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琅琊:王朝与豪族的恩怨

司马睿画像

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搏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不知道海宴写此小说是不是受了东晋王导和司马睿的史实启发,将故事放在琅琊,而琅琊王氏确实辅佐过司马睿振兴山河、复兴晋朝。

琅琊王司马睿:乱世中捡大便宜

琅琊是现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司马睿就是曾为琅琊王,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

司马睿生于洛阳,他的祖父叫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庶子,被封为琅琊王。晋出六路大军灭吴时,司马伷出任东边一支的统帅。平吴后,因立有大功,被封侍中、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督青州诸军事等一些职务,地位相当显赫。司马伷死后,由其长子司马觐袭爵琅邪王,不过司马觐一生碌碌无为。290年,司马睿1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依例袭了琅琊王。

在洛阳,司马睿交结了王导。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琊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导预见天下将要大乱,为利用司马睿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劝说司马睿离开多事的首都回到封国,足智多谋的王导遂成为司马睿深为信任的谋臣。

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司马衷继位,他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根本无力驾驭政局。皇后贾南风阅尽人间春色后,想独揽大权,发兵杀死掌控朝政的外戚杨骏,引发史上的“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展开了极端残酷的攻杀。

司马睿在皇室当中,属于比较疏远的,父亲在皇族中是庸碌无为者,在诸王争权中毫无优势可言。因此,在八王之乱中,他没有什么野心,倒是落得个看戏的份,眼看着司马氏的王一个个被诛杀。

他的邻居,血统上更疏远的东海王司马越有野心,而且还拉他入伙,后司马睿被封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被挟裹到这争权夺利的大潮中。

匈奴刘渊起兵入侵后,中原局势恶化,当时,司马越想在江南培植自己的势力,作为日后的退步之路,便派亲信司马睿南渡长江。永嘉元年(307年)七月,司马睿移镇建邺(今南京)。永嘉五年(311年)五月,司马睿被封为镇东大将军,成为江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同年,专政的太傅东海王司马越病死,匈奴大军攻陷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俘,随即在平阳遇害。坐镇长安的晋愍帝司马邺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率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抗命不遵。建兴四年(316年)长安失守,晋愍帝死,西晋灭亡。

晋愍帝遇害的消息传到建邺,司马僚属纷纷上表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建兴五年(317年),司马睿于建邺即位称帝,这就是晋元帝,东晋王朝正式建立,改元建武。建邺为了避愍帝司马邺的讳,改称建康。司马睿宣布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官升二级,司马睿重建和中兴了晋室。血统上相对疏远,本来也没有多少野心的他,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真是拣了个大便宜。

左右逢源造就中国第一豪族

司马睿能当上皇帝,主要得力于以王导、王敦等人为代表的北方门阀士族的支持,尤其是琅琊王氏的鼎力扶持。

要知道,司马睿初到建邺时,吴人根本没把他当回事,一个多月都没有人去拜见他,这让他感到很尴尬和失望,索性“以酒废事”。王导和王敦出身于天下第一号豪门大族,非常具有号召力。他们审时度势,觉得司马睿大有可为,就鼎力扶持他。

他们利用三月三民间集会之机,与其他社会名流毕恭毕敬地骑马跟在司马睿的身后,以反衬司马睿的崇高地位。江东世家大族的头面人物纪瞻、顾荣等人看到这种阵势后,无不对司马睿望风归服。然后,司马睿依王导之计,许江南名士顾荣、贺循等人以官职,使得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

鉴于王导、王敦兄弟的鼎力支持,司马睿也是投桃报李,封王导为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亲信一时布满朝中,王敦的亲哥王含为卫将军,掌管军队;在地方上,重要州的负责人全换成同一族的。比如王廙为荆州刺史,王廙死后,换成王舒;王彬任江州刺史;王邃为徐州刺史等等。整个东晋大地挂满了“王”的族帜。当时,民间流传这样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说东晋的江山是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拥有的。

那么王导和王敦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势力,居然可以号动天下?因为他们是出身琅琊王氏,这琅琊王氏是一个宰相辈出的家族,这是一个横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簪缨世家,是中国的第一豪族。

文献上说:这个家族子孙绳绳、瓜瓞绵绵,有“卧冰求鲤”的至孝王祥,有号称清谈领袖的名士王衍,有一手开创东晋半壁江山的名相王导,有旷古绝后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还有为频繁更替的南朝新皇传递玉玺的王氏群像……他们共同演绎出来的一部家族史,宣示着一个“不王而王”的至深哲学。

一般都认为,琅琊王氏的开基始祖是西汉的王吉,要是更远一点追溯,王吉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王翦的第九世孙。王吉官至谏议大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兴起的一代纯儒,为了倡行经学和礼制,他廉正敢谏,屡经挫折而不悔,在当时和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王吉之子王骏、孙王崇在西汉末年都曾位登三公,他们祖孙三人创造了琅琊王氏兴起之际的短暂辉煌,蓄积起了为时人称道的“累世之美”。以致魏晋时候的琅琊王氏,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都会带着十分自豪的口吻说:我是“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

另一个让琅琊王氏名动天下的是王祥,他历东汉末年、曹魏、晋初三个阶段,官至太尉、太保。他以孝著称,凭着“卧冰求鲤”的举动而入选《二十四孝图》,更凭着这一声名开启了琅琊王氏长达三百年簪缨世家的历史。

到了西晋,接力琅琊王氏的是两个牛人——王戎和王衍,他们是堂兄弟。王戎西晋时官至尚书令、司徒,是“竹林七贤”之一。王衍历任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等职,号称西晋上流社会的清谈领袖。在“八王之乱”的政治背景下,他们左右逢源,长袖善舞,奠定了琅琊王氏头等门阀士族的地位。

有学者认为,司马越派琅琊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坐镇建邺(今南京市),是王氏兄弟策划于密室之中,王旷、王敦、王导都参与了,王旷是王羲之的父亲,他首倡其议,王敦助其谋,王导具体主持其事;其次,司马越的妻子裴妃很赞同这种安排,她在王氏兄弟与司马越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最后,由司马越和王衍拍板决定。

由此可见,在乱局之中,琅琊王氏已经排好了兵,布好了阵,培养出了一批有生力量,具有左右时局的能力,为世人所清醒认知。所以司马睿南渡之后,王导和王敦来抬司马睿的抬庄,司马睿才得到江南士族高门的支持。

至于司马睿本人,有些懦弱,他也非常清楚,要是没有琅琊王氏及其他门阀大家族的支持,也会坐不稳皇位,王氏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司马睿统治的命运。所以,他也只能接受这种“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结果。

可以想见,司马睿这个皇帝当得多么的憋屈,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最后带着无穷的愤恨和幽怨撒手西去,终年47岁。

来源:《文史天地》2016年02期     廖保平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