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罗汉图》:庞眉大目 朵颐隆鼻

《十六罗汉图》之伐那婆斯尊者

贯休(832—912),唐代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早年滞留荆州,后入浙,居杭州灵隐寺。至蜀后受到王建礼遇,赐号“禅月大师”。长于诗,工草隶,人比之怀素,号“姜体”,绘画师法阎立本,尤以罗汉像著称。

贯休是唐末五代时期一位很有气节和博学多才的高僧,《唐才子传》称赞他“一条直气,海内无双……乐府古律,当时所宗……果僧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过矣”,诗风猛锐劲健,多臧否人物、讽喻时局,关心民瘼疾苦,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也说他“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善草书图画,时人比之怀素、阎立本”,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成就。贯休主要生活在唐代,曾住杭州灵隐寺,钱称吴越王,他投诗“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以作庆贺,钱镠让其将十四改为四十,以壮声威,但贯休不为所动,最终拂袖而去,表现了卓越的精神气节。天复三年(907年),往投西蜀孟知详,受到非常的尊崇,其入蜀诗“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成为千古佳句。王建建立后蜀,对贯休亦颇为礼遇,赐号禅月大师,贯休在此安居,9年后圆寂于蜀地。

《十六罗汉图》之罗睺罗尊者

贯休在当时就以画罗汉著名,西蜀翰林学士欧阳炯曾作《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对他创作的罗汉画给予高度赞扬,“西岳高僧名贯休,高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时捎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忽然梦里见真仪,脱下袈裟点神笔。高握节腕当空掷,窸窣豪端任狂逸。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怪石安排嵌复枯,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顶似伏犀头骨粗……休公休公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五七字诗一千首,大小篆书三十家。唐朝历历多名士,萧子云兼吴道子。若将书画比休公,只恐当时浪生死。休公休公始自江南来入秦,于今到蜀多交亲。诗名画手皆奇绝,觑你凡人事事精。瓦棺寺里维摩诘,舍卫城中辟支佛。若将此画比量看,总在人间为第一”,认为他的罗汉图像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允为当代第一,从以后绘画的发展演变看,贯休的罗汉图不仅是当时第一,即使在绘画史上,他也已经因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艺术水准而彪炳千古了,罗汉画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而为人们所永远铭记。

画史也认为贯休的罗汉图像皆“庞眉大目、朵颐隆鼻,胡貌梵相,曲尽其态”、“其画像多作古野之貌,不类世间所传”,人物造型夸张、奇特,创立出了罗汉图像独特的绘画风格特征。贯休显然是将生活中的形象予以提炼夸张,并从古人所创罗汉图像进一步继承、概括,加以融会贯通,才具有如此风格面貌的罗汉绘画特征的出现,产生了与当时流行的罗汉样具有相当差异的新风格样式。

《十六罗汉图》之迦理迦尊者

北宋初年给事中程羽牧蜀时曾将贯休创作的罗汉图像进呈宋太宗,被收入内府宝藏。贯休的传本保存到现在最著名的是现藏日本宫内厅的《十六罗汉图》。

此组作品日本学者定为北宋初摹本,原系贯休在广明元年(880年)至乾宁三年(896年)为浙江信州怀玉和尚所作,摹本则由日本留学僧带回国内。另一传本为日本金泽文库现存残缺本一组,以及分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根津美术馆、藤田美术馆的5幅,及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水墨十六罗汉图。从宫内厅所藏贯休的《罗汉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用线较细,基本上保留了古拙的绘画风貌,画法古茂朴厚,线条用意凝炼、谨严,少有顿挫,而渲染则依线逐层渲染,分数层,有六朝人法。衣纹线的处理很富有装饰性,人物形象高古,虽然与现实中的形象有了很大的距离,但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夸张的造型与内在的精神达到高度的统一,不愧为经典之作。

《十六罗汉图》之那迦犀那尊者

(原标题:十六罗汉图)

来源:《美术报》2015-09-12

图片来源:《中国书画》2018年第06期     朱同;赵启斌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