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吉祥话,连给器物命名时都要图个吉祥,比如“万事如意”,如意是中国人心目中传统的吉祥话,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玩器物。
如意因何得名?难道是能赋予人吉祥如意的命运?看那长手柄加大头的造型,似乎怎么也和如意的生活扯不上关系。其实,最早期的如意可并非我们今天所见的把玩摆件、宫廷珍宝,在其诞生时,是被赋予了极高的实用用途的。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也就是今天人们口中的痒痒挠。当时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有了它,还能不如意?可真是名如其用。
当然,关于如意的起源还有不同的说法。另一个比较广泛的推测是来源于“笏”,即“朝笏”“手板”,也就是朝臣上朝用以记事的笔记本,为了美观便在上面绘上祥云图案,逐渐发展为如意。如意也被用作佛具,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不知如意这个名字是否真的可以带来好运,除了实用,如意还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用途,当然,这些用途几乎都被寄予了人们渴求如意的祈愿。比如作为防身器物,战争中也用于代麾作指挥之物,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又比如作为家人或友人远行前的赠礼,以表良好祝愿。就这样,原本作为痒痒挠的如意竟成为人见人爱的吉祥之物。
清乾隆 鎏金錾花镶翠吉祥如意
清 白云雕云龙纹如意
清早期 沉香雕八仙吉祥如意
清中期 黄玉群仙贺寿如意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三镶青白玉如意
清乾隆 白玉雕升龙五蝠兆庆如意
明清时期,如意的吉祥寓意被进一步发扬光大,没人再用它挠痒痒了,如意反而成为纯粹的文玩艺术品,供人们欣赏把玩。尤其到了清代,如意在宫廷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简直是无如意不欢。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在帝后大婚,及至宫中万寿、中秋元旦时节,臣下都会敬献数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
清 白玉嵌百宝如意
清 染色象牙镂雕芝仙祝寿如意
清 竹雕如意
如意演变为家喻户晓、尤为达官显贵所看重的吉祥物,其材质、造型也慢慢丰富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重要一类。如意的材质极为多样,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其中玉石如意就分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似乎人们所能想到的材质,都可以用来制作如意,其中尤以上等玉材制作的如意最为珍贵。
如意的造型,也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发展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含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现在经常见到的如意经典样式大致有三种。天官式如意为直柄式如意,线条简单,但是高贵而威严;灵芝式如意的造型跟灵芝一样;还有一种三镶式如意,就是用玉器、玛瑙、碧玺、珊瑚、象牙、翡翠等名贵宝石镶嵌在珍贵的紫檀红木或者铜鎏金上。无论何种材质、样式,总归早已脱去了前期实用器物的形态,转而呈现出精致高贵、华丽典雅的气派。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6年第11期 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