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对亿万读者来说,杨绛的名字代表着《堂吉诃德》的经典翻译,代表着小说《洗澡》的心灵洗礼,代表着《我们仨》的温暖回忆。走近杨绛,你会为她百年的智慧之光折服,你会被她对丈夫和女儿的那颗爱心所打动,你更会为她这个不平凡的女人而感叹。
校园初识,两情相悦
杨绛,本名杨季康,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她先后就读于北京女高师附小、上海启明女校,成绩都很优异。开始念书的时候,她喜欢在课堂上淘气,玩一种吹小绒球的游戏。老师看到了很生气,就让她站起来回答课文内容,谁知她竟能准确无误地答上来,让老师十分惊讶。
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随后,她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读外国文学,因此认识了钱钟书。她的父母曾开玩笑说:“女儿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一心只想考清华。”那时,清华大学的女生很少,因此女生在大学里就成了骄傲的公主。杨绛虽不像一般女生那样爱打扮,但她身材窈窕,衣着朴素,性格温和,相貌端庄,又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大律师杨荫杭的女儿,标准的名门闺秀,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
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久,就听说钱钟书的赫赫大名了。1929年,20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外文系,在《清华周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他的中英文造诣都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群书,最怪的是他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考试时总是第一,当时已名满清华。
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日子,杨绛结识了这位同乡才子。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脚蹬一双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钱钟书面容清秀,目光炯炯有神。而杨绛娇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
1932年春天,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家乡,谈起文学,兴致大增。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两人相互吸引,心灵也越来越默契。
杨绛爱读诗,中文诗、外文诗都喜欢,也喜欢和钱钟书一起谈诗论诗。他们常常一同背诗玩儿。他们还喜欢比照着书中的描写一起看风景,看到不同的房子,就一起猜测里面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到人流中的各种人物,就猜测那人有怎样的身份。
1933年夏天,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钱钟书的父亲当时在上海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便召他到光华大学任教。在上海教学的钱钟书不停地给杨绛写情书。但杨绛回信却并不多,她对他说,她不爱写信。对此,钱钟书有些抱怨:“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寄来一封信,不巧被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看到了,对杨绛大加赞赏,还自作主张,直接提笔给未过门的儿媳妇写了一封信,把她夸奖了一番。
杨绛也把钱钟书介绍给自己的父亲,杨荫杭非常赏识钱钟书。结婚前两人完全是自由恋爱的,但在那个年代,订婚礼数不可少。钱钟书由父亲领着,来到杨家,拜见杨绛的父母。订过婚后,杨绛正式成为钱钟书的“未婚妻”,不过,她还没毕业,仍要回清华读书。
1935年春,钱钟书参加了教育部公费留学资格考试,所报的英国文学全国只有一个名额。成绩公布时,他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
钱钟书立即把这一消息告诉杨绛,希望她能与自己一道赴英国留学。杨绛最后做出决定,与钱钟书结婚,毕业就伴随钱钟书一同出国。杨绛的父母很赞成女儿的决定,立即为她置办嫁妆,让她与钱钟书尽快完婚。
伉俪情深,甘苦与共
1935年夏天,钱钟书与杨绛在无锡钱家新居举行了婚礼。
婚后不久,钱钟书和杨绛相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杨绛回忆说:“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就饱蘸浓墨给我画个花脸,没想到我的脸皮虽薄,却很吸墨,洗净脸皮上的墨痕非常不易,一次之后他再也不敢搞恶作剧了。”
婚后的杨绛,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钟书的治学和创作。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钱钟书有着孩子般的童心,常常把家中的物品弄坏。每到这时,钱钟书就会说:“我犯错误了,把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隔天他又说:“我又犯错误了,把台灯搞坏了。”杨绛安慰说:“不要紧,我会修。”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一生。钱钟书的母亲夸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真是痴人痴福。”
1937年5月,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给两人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夫妇俩给钱瑗取了小名叫圆圆,圆圆聪颖绝伦,给夫妻俩带来了很多乐趣。
杨绛喜欢逗女儿,钱钟书也喜欢趁女儿睡觉时在她的肚皮上画鬼脸。1938年,钱钟书和杨绛携女儿提前回国。杨绛的父母先后去世,这以后,钱钟书和杨绛相依为命,颠沛流离,曾一度生活艰难,钱钟书为维持这个家,不得不多代课,增加收入。
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以一部《称心如意》剧本一炮走红,又因为《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改观。
“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钱钟书说要写《围城》,杨绛不仅赞成,还很高兴。她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她赶很远的路去郊区上课,辞了佣人,包揽了一切家务,自己劈木柴,和他一起自制煤饼。他们的日子依然过得生动有趣。
1949年,他们双双重返清华大学校园。1950年起,中央领导力邀钱钟书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为之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此时,杨绛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教书,业余时间从事文学翻译。
1966年,“文革”开始了。钱钟书夫妇俩也在劫难逃。1966年8月9日,杨绛被“揪”了出来,而后,钱钟书也被“揪”了出来。在被批斗的日子里,他们一同上下班,互相照顾,走时肩并肩、手挽手,被学校的人誉为“模范夫妻”。
1969年,钱钟书被下放到河南。1970年,杨绛也下放到了河南。杨绛被安排在菜园班看菜园。钱钟书此时任专职通讯员,夫妇俩经常可以在菜园相会。两人坐在水渠边晒晒太阳、谈谈话。钱钟书还经常给杨绛写信,鱼雁往来,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了欢乐。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72年才结束。
“文革”结束后,钱钟书和杨绛获得了自由,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夫妇俩决定,闭门自守,终日研究自己的学问事业。对他们来说,一切的名利都如浮云,唯有时间宝贵,重于黄金。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钟书一向早睡早起,杨绛晚睡迟起。入住新居的第一天早晨,从同事那里刚学会冲茶的钱钟书大显身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煮了鸡蛋,冲了又浓又香的红茶,用托盘直端到杨绛床头,请她享用早餐。杨绛又惊又喜。钱钟书得到夸奖也很高兴,从此,两人的早餐便由他负责制作。后来,他还为她炖了鸡汤,还剥了嫩蚕豆放在汤里,这让杨绛感到很温馨。
1989年,黄蜀芹要把钱钟书的《围城》搬上银幕,在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时,杨绛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1996年春,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任教的钱瑗,长期患有腰痛,病情加剧,住进医院,经确诊为脊椎癌。住院期间,得知母亲要写《我们仨》,便要求把这题目让给她。钱瑗列了目录,1997年2月26日,钱瑗写完前5篇,便于3月4日在沉睡中去世。
钱瑗走时,杨绛还得守着这个秘密去照料病榻上的钱钟书。钱钟书晚年患癌症住院手术,杨绛连续几十天不离左右地照顾他。有人劝她回家休息,她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家。”钱钟书临终时,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哪!”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1998年,钱钟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后,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的风风雨雨,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家庭回忆录《我们仨》。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国人。
她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她说自己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将余下的爱全都放到了为钱钟书整理手稿文集的事情上。杨绛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每日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而今,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时日不多,她要过好生活的每一天。
即使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仍不改初衷,默默地“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她以惊人的毅力整理钱钟书的手稿书信。2003年,《钱钟书手稿集》40卷,终于与读者见面。2007年,杨绛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做了一次终极思考。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称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8卷。2014年8月,她又为《洗澡》撰写续作《洗澡之后》,收入《杨绛全集》中如期出版。杨绛百岁高龄笔耕不辍,整理出版了钱钟书数十部遗著,可谓治学严谨,功德圆满。
2015年7月17日,杨绛和往日一样,在读书、写作中度过了她104岁的生日,遵照老人的意愿,没有仪式,没有庆祝。她告诉亲友说:“你们在家做一碗寿面就可以了,算是对我的祝寿吧!”杨绛曾提出三点要求:一、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事实上,杨绛的低调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杨绛深知,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财富;拥有财富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追忆往事时,杨绛内心是平静温暖的,连带那些文字都洋溢着春天般的气息。杨绛与钱钟书的一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演绎出的是一段又一段感人的传奇。
2016年5月27日清晨,亲友送别杨绛,没有仪式,不设灵堂,也无花圈挽联,整个过程简单清静。遗体火化后,不留骨灰。
回首百余年人生的杨绛,岁月的积淀赋予她深厚又和婉的智慧光华,像夕阳夕照,绚丽,柔美,温和,一如夕阳的余晖普照大地,金光闪闪,绚丽夺目。
来源:《妇女生活》2016年09期 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