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和“无”是一对矛盾,在通常的情况下,两者是互相排斥、势不两立的。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能把无说成有,也不能把有说成无;“无中生有”是批评不诚实的词语。这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原则。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无”和“有”的关系就不那么简单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无”和“有”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有”是因“无”而“有”,“无”是因为“有”而“无”。唐代诗人常用“以有见无”的表现手法。在他们的某些作品中,为了表现“无”,却从其反面下笔写“有”,“有”是对“无”的诗性的表达,“有”是对“无”的幽默式的认定。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举家迁移到秦州(甘肃天水)。客居他乡,毫无经济来源,仅有的一点旅费花完了,弄得连饭都没的吃。杜甫写了一首《空囊》: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被窝寒冷,杜甫一大早就醒了,由于没米下锅,也就不必急于起床。他躺在冰冷的床上,肚子咕噜噜地叫,他在思考可吃的东西:翠柏怎样?虽说味道很苦,但还是可以充饥的吧;透过破窗户纸,他看到了天上灿烂的早霞,一片一片,红艳艳的,心想那也是可以吃的吧。这是饥饿者的一番心思,饱食者难得有这种遐想。“不爨(cuàn)”是说没米起火做饭,所以也就不必去打井水,任井水冰封好了,既没米又没衣,真是饥寒交迫。可是,他并不说自己一个钱都没有,他说由于害怕“羞涩”——怕面子上过不去,还留有一个小钱装在口袋里看家呢。这里的“有”,就是对“无”的另一种说法。因为谁也不会根据这“一钱”之“有”,去得出杜甫生活富裕的结论;反倒因为老杜硬着头皮“留”下这“一钱”,而体会到他的生活艰难和心情的难堪。在这里,杜甫就是成功地使用了“以有见无”的手法,写出他的困境来。还有一例,杜甫客居成都草堂时,他的南邻是个穷隐士,杜甫作《南邻》诗,说他“园收芋栗未全贫”——园子里还能收获些土芋、栗子之类,所以还不能说他穷掉了底。这里对“有”(芋、栗)的肯定,其实就是对“无”(贫穷)的幽默式表述。这样的表述比直言其“穷”更多了些实感,让人感到“穷”的状况,因而也就加大了感染力。
以上二例的“以有见无”,都是通过强调“有”的“少量”(一钱、芋栗)来完成的。可见,强调“少量”是个关键。这使我想起王朝闻在所著《开心钥匙》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是他对东北二人转《冯魁卖妻》发表的感想。冯魁是个穷汉,为了让一双儿女活命,忍痛卖了妻子。妻子即将离家的时候,把儿女搂进怀里,叮嘱他们如何做晚饭。王朝闻说:“这个妇女叮嘱女儿做晚饭,提到还有半捆柴,提到还有半把盐”,“有当然不等于无,但这里的‘有’,其实是‘无’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较之直率地说苦道穷的用语,是更接近诗意的语言,所以是特别动人的语言。”王朝闻先生所谈的,正是“以有见无”的手法,其实这种手法在唐诗中已经广泛使用了。
以上诗例是就物的本身来写的,用少量的“有”来表现“无”。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吊古类的作品中,作者每每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有”(存在),来强化人文事物的“无”(消亡), 以突出世事沧桑之感。
贺知章少年时代就离开了故乡,直到80多岁才告老归来,有感于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出《回乡偶书二首》,其二云: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中提到了“有”,“有”是说没有改变的存在:只有门前的镜湖依旧涌动着旧时的波涛。言外之意是说,家乡旧时的面貌、人事、风俗等等均已无存。这里的“有”也是对“无”的妙说。又如,五代诗人张泌《寄人》诗云:
别梦依稀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诗写梦境,梦中游历旧时情人的住所,但见廊栏依旧,人去无踪,只有春庭月色,映照着寂寞的花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好事难再的失落感,意在写“无”——人去无踪,却从“有”(月色的存在)上落笔,然而由于这里的“有”并不能对作者有任何慰藉,只能勾起对往事、旧人的怀念——月光依旧而人事已非,所以反而能够强化“无”的感受,使作者的失落感更加浓烈。同样的构思还有刘禹锡的《台城曲》: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台城位于六朝的故都金陵城内,是六朝中央机构和宫殿的所在地。诗写世事变迁,台城作为六朝都城的标志,曾经是何等的繁华,何等壮丽!然而,曾几何时便土崩瓦解、风流云散了,当年的衣冠人物、声色犬马,早已埋入离离荒草(正如李白在《凤凰台》诗中所写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空城”的“空”字是一篇之主旨,“空”是说的人事,“空”就是“无”。为了表达这个人事之“空”、“无”,作者从“有”上落笔,写山、水、月的存在一如当年,言外之意就是人事已非。从艺术效果上看,正是由于对这个自然景观之“有”的强调,含蓄地表达出人事之“无”来,从而浓重地表达出作者的世事沧桑之感。又如,晚唐诗人韦庄《台城》诗云: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笔下,江草、柳树、野鸟,不管世事变迁,依旧吐绿,依旧烟笼,依旧啼鸣。这些自然景物都与六朝时期一样。这是在写台城的“有”。然而,有的只是自然风物,言外之意是,六朝人文已经荡然无存。
“有”与“无”,“动”与“静”,“明”与“暗”,等等,这些矛盾,在艺术世界里,均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虽然意义相反,却能够相互成就。艺术的魅力也正是在这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中展示出来。
来源:《中华诗词》2010年11期 韩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