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从反叛与宣泄开始的视觉文化

涂鸦是一个完全从西方世界传播过来的街头文化艺术。意指在任何公共或私有设施上的人为涂画,由最初的文字标记逐渐发展到以图为主、以字为辅的绘画状态。

一、涂鸦的产生与发展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涂鸦首先出现于六十年代的美国纽约的贫民窟。种族歧视等一系列人权问题使得美国的黑人青年出现了反叛、躁动的不安情绪,作为表达、发泄自我想法的直接形式,一夜之间简单署名的涂鸦标识出现在廉价且实用的墙壁上。初期的涂鸦还谈不上是艺术,其文字的涵盖面较大,多以类似书写的方式呈现 (即Tag,意为签名涂鸦) ,形象性的图像标识也鲜有出现。由于这个时期的涂鸦创作者多是一些社会边缘人群,用廉价材料对公众生活空间的冒犯使得涂鸦被人们看做是叛逆的象征而不被接受,但作为一种视觉亚文化它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因为当地的媒体注意到这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情绪宣泄。七十年代,作为涂鸦的廉价画布,月台、铁皮车厢、桥梁等公共设备也加入其中。随着参与涂鸦者的递增,一些人开始在字体的形式、边缘效果上进行研究、实践,“泡泡字”、“刀锋效果”出现了,这些特殊的字型和阴影效果区分着不同的讯息,传播着涂鸦者的声音及个性。在纽约,整个城市的地铁系统几乎成为涂鸦的天堂,地铁内外没有一处空白,吸引了所有乘客的目光,这也成为纽约这座城市的景观之一。同时,随着嘻哈文化的深入渗透,作为嘻哈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涂鸦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甚至一些涂鸦符号被申请专利,用于服装等商品的附属物,由此涂鸦进入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八十年代,受过正统艺术教育的人也参与到涂鸦的行列中来。在法国巴黎,区别于最初的以喷漆瓶作画,一种新的涂鸦方式诞生了,即Blek le Rat运用割板技术的“纸模涂鸦”。与初期的Tag相比较,这种将设计好的图像做成纸模版,用喷漆喷绘而成的复制技术更能体现出真实感,且简练有力。除了初期的泡泡字和签名外,更多的图像开始充实涂鸦的多元形式。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涂鸦的覆盖面已逐渐走遍城市的街头小巷,铁皮车厢、废弃建筑物、电线杆、路边小店、书报亭、厕所等等,视线遍及之处都能看到绚丽、随性的涂鸦。由此,这种视觉亚文化进入社会主流,渗透到流行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其反叛、破坏、挑衅的特质对传统艺术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

最初的涂鸦使用喷漆罐来进行创作,现在除了喷漆罐,还有油画或丙烯来丰富画面。作为街头艺术的一部分的涂鸦艺术在发展迅猛的八、九十年代已经走进画廊了,在街头以外的地方涂鸦找到了生存的途径,这也丰富了它的表现形式。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一部分涂鸦艺术家会在画布上进行创作,因为这样更利于购买与收藏。无论在涂鸦产生初期还是在高峰期,其直接、多样的表现形式成为年轻一代热衷的对象,就像策展人Howard Rutkowski所说“涂鸦犹如一种部落语言,它深受年轻人喜欢,并且是不受语言、地域限制的”,因为涂鸦艺术带给年轻人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表达方式。

二、涂鸦艺术家们

作为街头艺术,涂鸦非常注重与观者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作品与环境间的融合。它们或对当下社会进行批判,或让行人驻足思考,或使人发笑,或令人惊叹……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创作方式,不同的表现技巧,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要畅快地表达自我,要标新立异,要引起观者的驻足停留,要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想法。一些敢于尝试的艺术家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打破界限、超越自己,实现涂鸦艺术的飞跃。

俄罗斯的街头艺术家Nikita Nomerz游历了每一个角落去寻找那些被遗弃的建筑,荒废的工厂大门、铁皮罐、断壁炮楼,甚至是年久失修的轮船,在这些物品的表面进行涂鸦,巧妙地利用原有物品表面斑驳的结构肌理与光线,为老旧的建筑画上五官,让不起眼的公共物品或微笑、或凝视、或尖叫、或淡然注视着过往行人,为死气沉沉的物品增添了新的生命,同时也诠释出这些城市废弃建筑的时代特征。

英国涂鸦艺术家Banksy的街头涂鸦作品常带有讽刺意味,寓意深刻。老鼠、猿人、士兵、小孩、老人和警察是Banksy的常用图案,醒目的图案旁边会附上Banksy的简短语句,玩世不恭的精辟语言和运用模板技术的或人物或动物的图像在墙壁上结合的天衣无缝,他以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向公众、向政府传递社会评论,在世界各地的墙壁和桥梁上成为一道美丽且耐人寻味的风景。

来自美国的Keith Haring喜欢在纽约的地铁中作画,他认为在这个人群汇集的地方能更好更迅速地得到观者的即时反应,这种交流使得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能更好地将艺术家的个人想法表达出来,更快地推动涂鸦在公共环境中的功能与地位,使涂鸦这一行为被公然接受为一种先锋文化。对婴儿的表现是他运用的最成功的主题,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标志图案。他的作品类似儿童画,俏皮而“笨拙”的线条勾勒,明快而欢乐的色彩搭配,加之平面的图案结构,使得Keith Haring的涂鸦有一种简单、轻松的诙谐态度。

与一般涂鸦艺术家喜欢绚丽色彩表达不同,作为法国第一代街头艺术家的热罗姆·梅纳热钟爱白色,他创造的白色小人形象深入人心,这也是他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创作。白色小人显现出清晰的肌肉轮廓,修长的四肢,且多为敞开双臂或拥抱的状态,似乎在诉说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他说“这种小人存在的价值,在于藏身于某个小街巷内,期待一场邂逅奇遇”,艺术家的这种创作心态决定了白色小人涂鸦的创作地点,也拉近了观者与涂鸦艺术的距离,有期待,也有惊喜。

三、涂鸦与服饰的结合

二十一世纪,涂鸦作为一项艺术迅速渗透到流行文化的各个层面,音乐、服饰、设计等等,它打破了艺术只能被崇尚、被珍藏、被仰望的定律,将带有草根情节的视觉亚文化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成为各个城市的靓丽风景。尤其是涂鸦与服饰的结合,无疑将涂鸦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如美国涂鸦艺术家Kaws与众多潮牌服饰合作,甚至在东京合资开设专门店,开发销售他的作品。巴西著名的人字拖品牌Havaianas携手巴西本土涂鸦艺术家Finok推出了城市炫酷系列的人字拖涂鸦款式,以不同的卡通面孔构筑城市建筑,生动、繁复的形象加上绚烂的色彩成为众多Havaianas粉丝的大爱。还有一些涂鸦艺术家自创品牌,以涂鸦文化中爱凸显自我、引人关注的特性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涂鸦艺术大胆的色彩、夸张的形态、充满张力的笔调以及诙谐的图像,都充满了自由、活力与亲切感,甚至是破坏力,给相对保守的中产阶级不小的惊喜与发现。服饰为涂鸦提供了一个新的媒介、新的载体,涂鸦也为服饰带来了流行与时尚,在二者相互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涂鸦的消费文化。

四、小结

涂鸦是指任何公共或私有设施上的人为涂画,它由最初的文字标记逐渐发展到以图为主、以字为辅的绘画状态。涂鸦产生于社会底层,是一群年轻人不满社会现状、大胆宣言的情感物化,它由最初不被认可的视觉亚文化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公共艺术形式的一种,涂鸦随性、活泼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特性,给各个城市的文化景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涂鸦是年轻人广泛参与城市功能建设的艺术形式,它拉近了艺术与公共空间、公共环境的距离。涂鸦就像个人的签名一样能较好地体现创作者的修养和性情。不管是标志式的符号,还是各种挑衅或隐晦的图像,它所传达的都是创作者的心声,是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看法,是个性的宣泄,也是新时代的特有标签。这种完全从西方世界传播过来的街头文化艺术正在中国各大城市蔓延,无论是“观音”等涂鸦团队或个人的出现,还是中外策展人策划的涂鸦艺术展览,都正在悄然兴起,在接纳、赞赏的同时也在经受着中国本土文化的考验,在逐渐适应中国的文化氛围。视觉亚文化的帽子也完全被甩开了,取而代之的是作为“时尚”的代名词。

(原标题:涂鸦——视觉亚文化的崛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7期     秦瑾

图片来源:《现代青年》2018年第9期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