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与清明节接踵而来,但今人多过清明,不过寒食,实际上古代这两个节日内容之丰富远超今人想象,幸好,我们有唐诗。
南北朝时,寒食定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称“百五节”。而冬至后一百零八日,则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
寒食、清明在隋唐以后渐渐融合,成为春季的重要节日,正如唐代诗人王泠然《寒食篇》所言:“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每到这一时节,士人游女竞相出城,扫墓踏青,形成了固定的节令习俗。
先禁烟后赐火
按《荆楚岁时记》所载:“(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因此寒食又叫“禁火日”“熟食日”。这一习俗在唐代为官方承认,《唐会要》载天宝十载(751)三月敕:“自今以后寒食并禁火三日。”唐诗对禁火的记叙有很多,沈佺期《寒食》诗:“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由于寒食时禁火,因此寒食过后,于清明时节重新点起火种,具有了仪式化的意义。按《辇下岁时记》所载:“长安每岁清明,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上进者,赐绢三匹,金碗一口。”这种宫廷用榆木所点的新火,可以由帝王赐给宗亲近臣,以示恩宠。宋沿唐制,不仅近臣可以受赐,范围还扩大到“辅臣、戚里、帅臣、按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皆得厚赐。”赐火时节也不限于清明当日,也有寒食最后一日赐火的记载。于是,唐宋时的官员多有关于赐火的诗作,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韩翃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另如韩愈《寒食直归遇雨》:“寒食时看度,春游事已违。……唯将新赐火,向曙着朝衣。”王濯《清明日赐百僚新火》:“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等等。
令人意外的是,寒食节还会在宫廷中举行大型酒宴庆贺佳节,场面十分壮观。张籍《寒食内宴二首》:“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可见其时场景的盛大与欢乐。
扫墓与祭拜
寒食、清明扫墓的习俗不知起于何时,但展墓(省视坟墓)之习为官方承认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开元二十年(732)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因此唐宋以来,“每岁是日,倾家上冢”,成为这一节令的一项重要活动。
“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熊孺登《寒食野望》)“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在这种对先人洒扫祭拜的活动中,自然会产生泉台永隔、物是人非的哀痛与悲思,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寒食扫墓的一些细节也可见于诗歌中,如以纸钱扫墓的习俗是在唐时盛行的,《新唐书》云:“汉以来,葬者皆有瘞钱(陪葬钱币),后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诗中可见,纸钱的使用在此时已成为常态。另如徐凝诗“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也记载了这种习俗。
唐人扫墓习用柳枝却邪辟秽,《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说的正是家家户户折柳扫墓,使得柳条总是为人攀折,只剩新枝。
踏青与赏春
在唐人的文献记载中,与寒食清明相伴的并不总是哀痛逝者的悲伤,由于清明扫墓总是亲友集体出行,又是在风清花明的春季,唐人在展墓时,往往携酒将食,相聚宴饮,许多扫墓活动变形为踏青赏春,酣醉尽兴始归。因此,高宗时即有诏令禁止“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樻,槚无戚容。”这类不悲反乐的举动。玄宗又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专门下诏禁止扫墓宴乐的活动:“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然而收效甚微,展墓饮酒的风气屡见不鲜。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寒节钟陵香骑随,同年相命楚江湄。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踘儿。何处寄烟归草色,谁家送火在花枝。银瓶冷酒皆倾尽,半卧垂杨自不知。”虽然提到扫墓(何处寄烟归草色),但主题显然已经由祭扫变为踏青,相伴的也不再是亲戚,而是友人(裴颜、李先辈)与女妓(郑校书)。白居易《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风清月明之时,正适合邀友赏春。
在踏青赏春活动中,唐人常见的娱乐活动有打马球、蹴鞠、荡秋千和斗鸡等。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诗中提到了马球、斗鸡等活动。张籍《寒食内宴》有“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描写的是寒食赐宴并马球比赛的活动。
寒食时荡秋千是一项非常流行的时令活动,因此也有人将寒食节称为“秋千节”。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白居易《和春深》:“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唐末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其一:“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女性流行荡秋千的同时,男子往往蹴鞠以为乐。前引曹松诗中即有“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踘儿”,又如韦庄诗其五:“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气球即蹴鞠。杜甫《清明》:“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唐时秋千与蹴鞠是全民性的活动。寒食、清明在宫中举办蹴鞠比赛,也成为一种时尚。
斗鸡卵与斗鸡是寒食固有的一个节日项目,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寒食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所谓斗鸡卵,指画或者雕镂鸡蛋互相比赛、馈送的活动。白居易《和春深》其十六:“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毬花。”元稹《寒食夜》:“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这种活动由于需要靡费大量鸡卵,因此屡次被禁止,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即有“禁大寒食以鸡卵相馈送”的诏令。唐诗中提到斗鸡活动的作品也很多,太宗为秦王时,喜斗鸡,杜淹有《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此诗为咏斗鸡的名作。另如孟浩然《李少府与王九再来》:“烟火临寒食,笠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描写的也是寒食时节的斗鸡活动。
可以说,在唐人的寒食与清明诗中,不仅有所爱隔重泉的悲伤,也有太平春市的游乐,或许在他们的心中,正是因为浮生苦短,逝者难追,所以才要把握住现世的欢乐与美好。
来源:《中国艺术报》2018-04-13 郭文仪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