画什么内容,而是在于画家用何种方式去表现。换言之,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从而打开了走向现代主义的大门。
《酒吧的女招待》
综上所述,马奈虽然不算印象派最典型的画家,但是他的艺术观念无疑对后世更有价值意义。他抛弃传统文学性的绘画方式,回归视觉的本位,吸收浮世绘的手法,在平面上展现了色彩和笔触等形式表现的自足性。当然,这种类似色块的平面拼贴的方式,仍旧是基于虚拟三维空间的整一性。而其对于身份和性别在绘画体系中的重构则试图改变传统绘画叙事模式里潜在人性的歧视和不公。
(原标题:风格分析和情景阐释——以马奈为例)
来源:《美术大观》2018年01期 陈星伊
图片来源:《科学大观园》2014年第16期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09期
《写作》2009年第07期
《创作》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