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会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有着特殊地位的。唐代首饰的设计与制作,也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其材质,样式甚至功能性都发生了改变。分析唐代首饰的文化,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首饰演变与发展,更能够了解文化对于首饰的设计与制作具有多大的影响与作用。
一、物质文化对唐代首饰的影响
据《旧唐书》卷六十七《李勣传》中所说,隋唐之际,大运河“商旅往还,乘船不绝”。唐朝政府利用其水路交通之便与诸多国家都有交往。贸易的往来将各国文化习俗,礼仪,特产商品等带到唐朝。在此还设立商铺,不仅推动了唐朝的经济发展,还推动了唐朝手工业的发展。唐朝还推行了一些新的制度,用来发展经济,如“租佣调”的租赋劳逸制度和“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制度。
图1 闹蛾金钗
图2 翠羽簪由各种金银丝丛花和两个花蕾及飞蛾组成
据载,唐朝矿冶之处“凡银、铜、铁、锡之冶,一百六十八。陕、宣、润、饶、衢、信五州银冶五十八,铜冶九十六,铁山五,锡山二,铅山四,汾州矾山七。”丰富的矿产资源条件下不仅是官营,民营的坑冶也有所发展,矿产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先进采集、冶炼和制造技术都为首饰设计和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和技术支持。制作首饰的材料十分的丰富有竹、骨、象牙、犀牛角、琉璃、玉、玳瑁、翡翠、贝壳、玛瑙、松石、宝石等。这些材料资源也并非都是唐朝自产的,也有一些是外国传入的如珍珠,天青石等。唐朝有十分先进的金加工方法如(图1),还有掐丝工艺,冶银用的吹灰法,以及翡翠首饰的制作方法,这是用翡翠鸟的羽毛制作的一种首饰,工匠们有独特的提取羽毛的方法,并镶嵌在妇女的首饰上,十分好看,如翠羽簪(图2)等也一直流传至明清时期。
二、唐代制度文化对首饰的影响
(一)制度、法律的影响
图3 唐公主李倕头冠(图片来源:晋江论坛)
唐朝的首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森严的等级制度。男子如通天冠是皇帝专用的首服,太子、诸王要戴“远游冠”。虽然样式与通天冠相同,只是不用山、述等装饰。这是从汉代定下的制度,并为历代所遵循。女子的凤冠也是贵族妇女在举行重要庆典时戴的,其冠的造型以凤为主,辅以其他种类的吉祥鸟兽。西安出土的唐公主李倕头冠(图3),据资料头冠重量约为800克,高度42厘米,拥有380多个小部件,材质有金、银、铜、铁等,宝石类型主要有玛瑙、珍珠、琥珀、绿松石、玻璃、螺钿等。几乎运用了当代的所有装饰材料。足以可见这位唐公主的地位。
隋唐时期的发钗是非常丰富的。具有比簪更好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更加适合当时盛行的各种高髻发式。如:乐游髻、双环望仙髻、归顺髻、盘桓髻等,都需要安发饰物来支撑。像是玳瑁钗、象牙钗、翡翠钗等精美且贵重的发钗多为贵妇所用。民间的女子多用琉璃钗。而且唐朝初年的法令规定,民间婚娶不许用金银首饰,只能用琉璃钗。唐朝的诏书中曾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宗绪之情,义越常品,宜加惠泽,以明等级”这段文字中明确地将皇族与非皇族区分,法令下的等级制度,将首饰这样常用于生活中的装饰品也包含在内。首饰已经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装饰品,很多程度上它是身份、地位、权利的象征。被无形的加以“符号”的标注。什么样的阶级佩戴什么样的首饰,反之看一个人佩戴何种造型、材质的首饰以及首饰的数量便可以将其身份或等级猜的差不多了。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阶级差距,从服装、首饰上皆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风俗、礼仪的影响
1. 传统风俗的首饰
初唐的妇女首饰的佩戴较少,装饰较为朴素。逐渐到盛唐、晚唐时期,贵族们崇尚各种外来的奢侈品的风气从宫内传至民间。有一些风俗却一直被保留着。如民间立秋时,妇女儿童喜欢用宽阔的楸叶,镂剪成各种花式插与发鬓。制作、佩戴这样的节气首饰的习俗盛行于唐宋年间。还有以剪纸作为头饰也在唐代十分盛行。妇人们用金薄纸剪成想要的图案配于发髻,民间小家之女佩戴此头饰走起路来,一动一晃,于富贵人家女子头上的金饰步摇相比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尽显人们安居乐业,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一面。
图4 球形嵌饰金耳坠(图片来源:扬州博物馆)
唐代的耳饰是很少的。由于唐代汉族传承学习的是儒家思想的孝道观,损伤发肤皆是不孝并要受到刑罚,故而不尚穿耳,但少数并非如此。鲜卑族和匈奴族都十分喜欢佩戴耳饰,虽然造型较为简单,没有那么多的花式细纹,佩戴十分的随意,但不论男女皆可佩戴,或单或双耳饰。墓葬中出土的唐代耳饰也多是少数民族的为主。唐代出土的非常华丽的耳饰是五件金耳饰,金耳坠、球形金耳坠和球形嵌饰金耳坠(图4),均为黄金穿珠宝的材质。这批出土的窖藏耳饰,在历代出土的耳饰中都属佼佼者,做工之精致,造型之华美,令人赞叹。鉴于唐朝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渴望是十分强烈的,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首饰工匠们精巧的设计制作,也未能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至少在佩戴耳饰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持。
2. 首饰的礼仪观念
礼仪方面,唐朝的宫廷贵女,更为典型。在参加重要的庆典时,佩戴各种贵重的首饰,如凤冠、簪、钗、花钿等将自己的发髻装饰的十分整洁,华贵。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体现,同时也是对庆典的尊重。在参加一些祭祀活动时,为配合祭祀服饰的整体,也会选戴相适宜的首饰。《通典》之《开元礼纂》有这样的描述:皇后服,首饰花十二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也。)棉衣,……受封、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鞠衣,……亲蚕则服之。钿钗礼衣,十二钿,……宴见宾客则服之。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榆翟,……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鞠衣,从蚕则服之。钿钗礼衣,九钿,……宴见宾客则服之。内外命妇服花钿(施两博鬓,宝钿饰。一品九树,二品八树,三品七树,四品六树,五品五树。宝钿准花树。)翟衣青质,……内命妇受册、从蚕、朝会则服之。其外命妇及受册、从蚕、大朝会亦准此。钿钗(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礼衣,……内命妇寻常见,外命妇朝参辞见及礼会则服之。可见唐代对钿钗礼衣的穿戴,皆是有所规定的,由此也可看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由来已久。
三、唐代精神文化对于首饰的影响
(一)传统观念对首饰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不同文化的碰撞使首饰设计的工匠们不再是追捧魏晋时期的“空”“无”的境界,而是更多的结合自然和生活,将自然中的各植物,动物的形象融入首饰设计中,不同的花型,叶形再搭配各种繁密的纹饰花样,使首饰华丽而生动。这也是不同气候下生长的不同植物,动物带给首饰设计工匠们不同的创作灵感及素材。
在《晋书·五行志》中写到:“惠帝元康中的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玳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笄”在动荡的魏晋时期,会把簪首做成各种兵器的样式,认为它有辟邪的作用。在唐代,龙辅的《女红余志·玉拨》的拨形簪是仿照弹奏乐器的工具“拨”而设计的簪首,是有着复杂花纹的簪饰之一。这样相较而言处于动荡战时的魏晋时期的首饰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动荡,人们的内心中充满不安和恐惧,将首饰的设计与兵器相结合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而唐代的这一时期社会稳定,人们安定富足。首饰的设计与乐器的用具相结合也能看出其富足享乐的生活环境。首饰造型从兵器造型转变到乐器造型。这样的首饰产生也是反映人们最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对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喜爱,经济得到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提心吊胆的保卫家、国,而是可以歌舞升平,追求艺术之美。
(二)外族、外域文化对首饰的影响
唐代的女性以丰腴为美。从中唐后,女性的服装也渐变宽博。受外族、外域文化影响盛唐时期出现了坦领,类似于现代的超低领的女性服装,这样特殊的样式服装在中国服饰演变过程中实属罕见。可见当时人们思想是何等的开放。但也并非所有人都可穿这样的服装,只有有身份的人或者歌女等才可穿。不仅如此,唐代的妇女们喜欢着男装,配蹀躞带,《唐新书·五行志》中记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为何此装束?”一般腰部有这种带饰,男子会挂刀子,工具和香囊,而女子也只是佩戴手巾、香囊、玉佩之类的而已。尽管如此,女子这样的装束和配饰也表达着渴望如男子一般英姿飒爽,能够男女平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挑战。也是人们对封建思想禁锢的一次打破,对另一种美的追求和尝试。像是现代的女生中性风格的穿搭以及很多中性风格的首饰佩戴的历史缩影。
许多簪、钗、花钿、项链不论是样式设计还是材料的运用,甚至是制作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印度、波斯、昆仑等东南亚、中亚国家以及外族的影响。一些符号和图腾的运用,使首饰的形象更加奢靡浮华,具有外域和外族的文化与风格特色。将这些不同的文化融入到生活中,这也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包容性,乐于接纳、学习不同的文化,博采众长从各种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得到很好的发展。正如孔夫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唐朝,文化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各种精神、文化交织,这一点体现在首饰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美好追求和向往。这一时期的首饰,不仅是拥有其实用性和装饰性,同时是人们心底诉求的、美好祈愿的承载品,也是文化大融合碰撞出来的“火花”。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对美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首饰设计受其时代背景、经济文化的影响在改变。探索唐代首饰设计,其目的在于结合时代特点,并将传统文化与首饰设计相结合加以更好的意义弘扬出去。这不仅是简单的传统图形纹样、元素的添加,更重要的是运用文化属性的内涵:“意境美”的展现,将中国现代首饰设计加以“中国的符号”,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美”!
(原标题:唐代首饰之文化解析)
参考文献:
[1]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7).2483.
[2]赵晓峰.唐代河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1, 29(1):38-43.
[3]段舒桐.唐代礼仪性首饰对现代首饰发展的启示[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5月
[4]王苗著.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6.10.281-388.
[5](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878.
[6]李芽著.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81-84.
来源:《艺术品鉴》2020年第15期 陈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