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精湛画技,瞻帝王御容——明清帝王肖像画艺术特色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对祖先的追念与崇拜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记录着祖先形象的人物画,上至庙堂,下至乡野,均是明堂宗祠中彰显威仪的核心图像。至明清时代,世俗生活的活跃与职业画家的兴起使得人物画又增添了记录生活,装点节庆的功能。西洋画法的引入则在技术层面加强了写真的准确性与立体感,在摄影技术产生之前,为我们留下了帝王或士绅真实的容貌。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帝王形象都在明清官方肖像画中占据重要分量。帝王御容,大多为正面形象,着朝服,或正襟危坐,或巍然屹立,在明清肖像画中举足轻重。因其特殊的身份,明清帝王形象大多为当朝宫廷画家所绘,有的直接来自对景写生,故其可信度较高。而绘制的前朝帝王,亦多根据相关蓝本或文献摹绘,也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明清时期也出现过同一帝王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肖像画传世这样的奇特现象。无论哪种情况,这些作品,多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且画工精湛,富丽堂皇。这些宫廷职业画家,多不具画家姓名,但他们代表了明清时期正统的传神写照典范。这些帝王形象,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祭祀性的肖像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它们有整身亦有半身,有站姿,有坐姿,偶尔也有运动中的形象(如漫步或骑行),其社会功能性远远超越其艺术性。他们是明清肖像画的主体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帝王肖像,既有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唐宋元帝王,也有明太祖、明宣宗、康熙、乾隆等明清帝王。从艺术特色与文化、美学特征看,各具特色。现以《元武宗海山画像》《朱元璋正形像》《朱元璋异形像》《明宪宗调禽图》和《清圣祖玄烨像》为例探讨明清帝王肖像画的艺术特色。

 明元武宗海山画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武宗海山画像》为半身像。画中并无作者款印,但在画幅左上侧贴有题笺,上书楷体一行:“武宗皇帝即曲律讳海山”,据此可知系元武宗形象。画像为工笔重彩,用笔细腻,作者对于人物的毛发及胡须均刻画得纤毫毕现,对人物的表情及肌肤也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在色彩的运用方面,配搭协调,丰富多彩,白色、黑色和红色构成画面的主色调,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人物的衣纹,线条以浓墨枯笔绘就,遒劲而流畅,体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看得出来,这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工所为。无论在色彩、用笔,还是传神方面,均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据此亦可看出明代宫廷画家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元武宗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四年,即元至大元年至四年(1308—1311)。他在位时,并无其御容绘制的记录。到元至大四年(1311)闰七月,元仁宗即位,是年十月,元仁宗即“敕绘元武宗御容,奉安大崇恩福元寺”,这是关于元武宗肖像的最早记载。但该画像现在已失传。《元武宗海山画像》极有可能便是依据该画像原迹或摹本而摹绘的。由于此像绘制的年代距离元武宗不过百年左右的时间,故画家是有机会看到依据其御容写生的作品,故其形象应该是较为接近元武宗本尊的。

 明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历代帝王肖像中,明太祖朱元璋肖像画是存世量较为丰富的,其相貌的反差也是最大的。在清人胡敬(1769—1845)的《南薰殿图像考》中,记载的朱元璋画像就有十二帧之多。在存世的朱元璋画像中,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十数件,而民间所收藏者,也不在少数。这在历代帝王肖像中,确乎是比较突出的。

《朱元璋正形像》为晚清民国时期画家俞明所绘。俞明(1884-1935),字涤凡,一作涤烦,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擅画花卉、人物,尤其长于画肖像。在此图左下侧,有朱文方印“俞明恭摹”,在右下侧则有朱文长方鉴藏印“古物陈列所传模旧迹图记”。此图的母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朱元璋正形像中较为标准的画像,是其壮年形象。画中的朱元璋端坐龙椅,形象威严。其服饰及衬景均细致入微,颜色华贵富丽,烘托出皇家气象。与正形像相比,明代诸帝的形象,其艺术特色及造型均与此相类。

《朱元璋异形像》无款,但从画风看,当为明代作品。此图从色彩及服饰与画工看,均与宫廷画家风格迥异,故当为民间画工所为。画中,人物的线条以粗笔墨线绘就,而龙袍的图案则以工笔重彩所绘。龙袍下摆的双龙昂首欲鸣,以烘托其威严的气象。在上衣和下摆之间,则为钛白修饰。恣肆的线条有效地将图案与空白处维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同时期其他帝王肖像不同的是,此幅异形像为写意与工笔兼具,粗犷有余而细致不足,其赋色也是以红色、白色和黑色为主,这和明清帝王肖像中常见的金碧辉煌的色调有明显不同,体现出该画像典型的民间性。在朱元璋形象中,此类异形像极为多见。其共同点是脸颊变形拉长,下巴向前凸出,脸上不同程度地布满黑痣,“凤眸龙头,黑痣盈面”,与正形像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同一个人的画像,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这在中国历史上,确乎是极为罕见的。朱元璋的异形像之所以流播甚广,甚至在传世的朱元璋肖像画中,无论各大博物馆,还是民间所藏,其异形像都以压倒性多数胜于正形像,其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贵为九五之尊,民间往往将其神化,以满足普通民众对皇帝的想象,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对其异形像推波助澜,因而自明代洪武年间直到清代,关于朱元璋的异形像就大行其道。清人彭湘在其《凤阳使院观明太祖像》诗中,有“想见态雄杰,天授神武姿”,“屏息再拜观,广额垂丰颐。骨相自殊众,铁冠宁谀词”句,就诗意来看,诗人所观摩的明太祖像,应当还是异形像,足见其影响之巨,而真正代表其真实容颜的正形像则藏在深宫人未识。这就为后人清晰认识朱元璋本尊制造了障碍。好在文献与画像俱在,拨开层层迷雾,其真相自然也就浮出水面。

 明明宪宗调禽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宪宗调禽图》也是无款,明人所作。此图有衬景,所绘明宪宗全身像,站立于树下,有太监举着鸟笼侍候。画中的明宪宗与常见的《明宪宗半身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相似,亦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的明宪宗形象接近,因此可确认是比较接近其本人面貌的肖像。从遗传学来看,此画的形象亦可反推出上述朱元璋正形象应该是比较接近朱元璋真实的面貌。

清清圣祖玄烨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代康熙帝玄烨的画像很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有不少。《清圣祖玄烨像》是其半身像,乃其晚年的形象。画作亦不具名,当为清代宫廷画家所为。所绘人物细腻,表情丰富,真正达到传神写照的效果。作者所用色彩丰富,能有效地将色彩的层次与康熙较为繁复的服饰相融合,使画面达到金碧辉煌的皇家气象。虽然赋色艳丽,但格调不俗,这或许便是明清两代宫廷画家的重要特色。

(原标题:明清肖像画中的帝王)

来源:《书与画》2020年第09期     朱万章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