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和《海国图志》

1841年8月末的一天,夕阳铺洒的浙江官道上,留下一个长长的身影。“梦里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迎着落日余晖,边走边吟唱着自己写的诗,诗里满是悲情,心中很不平静。他,就是魏源。此时的魏源尚未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刚刚在前方吃了败仗的他,心灰意冷,走在回家的路上。

沉沉万梦一人晓

1841年,鸦片战争进行到一半,中英交战正酣,受好友林则徐举荐,魏源入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幕下做幕僚。关于定海城的防守,清军将领们产生了严重分歧。魏源和总兵葛云飞等人到前线察看地形后,得出结论,定海孤悬海中,难以固守,不如把兵力集中到海岸上,加强镇海、宁波等地的防务,诱敌深入内河,加以围歼。虽然经过多次力争,魏源的建议仍未被采纳。定海很快沦于敌手,三总兵殉国。

经过这次抗英战争,魏源自知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用武之地。道光皇帝连英国在哪尚且不知,朝廷和战不定,左右摇摆,贻误战机,主政者昏庸误国;前线将领不谙敌情,或无远略,或怀二志,唯有清醒的林则徐却被发配新疆。魏源深感败局已定,仅凭一己之力,无可挽回。他心中苦恼,疑问接踵而至,个个堪称“世纪之问”:我堂堂“天朝上国”,为何对付不了“尚未开化”的夷人?英夷远涉重洋,我军以逸待劳,为何一败再败?签订“夷款”(条约)之后,又该怎样?

魏源心中的答案,是选择另一种方式继续战斗——用笔启蒙国人。

在他来定海之前的1841年6月,一直没搞清楚英国为何发动战争的道光帝,以为罢免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就可以“息事宁人”,将林则徐革职流放新疆。曾经极力支持林则徐禁烟的魏源,来到镇江,为林则徐送别。两个老友相见,面对山河破碎,国家民族遭受外侮,百感交集。两人彻夜长谈,互相勉励,共讨御侮强国方略。第二天临别时,林则徐将他在广东这些年,为了解外国情况而翻译编撰的《四洲志》草稿、《澳门日报》及一些船炮模型的图纸交给魏源,嘱咐他日后编写一部帮助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书,介绍海外各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及社会制度等。也正是这次见面,林则徐推荐他到抗英前线的裕谦幕府。

定海惨败后,魏源毅然决然地离开抗英前线,回到南京城“小卷阿”,闭门谢客,奋笔疾书,整理补充林则徐交给他的文稿,开始了《海国图志》的创作。在书的序言中,魏源开明宗义地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是在辽阔的精神荒原上吹起的号角,是在暗夜沉沉的神州大地上升起的启明星,具有“创棒辟莽,前驱先路”的地位和作用。

风雷一壮天地颜

生于1794年的魏源,注定要在时代风云中走完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他的父辈是湖南邵阳的没落封建地主,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教育是有保障的。魏源自小就跟从伯父学习经史,7岁入私塾,发奋读书,足不出户,连院子里的狗都不认识他了,见了他便狂吠不止。9岁应童子试,15岁中秀才,20岁考中拔贡。

1814年,20岁的魏源走出邵阳那一方天地,跟随父亲入京,人生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到京师后,他拜数名经学大家为师,但很快就意识到,正是这些故纸堆耗尽了学子的精力,摧残人才,于国于民毫无益处。魏源将目光转向治国安邦的经世致用之学,常和龚自珍等进步人士一起慷慨陈词。在京期间,他广泛涉猎天文、掌故、历算等各类学科。29岁那年,魏源中举。此后,科场不顺,一直未能再上一层。也正是因为科场失意,让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有了用武之地,从32岁开始,他先后被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两江总督陶澍聘为幕僚,编撰《皇朝经世文编》,并热心地方改革,在漕运、盐法、河工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这些为地方百姓办实事的经历,让魏源对官场腐败有了切肤之痛。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他就形成了革弊兴利的改革思想,并坚决主张禁止鸦片,与林则徐往来密切。鸦片战争爆发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魏源的人生之路迎来了重大转折。

墙内开花墙外香

鸦片战争的炮火,并没有警醒做着“天朝上国”迷梦的统治者和大多数沉沉酣睡的国人,是林则徐、魏源等最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苦苦思索如何应对西方挑战,扶大厦之倾颓。1842年,《南京条约》的墨迹未干,五十卷本《海国图志》便横空出世。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无论从政治影响还是学术成就看,都是一部划时代的皇皇巨著,为死水微澜的天朝,投入一块可以激浪扬波的巨石。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奇书,却在昏聩的清朝统治者那里,如同废纸一堆。一味苟且偷安、不图改变的清廷,上下文恬武嬉、得过且过,丝毫没有汲取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海国图志》勉强印了一千册,便被束之高阁,受尽冷遇。

令人意外的是,《海国图志》在近邻日本却迎来了截然相反的命运。1851年,日本长崎港,一次例行违禁品检查,日本海关官员从一艘中国商船上查获《海国图志》。仔细翻阅以后,他们如获至宝,这对同样“闭关锁国”的日本,简直就是一本开眼界的天赐宝书。日本知识界将其广为刊刻传播,出现了二十多种刻本。中英鸦片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压力,日本幕府感受到唇亡齿寒的冲击,美俄等西方列强的炮舰也开始对准日本大门。日本思想界迫切需要了解世界大势,《海国图志》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正好迎合了日本思想界的需要,各地学馆纷纷将其作为教材使用。《海国图志》不仅帮助处于封闭状态的日本得以迅速了解世界,而且当中关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教训总结,也给日本提供了宝贵借鉴。

1852年增补为百卷本的《海国图志》问世,日本很快引进。1854年,在遭受美国舰队的威胁后,日本被迫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残酷的现实把日本逼入历史的十字路口,《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论述,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了思想启蒙作用,推动日本走向开国自强之路。

晚景凄凉入空门

在编撰《海国图志》过程中,1844年,50岁的魏源在友人的劝说下重返科场,勉强中了进士,次年出任江苏东台知县。年过半百杀进官场,仕途并不顺利,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因魏源有同情太平天国的嫌疑,被咸丰皇帝以“屡将急递退回,以致南北信息不通,玩视军机”的理由革职。从此,魏源再也无意仕途,专心著书立说,将《海国图志》扩编到100卷,又写了《元代征西域考》《元代西北疆域考》《元史新编》《古书微》几种著作。

命运蹉跎,加之自己的学说得不到朝廷的回应,心灰意冷的魏源举家迁往兴化。他遁入空门,潜心学佛,以求寄托,撰写了几部佛经义理之书。1856年深秋,草木凋零,白露为霜,步履蹒跚的魏源开始了此生最后一次游历,寄居在杭州南屏山下的东园僧舍。第二年春3月26日,病逝于此。

来源:《学习时报》2019-06-21     赵威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