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画师的创作历程:从旅游到隐居

古代交通不便,绝大多数人一生居住在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或许一辈子都没有迈出过家乡的村镇。彼时,能够出趟远门去见见世面的,往往都不是一般人,大多是秀才学子进京赶考、仕宦之人外派做官,或是富商大贾远途经商,要么就是真正胸怀天下、拥抱理想的有识之士。

今天,我们见到最多的古人出门旅游的证据,是文学家们留下的诗歌、散文。壮阔山河、食宿民风等旅途所见所闻,都被他们留在了字里行间。然而,这样的文字作品在描摹景物上总显得不够鲜活、生活。那么,古代的画家们是否也留下了图画的“风景照”呢?

事实上,古代的文人墨客出行,除了干粮、钱物,笔墨纸砚也是行李中的必备之物。只是,与作诗相比,对景现场作画总归要复杂一些。事实上,古代画家中真正对着眼前景物认认真真写生的画家并不多,他们往往是在游玩过后,回到家中凭借记忆来画,并掺杂着自己的“加工”。因而中国的山水画,往往都是画家们心中的山水,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山真水。虽然如此,这些纸上山河依然足以表现华夏大地的壮美身姿。

其实,和长途跋涉、车马劳顿的旅游相比,画家们更喜欢的活动是隐居——寻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桃花源。毕竟,路途颠簸,条件有限,而作画又不像作诗那样可以一气呵成,画家们其实对旅途中的艺术创作很是头疼。而隐居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隐居地本身便是画家精心挑选的胜景,他们往往十分热衷于将这些景物绘制在绢纸之上,而时间、空间的宽裕,也为佳作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如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便是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江畔时所作。黄公望官场受挫后,曾一度成为超级“驴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在旅游途中留下了许多山水素材和作品。但作为其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富春山居图》是在他停下脚步、静心隐居后所作。这幅巨制耗费了他足足七年时间,反复构思和观察、人景合一地体味,使得这件作品超越了他此前游山玩水途中所作。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曾与黄公望结为忘年交的倪瓒,也是位热衷于旅游和隐居的雅士。与黄公望不同的是,倪瓒的山水注入了更多个性元素。他笔下的山水疏旷简约,与其说是江南美景,倒不如说是他的心中万象。

元 倪瓒《容膝斋图》

游玩江山、隐而不仕,并非只是元代画家喜好的生活。事实上,隐居似乎是中国文人逃避现实社会、追寻心中理想的终极途径;而纸上山水,便是他们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写照。透过那江河湖海、山川河流,我们得以走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云游”他们的人生足迹。

(原标题:从旅游到隐居)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20年第04期     唐诗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