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今年快80岁了,我从小就对这座古城有着深厚的感情,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街小巷那些游商小贩的叫卖声,还有他们手里的那些响器声,此起彼伏,抑扬顿挫,令人难忘。这种叫卖声是小商贩的一种声音广告,更是这座古城的一种历史遗存,一种市井文化。
此起彼伏叫卖声
叫卖声涵盖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年四季不闲歇。
春节一过,胡同里最先传来的就是元宵的叫卖声,小贩挑着担子,前面是火炉和汤锅,后面是水桶和装有各种馅料、碗筷的小木柜,现包现煮现卖,吆喝起来是:“筋道嘞,滑透嘞,桂花味的什锦元宵嘞!”声音悠扬清亮,老远就能听到,让你巴不得来碗尝尝。
三月初,春暖花开了,小胡同里一准响起卖小金鱼的吆喝声:“大小哎——,小金鱼来——哎。”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就一窝蜂地跑过去,围着那金鱼挑子看个没完。那挑子一头是木制大盆,直径近1米,平底,很浅,被隔板隔开的不同品种金鱼,在清澈的水里摇头摆尾,特别招人喜爱。挑子另一头是水草和各种形状的玻璃鱼缸。卖小金鱼的有时也搭着卖点“蛤蟆骨朵”(小蝌蚪)、大田螺蛳,大眼贼鱼。您花上几分钱买上十几尾小蝌蚪,放养在透明的玻璃容器里,一个个小黑东西游来游去的,十分有趣。奶奶告诉我,小蝌蚪能吃,喝下去能清肺明目,可我胆小一直不敢喝,怕它在我肚子里长大。
进入初夏,最诱人最好听的叫卖声要属卖果子干的。它是用柿饼、杏干、梨干、鲜藕熬制而成,然后冰镇,放点桂花,吃起来既酸甜可口,又凉爽润滑。小贩一边吆喝着“叫你喝来你就喝,冰糖桂花就往里头搁!”一边用手里的两个黄铜片当响器,叫做“冰盏儿”,上下敲击,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清脆悦耳。遗憾的是,这种美味的夏令饮食在京城里如今已极少见到了。
四月底五月初,是各种蔬菜水果上市的季节。西瓜,整个卖的多是瓜农,小贩则是摆摊儿切块,绝的是切出来的块儿大小都差不多,真有两下子。吆喝的声音是“吃来呗!闹块咧,沙着你的口儿甜咧,斗大的西瓜船大的块咧!”我记得上中学时,学校门口有个大瓜摊,每逢下学,同学们纷纷掏上几分钱来上一块,可谓好吃不贵。
卖菜的小贩们则又是另一种售货方式,他们挑着担子,一边吆喝着:“勾葱、芹菜、辣青椒哎——,黄瓜、扁豆、嫩蒜苗嘞!”一边不住地往青菜上潲清水。记得有段相声叫《改行》,侯宝林大师说起京剧演员被生活所迫改行卖菜,结果卖菜的吆喝声变成了京剧腔,各种菜名被“唱”的戏味儿十足,侯先生惟妙惟肖的模仿,谁听了都会拍手叫绝。
我住在南城菜市口,串胡同卖小吃的不少,吆喝的腔调也各具特色。有的简洁干脆,如“炸丸子炸豆腐,开锅!”,“臭豆腐来——酱豆腐!”;有的则拉起长声,如“驴肉——肥——!”,“酸甜嘞——豆汁儿——”,“半空儿——多给——!”,“哎嗨——小枣儿混糖的豌豆黄嘞!”,吆喝起来婉转悠长,余音缭绕,极为好听。
还有些小贩只打响器不吆喝。如剃头的手里拿着一把下宽上窄像一个大钢镊子的响器,名叫“唤头”,用铁棍在中间使劲一拨,发出“嗡嗡”的声音,余音能传出二里地远。卖布头的小贩是摇拨郎鼓,卖瓦盆的小贩用木锤敲盆边,卖油的小贩敲木帮子,磨刀的摇晃钢片子,焊洋铁壶的用木棍敲锅底,收旧衣物的敲打一个特小的小鼓。一些卖艺的如耍猴的打铜锣,耍耗子的吹唢呐,各种各样的声音交汇在一起,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集市庙会、胡同深处,演奏出一首京城特有的交响乐。
文人墨客的老北京情结
这种胡同的叫卖声和响器声,常常唤起作家的写作欲望,乃至勾起海外游子的情思。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里,程疯子就为小妞子买了几条小金鱼,并且疯疯癫癫地学起了卖小金鱼的吆喝声。曹禺先生在剧本《北京人》里,大量地运用胡同里的市井声来渲染环境,烘托剧情。作家林海音曾写道,自己梦回京城,特别怀念胡同里“换绿瓦盆儿”的吆喝声。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说道,“京城的每一种货声,都节奏美妙。”
让我最愉悦动情的是,上世纪1983年,人艺的英若诚、于是之、黄宗洛、林连昆、牛星丽、朱旭等老艺术家们曾演出过一场《老北京叫卖组曲》,由李德伦担任乐队指挥,一时间火爆了舞台和荧屏,引来无数喝彩。老北京卖报的、卖杜鹃花的、卖雪花酪的、卖甑儿糕的、卖菱角的、磨剪子磨刀的、锯锅锯碗的、收破烂的、修理皮鞋的吆喝声,京城上空的鸽哨声,胡同尽头的打更声,深夜里凄凉、沉重的“硬面——饽饽”叫卖声,但凡京城居民习以为常的市井货声,在老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中,汇聚成一首感人心肺的大合唱。人们在审美享受之中,看到了纷纭驳杂的老北京市井生活面貌,禁不住心生怀念感慨,震撼之情。可惜,有的老艺术家如今已经作古,这样精彩的表演已然成为钩沉往事。
小小的叫卖,也有大学问
·用词要讲究,形容词、动词、感叹词得用的精道,还必须合辙押韵,这样才能吸引人;语调强弱、语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该干脆的地方决不拖泥带水,转折拐弯的地方要圆滑;更重要的是,唱词的编写还要有想像力,这样才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活浓重的色彩。
·叫卖的特点是气得足,句与句之间断气时间不能长,否则就显得零散,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不能拽着舌头干使劲。唱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韵尾,很多时候最后一个词的音调转折最有韵味。
·虽然“卖什么吆喝什么”,但叫卖声中也透着细腻体贴。
北京人的骨子里总是透着那么一股自信,一股慢条斯理的从容。北京人的自信从容体现在叫卖中,表现为不但唱词优美抒情,而且还精致细腻。
·在语言学上,北京方言特点造就北京吆喝。
北京话的特点是语速比较快,连音卷舌音比较多,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在音色上可以归为“油润”一类:口儿甜,沙脆。
来源:新天地2018年05期 宝子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