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宰相李泌

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谋臣、道学家。他精通道家学说,也曾多次归隐山中,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朝代,被称为“山中宰相”。

一、少年聪慧,表现卓异

李泌自幼聪明,七岁就能写文章,也粗通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被当地一些人称为“奇童”。

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邀集了一些对佛教、道教和对儒学有研究的学者进行研讨,让学者们畅谈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没想到有个九岁的孩子竟登上讲坛,发表了一通看法。他虽然年纪很小,但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座的人全都佩服。人们一打听,才知道这孩子叫员俶。

唐玄宗对此十分惊异。他在了解情况之后说:“他是员半千的孙子,本该如此啊!”员半千是唐代的一位武状元,在当时很有名声。

唐玄宗又问员俶道:“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你们那儿还有吗?”

员俶恭敬地回答说:“我舅舅的儿子李泌就是一个,他比我聪明多了。”

唐玄宗很好奇,于是就派人去找李泌。

李泌被带到了宫廷来见唐玄宗,此时唐玄宗正与燕国公张说在下棋。唐玄宗见李泌来了,就抬头看了看,便请张说对李泌测试一下,看看这孩子应对的能力。

张说一边下着棋,一边看着李泌,沉思了一下,然后要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说几个句子。李泌听完,迟疑了一会儿说:“大人,我想知道大致的要求。”

张说便指着棋盘和棋子对李泌很简单地说:“方,好比棋盘;圆,好比棋子;动,好比活棋;静,好比死棋。你明白了吗?”

李泌听了,点了点头,便立即回答道:“方如行仁义,圆如用智慧,动如施展才能,静如心领神会。”

李泌的回答顿时语惊四座,张说尤其高兴,他起身向唐玄宗祝贺,庆贺皇帝得到了一个难得的神童。

唐玄宗也觉得这孩子答得别致,寓意深刻。他笑着对身边人说:“这孩子的智力和气质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年龄啊!”便命人赏赐他五匹锦缎,还特地颁下了一道敕令给他的父母:“要好好地培养这个孩子。”一时间,小小的李泌就出名了。

诗人、宰相张九龄也特别喜爱这孩子,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都很要好。严挺之却厌恶萧诚,认为他巧言阿谀,很不实在,常劝张九龄不要与他过多来往。

有一天张九龄偶尔自言自语道:“严挺之过于刚直,而萧诚却柔和温顺,令人喜欢。”当他正要派人去请萧诚时,没有料到在他一旁的李泌,却毫不思索地说:“大人出身于平民,一直靠耿直正派的作风官至宰相,难道还会喜欢柔和温顺善于献媚的人吗?”张九龄一听,大吃一惊,他没想 到一个小孩竟有如此明确的看法,而且还批评自己,很有些惭愧,于是马上严肃地向李泌道歉,并称李泌是自己的“小友”。

李泌不仅受到张说和张九岭的喜爱,而且朝中不少大臣都很欣赏他。

李泌成年之后,更是博学多闻,他对《易经》很有研究,对仕途并不十分在意。他经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等地,欣赏和羡慕老庄神仙之术。

二、坚决果断,善解难题

天宝中期,李泌鉴于国内的形势,给玄宗献上自己写的《复明堂九鼎议》。唐玄宗看了之后,猛然想起了当年的那个“奇童”,便召李泌入朝,让他讲授《老子》。李泌讲解得不错,玄宗就授予他翰林待诏之职,让他到东宫辅佐太子李亨。从此,李泌和李亨就常在一起,结下了友谊。李亨对李泌非常敬重,常称他为“先生”。从严格意义上讲,翰林待诏只是个文学侍从,根本算不上真正入仕。虽然唐玄宗想授予李泌正式的官职,但被李泌婉言谢绝了。这样,李亨和李泌实际上一直就是“布衣之交”,两人的关系很好。

然而好景不长,年轻的李泌看不惯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的专权,便写了一首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引起杨国忠极大的不满,他以“讽刺朝政”的罪名,将李泌赶出京城,送到蕲春。李泌毫不在乎,他就干脆脱离了官场,到山中隐居去了。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李隆基慌忙逃往四川。在大唐王朝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太子李亨在灵武提前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唐肃宗,唐玄宗成了太上皇。

李亨接手的是一个社会十分混乱的烂摊子,面对安禄山的四路大军的进逼,真是手足无措。他在此时,想起了李泌,邀请他出山。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李泌没有坐视不管。他带着使命感来到了灵武,向唐肃宗陈述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对形势做了详尽的分析。面对气焰嚣张的叛军,他乐观坚定,信心满满。

当唐肃宗询问他打败安禄山的时间时,李泌说:“贼兵抢掠了金银财物、男女百姓,全都送到了范阳(今北京一带),这说明他们都是乌合之众,只有贪得之心,而无治国平天下的大计。估计用不了两年他们就不能逞凶了,陛下不要操之过急。”

李泌的分析判断使唐肃宗一扫失败的阴霾,坚定了平叛的信心。

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他针对四路敌军拟定了作战的方略。他告诉唐肃宗:安禄山的四路大军,真有实力的仅有两路,要作为抵御的重点。因此,他建议派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让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这样隔断叛军的四路将领,使他们不敢南移。再密令郭子仪有意开放华阴(今陕西华阴)一角,让叛军能通关中,这样让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在数千里之间疲于奔命,以消耗其精神与体力。而我军以逸待劳,可随时歼其弱旅。再让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若范阳攻克,叛军失去老巢,则必败无疑。

唐肃宗按照李泌的方案,很快就取得了他登基后的胜利。唐肃宗兴奋异常,因为这既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它宣示了自己的能力,巩固了皇位。兴奋之余,他竟想要拜李泌为宰相。

唐肃宗的这想法,让大家目瞪口呆。因为李泌是以平民的身份来灵武的,除了多年以前当过几天东宫供奉外,没有担任过任何实职,没有资历的李泌竟然要直接为相,也太没有基础,太不可思议了。

李泌并不是要来做官的,而是要拯救天下,所以李泌自称山人。他坚决不接受这项格外的恩宠,他只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侍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唐肃宗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

虽然如此,但唐肃宗对李泌十分看重,从草拟文告,到大臣的任命升迁,所有国家大事常常与他商议,史称他“权逾宰相”。每当皇帝外出时,李泌也总是陪同,所以人们指点车驾说:“穿黄衣服的是圣上,那穿白衣服的是位隐士。”唐肃宗听到后,于是就赏给李泌金章紫色的印绶和金印(显示身份的高贵),委任他为元帅、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唐肃宗还感激地对他说:“您曾经侍奉过上皇,又是我的老师,今天屈就广平王行军司马吧。我父子都借助了您的辅佐啊!”

在以后的几年里,李泌辅佐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平叛虽然并不顺利,但总的情况是在不断好转。在收复失地方面,唐肃宗与李泌也有分歧。李泌着眼长远,要彻底平叛,而唐肃宗则急功近利,想尽快收复都城长安。所以他对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

可惜的是唐肃宗没有接受李泌的意见,致使河北的叛军没有彻底肃清。

李泌不仅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做过重要的贡献,而且每当国家面临关键的时候,也都能出谋划策,尽力而为。

唐德宗时期,有一次在泾原发生了兵变,泾原镇的官兵造反,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当他避难于梁州时,便急忙下诏征李泌到梁州,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向他咨询军政事务。在平定泾原兵变的过程中,李泌又做出了贡献。

泾原兵变爆发不久,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拥兵叛乱,加上当时又有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所以有大臣建议与李怀光妥协。面对这情况,李泌坚决反对。他打破一个铜叶,让德宗看,铜叶不可复合也说明“君臣之分不可复合”。最终李怀光叛乱被平定。

对叛将是如此,对国外强敌也是如此。朱泚叛乱时,吐蕃请求出兵助唐,德宗答应在平叛成功之后,把安西、北庭给吐蕃作为回报。后来,唐军靠着自己的力量击败了叛军。吐蕃不但没有积极进军,而且在追击逃窜的叛军时不但不积极,还趁机劫掠了财物。平叛后,吐蕃竟然来要求土地。唐德宗便想同意,但李泌却坚决反对,最终唐朝没有答应吐蕃的无理要求。所以李泌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原则问题上始终旗帜鲜明,坚决果断。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陕虢(今陕县、灵宝一带)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毒死了节度使张劝,自己主持军务,要求朝廷给予任命。唐德宗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便任命李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李泌面对这一危局,没有推辞,他请求单骑前往。他先会见陕州进奏官以及陕州在京城的将吏,骗他们说:“因陕虢饥馑,皇上让我担任这职务,督办江淮粮米以赈灾。若达奚抱晖能干,就让他统领军队;若是有功,就让他担任节度使。”以此麻痹达奚抱晖。同月十七日,唐德宗又加李泌为陕虢观察使。李泌来到陕州行营后,对达奚抱晖晓之以利害,让他自领家人逃亡。很快就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一危机。

在善后时,李泌也没有按照唐德宗授予的名单,将参与叛乱的主要人物75人全部诛杀,仅仅押解了兵马使林滔等五人至京。由于他没有滥杀,不残酷镇压,使陕虢地区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贞元三年(787年),参与防秋的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率步骑四千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唐德宗又赶紧令李泌派兵拦阻,但没来得及,淮西军已经渡过了黄河,列成了阵势。在李泌的安排指挥下大败了淮西兵,击杀了吴法超等人。由于李泌多次解决危局,此后不久,李泌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成为了宰相。

三、调和矛盾,稳定秩序

李泌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接触了四个不同性格的皇帝。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协调他们的关系,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能够缓和。

唐肃宗在做太子时,宰相李林甫曾多次向唐玄宗进谗言陷害他。等到肃宗即位以后,就要报复。唐肃宗打算挖出李林甫的遗骸加以焚烧,以泄当年之恨。

李泌认为不妥,他劝肃宗这样做不能显示天子宽广的胸怀。肃宗听了很不高兴。他质问李泌:“你忘了当年的事吗?”李泌回答说:“臣考虑的不在此。您想过没有:太上皇执掌天下近五十年,现在年迈又失意(指玄宗逃亡四川),知道陛下还计 昔日的仇怨,他会是什么心情?万一为 此伤感患病,对陛下该会有什么样的议论?”李泌没有说完,肃宗便有所感悟,他流着泪说:“朕没想到这些。”这样就缓和了唐肃宗父子的关系。

在收复长安(西京)和洛阳(东京)之后,肃宗上表,要奉迎太上皇唐玄宗回京复位,表示自己还是回到东宫去做太子,以尽人子之道。李泌判定唐玄宗是绝不会同意的。他就以群臣的名义写上奏章,详细说明当今皇上是如何思念父皇,要请太上皇回京调养。正如李泌所料,当唐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他并不高兴,对左右说:“我不会再回东边去了。”然而看到第二本奏章时,才愿意回长安。由于李泌的正确安排,很好地解决了唐玄宗的返回京城的问题。

唐肃宗登基以后,原本打算让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李泌很不赞成。他认为应该由李倓之兄太子李豫(即后来的唐代宗)担任元帅。唐肃宗认为李豫已是太子,就不必任元帅了。李泌却说太子只是虚名,元帅拥有实权,两者的分离势必造成国家的分裂。将来元帅有了军功,手握实权,该怎么办?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避免了日后皇位继承出现问题。

后来唐肃宗因受宠妃张良梯及奸臣李辅国的挑拨离间,冤杀了建宁王李倓。当太子李豫即位后,李泌就劝李豫封李倓为帝,这样又很好地解决了兄弟间的关系。

李泌在德宗时担任了宰相,对唐德宗废太子的问题上也是多次反对,反复劝说。

当时太子妃的母亲是郜国公主,因为 弄“蛊媚(邪术)”之术而被德宗幽禁于宫中。因为这事德宗就怒责太子李诵。在言谈中德宗还常常称赞侄子舒王李谊。

李泌感觉到德宗大有废立太子的意图。于是便劝德宗说:“陛下有嫡子(李诵)却要怀疑,那么弟弟的儿子(李谊)又怎么 能为陛下所信任呢?”

唐德宗为此很不高兴,他语带威胁地说:“你违背朕意,难道就不考虑你的家族吗?”李泌回答说:“臣已衰老,且位居宰相,若因进言而亡身,那是我的职责。若太子被废,他日陛下后悔埋怨我,也要杀我的儿子,那臣可就绝后了。虽然臣的兄弟有儿子可以祭祀,但不是我该享受的啊。”说罢便呜咽流涕。接着说:“郜国公主有罪,已受惩处,陛下怎么能为因妻子的母亲而连累太子呢?”

唐德宗对李泌说:“这是我的家事,你为什么要这样参与?”李泌说:“臣现在承担宰相的重任,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任都应该归咎于臣,哪能坐视太子横遭冤祸而闭口不言?则臣之罪就太大了。”他还坦诚地说:“臣敢用整个宗族的性命来保太子。”

为这事,李泌不顾冒犯皇帝,在德宗面前争论数十次,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终于解开了德宗父子之间的死结。德宗特别召见李泌一人,流着泪对他说:“不是你的直言,朕就后悔莫及了!太子仁厚孝顺,并没有其他事。从今以后,军国事务及朕的家事,都应该与你商议。”

在大是大非的面前,李泌毫不妥协,不顾全家性命,竟然这样十数次地坚持正确的意见,这种威武不屈的精神实为难得。

四、淡泊名利,能进能退

在科举时代,读书人的一般梦想就是做官,即“学而优则仕”。也就是所谓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所以做官、升官是当时书生们所极力追求的目标。然而李泌却完全不是这样。虽然他自幼聪慧,学识渊博,但他不汲汲于名利,他视官职如敝屣。他可以出山为官,也可以离开官场 归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从不为官场的失意而介怀。为国家做事时,他尽其所能,归隐山中时,他心情平静,可以说他幼时是有名的奇童,成年后也是有名的奇人。

天宝年间,李泌受唐玄宗之召,在东宫任职时,对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十分反感,就写诗讽刺。杨国忠便污蔑李泌是讽刺朝政,将李泌贬出京城。李泌就干脆离开官场,隐居去了。

安史之乱爆发,天下震动,在国难当头之际,李泌来到了灵武,辅助新皇帝。李泌此时受到肃宗的高度信任,出谋划策,权逾宰相。这种极为亲密的关系引起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嫉妒,对他极力排挤。

当两京收复,平叛的大局已经稳定,唐肃宗正在遍赏功臣之时,李泌却要求离开朝廷,坚持隐退。他平叛有功,却不居功,也谢绝了赏赐。唐肃宗虽一再挽留,但李泌却多次辞谢。不得已,唐肃宗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并为他建造房舍,而李泌却高高兴兴地遁入衡山隐居起来。

唐玄宗去世不久,肃宗也去世了,太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当年李豫为广平王时,李泌曾劝肃宗将元帅授予他,因而代宗对李泌自然有好感。他登基以后就召李泌入朝,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赐给府邸,为他娶妻,强迫他吃肉……

这一切又引起了手握重权的宰相元载的反感。元载见李泌不依附自己,觉得迟早会对自己地位构成威胁,因而要排挤他。

这时江西观察使魏少游正请求朝廷给他派些僚佐,元载就故意大赞李泌的才能,建议皇帝派李泌去。李泌就以检校秘书少监、江南西道判官之职位,又一次离开了朝廷。在李泌赴任时,唐代宗暗暗地对李泌说:“先生将就一点吧,外出走走也好。”显然皇帝也有些无可奈何。

大历十二年(777年),专权的元载因罪被杀,代宗就立即召李泌回到京城,打算重用。可是新任的宰相常衮也嫉妒他,想方设法要把他贬出京城。

常衮让李泌出任楚州刺史,李泌推辞,唐代宗也留他在朝中。不久澧州(今湖南澧县)有官职空缺,当地极为穷困,常衮极力请求皇帝调李泌去治理,代宗只好同意。于是授李泌为澧、郎、峡三州团练使,后来又升迁为杭州刺史。李泌虽然被贬为地方官吏,也依然兢兢业业,所到之处政绩斐然,特别是在杭州期间政绩更为明显,被人们称颂。

代宗去世后,德宗继位。当发生泾阳兵变之时,唐德宗又召回李泌,在兵变平定后,终于被任命为宰相。

李泌不论是归隐山中,还是出山参与政事,无论是在朝中执政,还是为地方官,他都努力为之。

他在平息叛乱,澄清吏治,改革赋税,关注民生,匡救时弊等多个方面都很有业绩。特别是在对外交往方面,他北和回纥,南结南诏,西面团结大食,使吐蕃孤立,使边境得以安定。他在治国理政和地方管理上都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给安史之乱后的日益衰颓的唐王朝带来了新的气象。

李泌在官场上多次出出进进,时而在朝,时而隐居。对名利地位毫不在意,而每当危急时刻,临危受命,总是毫不推辞,他总能竭尽全力,挽狂澜于既倒,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唐代很难得的奇才。

来源:《文史天地》2019年03期    伍玉成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隐士宰相李泌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