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的景色各有各的别致,各有各的韵味。当这些景色遇见古人的生活,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01 别具一格的二月春风
赏析:在作者眼里,初春的稚柳如年轻貌美的少女:亭亭玉立,绿绦垂飘。这美丽的自然景观正是二月春风的造化和杰作。读来不能不使人顿生对大自然、对春天、春柳的挚爱之情。
02 似花还似非花的韵味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词。昔人有云:“作词与诗不同,纵是花卉之类,亦须略用情意,或要入闺房之意……又有直为情赋曲者,尤其宛转回互可也。”(沈义父《乐府指迷》)此词正是如此:作者把荷花比作为一位“美女”,并以“宛转回互”的写法,借咏荷而赞美了那种骚雅贞静的高洁品格,并寄寓了自身“感士不遇”的身世之慨。
03 耐人寻味的访友赏花
赏析:这是作者于春游访友时即景之作。诗虽短小,但写得极有韵味,并富于哲理,故流传甚广。在春色烂漫、杏花吐艳的日子里,诗人兴味盎然地去访友赏花,适逢主人不在家中,园门紧闭,游园观花未能如愿。这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值得介意的小事。然而作者却由此入笔,写得别有情致。
04 风雪途中的所见所闻
赏析:刘长卿的诗,就其内容来说,以山水见长;就其形式来说,以五言著称。他的五绝写得极省净而又韵味淡远,让人反复咀嚼而愈觉醇美,这首诗正是其代表作。诗人用极其凝炼的笔墨和白描的手法,以画入诗,勾勒了一幅以寒寂冷清的暮雪山村为背景的风雪夜宿图。在这幅图画中,又饱含着诗人当时孤苦凄凉的真实感受,景中有情,情见画外,景物的真实与人物的感情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05 惜花爱花中的短语长情
赏析: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名作,它以新巧别致、出语天然而为人瞩目,明蒋一葵《尧山堂偶隽》谓此词:“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作者抓住了一个简单的生活片段,刻画了女主人公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营造出了幽美、清灵的意境。
06 不按规则出牌的咏雪佳作
赏析: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之中,这是一首咏雪的名篇。在短短20个字里,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巧妙的构思,简洁的语言,把远在60里之外的终南山上的余雪,写得神形毕现,光彩照人。
据《唐诗纪事》载,此诗是作者在长安应试时所作。按规定,应试诗须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仅写此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何不依规定写,答曰:“意思已完。”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尽而止,绝不画蛇添足,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假苦祖咏也同其他举子一样,为中举硬要拼凑四韵八句或六韵十二句,今天我们就读不到这首美妙的诗篇了。
07 寄情山月的游子之情
赏析:李白在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首诗作于即将出蜀之际。他平生喜欢月亮,对月,邀月,攀月,揽月,咏月,许多诗作中都洒满了令人神往的明月的清辉。这是一种执着的人生追求。当芸芸众生在我们这个可亲可爱又总是叫你席不暇暖的星球上生息、抗争、喜怒、哀乐的时候,忽然,月出于东山之上,那么清新、皎洁、柔和、安详,你能不屏息凝眸,意荡神驰么?
李白对峨嵋山月的礼赞,便是这种感情潮汐的腾踔和涌现。他曾经佩着长剑,戴着高冠,踏着霜月,唱着悲歌,在巴山蜀水间恣意漫游,如今一旦离开故土,该有多少情丝牵肠挂肚——亲人,师友,蜀道,大匡山,杜鹃花,子规鸟,等等;然而,闪现在心灵屏幕上的所有这一切,最后都朦胧了,融入了峨嵋山的无边月色之中,仿佛红、黄、蓝三色飞速旋转化为一片白光一般。是的,此时此刻,唯有峨嵋山月可以代表故乡向远行的游子递上最深沉、最美好的祝愿了。
08 初冬时节的盎然生机
赏析:这首诗系元祐五年(1090)苏轼出知杭州时所作。诗题中的“刘景文”,字季孙,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亦居杭州。刘虽为将门之后,却非不通文墨的赳赳武夫。他不仅博学,且亦能诗。因此,与苏轼时相酬唱,颇为相得。苏轼除誉之为“慷慨奇士”外,还曾拟之以“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可见其推重程度。
诗虽为赠刘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此外,苏轼还把历来文人骚客眼中萧条冷落的初冬写得生意盎然,也可以看出他那豁达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虽然一生饱经坎坷与曲折,仍然豪情满怀,乐观开朗。
来源:整理自CNKI工具书 看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