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写给文徵明的三封信

同生庚寅

成化六年(1470)是庚寅虎年,二月初四的春天时节,一个男孩出生在商户人家,因为是庚寅年,取名唐寅。近十个月后,万木萧瑟的季节,在苏州一户官宦人家,文徵明诞生。文徵明和唐寅,在16岁时便结为好友。

文徵明天然就有一副与这个季节相称的表情,木讷、老实、内敛。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环境很不错,八九岁还是话都有点说不清,以致除了他父亲对儿子很有信心外,周围的亲友都不看好他的未来。唐寅则是生在商人家庭,祖上原是武将,所以从小他便有些豪侠的性情,祝枝山说他“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不是一般的聪明,有凌驾于千人之上的才华。他有古豪侠之心,却无心于考功名。唐寅的父亲经常跟别人说:我这个儿子必定通过科举成名。可惜唐父没见到,就去世了。那年前后,唐寅的母亲、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唐寅在悲痛之余,更加跌宕无羁,不问家业。

文徵明作诗劝谏,希望好友能够振作。其中“落魄迂疏不事家,郎君性气属豪华”直接点明了唐寅的境况,最后两句“只应郡郭声名在,门外时停长者车”,可视为对唐寅的鼓励,“你已经声名在外了,长辈都愿意折辈与你交往”,言下之意,唐寅要珍惜自己的名声。祝枝山激励意志消沉的唐寅:你如果想遂了父亲的心愿,就应该走科举仕途这条路。如果你想成就自己的豪侠性情,那就干脆放弃仕途。唐寅跟他说:好的,明年应天府的乡试,我要用一年时间闭门读书来准备,如考不上,就从此放弃了!

第二年(1498),文徵明和唐寅一起到应天(南京)参加乡试。唐寅首次参加,便高中解元。而文徵明两年前已落榜过一次了,这次再次失利,难免失落和挫败。

此时,只有远在温州当差的父亲一如既往地看好文徵明。文林写信给儿子说:

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不过,文徵明从26岁开始就参加乡试,一直考到53岁,整整27年,交了10次答卷,都没中,一直都是个秀才身。然而正如他的父亲所说的那样,“儿幸晚成,无害也”。几十年后,证明父亲的预言是对的。

父爱如山

文徵明7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由外祖母照顾了三年。可父亲文林还是放心不下文徵明,把他接到身边。文徵明还未成年时,大部分时间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文林希望扩大文徵明的眼界,增长见识,文徵明很早就受到苏州精英圈影响,甚至拜他们为师。除了家教,文徵明最得益于父亲同僚和朋友。他曾学文于吴宽、史鉴、赵宽、庄昶。学诗于吕秉之,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又往来于王鳌、林俊、乔宇等人之间,还受陆容、谢铎、王徽等人影响。同时,为人正直,做官清廉的父亲,一生都以积极的行为影响着他。

1499年,父亲文林因病死在温州知府任上,享年55岁。按照官场惯例,死在任上的官员,地方会负责丧葬费,当地官绅也会送来赙仪,加起来达数千两银子。这笔合理又可缓解家境窘迫的收入,却被文徵明断然谢绝了。他专门写了一封答谢书:我父亲为官清廉,用死去父亲之名,为自己谋利,我不忍为。就算自己再没出息,我也不会让父亲在名声上蒙受污点。温州人见文徵明如此坚持,觉得他很愚笨,但又很佩服。最终大家用这笔钱在当地修了一座亭子,叫“却金亭”,以表彰这对方正朴直的父子。

据说他19岁为诸生时应岁试,宗师批其字不佳,置三等。从此文徵明天天临写《千字文》,每天十大本,直到80岁高龄,他仍能挥毫作小楷《后赤壁赋》,与二十多年前写的《前赤壁赋》毫无差别,令人叹绝。

平时他写书信简札,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结体工稳停匀。如果写错一点,就立刻换纸重写。旁人看了都觉得麻烦,劝他说:“看得懂就行了,何必这么费事?”但他们并不晓得,文徵明写的,不是信,是作业,是对自己严苛的要求。严格自律虽然有时略显拘谨,但你能从中感到父爱如山的家教,让文徵明树立其世家风范,不给自己放任的理由,那时苏州一带的精英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明 文徵明 老子像

放浪形骸

文徵明的家教,大概是唐寅所缺失的,他16岁和文徵明结交,文林如同其父其师。但文林却已经看出唐寅的放任,难成气候。他16岁之前的教育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从祝枝山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可以看到他早年并无心科举,一意豪侠,似乎更像放任调皮的野孩子,没有文徵明那样如山的父爱,与精英名师围绕,但聪颖异常。

明 唐寅 王蜀 宫妓图

实际上,唐寅在中解元的前一年,就差点丧失科考的机会。他在参加录科考试期间与好友张灵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提学御史方志十分厌恶这种行径,唐寅在录科考试中名落孙山。后来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苏州的名士文林、沈周、吴宽等为唐寅求情,方志才同意“补遗”让其参加乡试。

但唐寅中举后并没有收敛,变本加厉地流连欢场。他的朋友纷纷规劝,祝允明对唐寅说:

夫谓千里马,必朝秦暮楚,果见其迹耳。非谓表露骨相,令识者苟以千里目,而终未尝一长驱,骇观于千里之人,令慕服赞誉,不容为异词也。

千里马不是看表面,还要看它的品质,一时的得意千万别太张狂。

文徵明写信给唐寅,说到其父在信中提到唐寅:

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意思就是:唐寅呀,我父亲说你有才情,但为人轻浮,恐怕一事无成。但唐寅并没有把朋友的规劝放在心上,他回信正是那篇《与文徵明书》,信中的意思是:我生来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顺眼,那就别和我交朋友。态度十分嚣张,言辞尖刻,对文徵明的劝告难以接受。两人性情的差异已显露无遗。文徵明为人严谨,不近女色,唐寅则放诞不羁,甚至屡屡狎妓。但这没有影响两人的密切交往。

科场折翅

25岁前后,父亲、姊妹、妻子的相继离世带给唐寅第一次痛彻心扉的打击,让他一度消沉;又因高中解元而志得意满,不听众人规劝继续他放浪的生活,不知收敛;但两年以后的这场考试却从此折了他在仕途上展翅高飞的翅膀,从人生巅峰一下跌入谷底。

吴宽向唐寅即将充吏的地方长官乞情,请他与同僚善待唐寅。唐寅被判充吏役,至于到何处为吏,正史中并无记载,祝允明为唐寅所撰墓志铭中说被“黜掾于浙藩”,吴宽此札可以证明这一点。吴宽爱重唐寅的人才,乞情的信中遍托其长官同僚,唯恐他到了地方上境遇难堪。最终,心高气傲的唐寅意料之中地拒绝充当吏役,吴宽的一番好意也并没有派上用场。

明 吴宽 乞情帖

这场当年传得沸沸扬扬的科场案,唐寅结交富家子为他做了泄密考题,又有向主考官程敏正行贿的嫌疑。为人轻浮,缺乏这方面的头脑,现实给了唐寅一个不可挽回的打击,从此断送了他的仕途,而且引来了洗不清的恶名。他的第二任妻子本是看中他的才华功名,这时也与他反目。这位“南京解元”只风光了两年,简单的头脑和轻浮的作风,在这事事需要如履薄冰的官场上,纵有惊天动地的文采和豪情,但现实只会给他极端自负的心灵造成剧烈的创痛。

他写下了一生致文徵明最重要的三封信中的第一封,即《与文徵明书》,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哀楚的文字,只向文徵明这位发小尽数吐出。受尽了世间冷眼、唾弃,文人的天真让唐寅壮志未酬,他以司马迁等历史人物壮志未酬自比。他想到毕生不能实现其父期望的仕途,但还想以著述成名。他检讨自己不能完善自己的品德,如此重创之下,先前的各种变故都在眼前。他向文徵明倾诉衷肠,还拜托他在自己远游期间照顾胞弟。虽然懊悔、哀伤,自我检讨是否彻底,还有待时间再来检验。

文唐渐远

皋桥南畔唐居士,一榻秋风拥病眠。

用世已销横槊气,谋身未办买山钱。

镜中顾影鸾空舞,枥下长鸣骥自怜。

正是忆君无奈冷,萧然寒雨落窗前。

文徵明的《夜坐闻雨有怀子畏次韵奉简》,写出了唐寅科举案后落寞凄凉的境况。对这位发小,文徵明字字句句写出了痛心与无奈。科举案之后的唐寅,经过了三年时间,显然没能改变收敛,由于郁郁不得志,反而更为任达自放,常寄情于风月。弘治十六年(1503)文徵明写信规劝他,唐寅不改其任性,写下《答文徵明书》,这是唐寅写给文徵明信中第二封信,言辞激烈,强调自己与文徵明品性的不同,似乎并不能接受规劝:

寅束发从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饰,用触尊怒。然牛顺羊逆,愿勿相异也。

文徵明的信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唐寅这封信中最后一句,可知道文徵明对他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唐寅的回复非常决绝:说自己二十年来一直是这样,没有丝毫的掩饰,让你文徵明动怒。但如牛羊各有习性,请你接受。也就是说我唐寅就要做我自己,不想改变。

两人是不是绝交无从考证,但两人的分歧却越来越明显。他们还会为友人的画同时题跋,不至于绝交。

文徵明 《云山图》题跋,此时尚名“文壁”。左边是唐寅题跋,中间是沈周题跋

六如居士

唐寅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天长日久,两人结为夫妇。九娘为唐寅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1512年,年仅37岁的沈九娘因操劳过度,过早离世。此后,唐寅再也没有继娶妻室,而是皈依佛教,自称“六如居士”。

那么年过四十的唐寅,是不是以青灯古佛为伴,从此不再动仕宦的念头呢?实际上,唐寅那求取功名的心依然并不安分,他显然不是那种八风吹不动的人,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是他终生的缺憾。如同轮回,同一问题又要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形式发生,如同十多年前的科场案。

时间又过了两年,正德九年(1514),宁王朱宸濠遣使至苏州,以期延揽人才。唐寅与谢时臣等人应聘前往南昌,文徵明辞病不往。唐寅见宁王有反状,佯狂求归,第二年三月回到苏州。文徵明拒绝前往,其次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说:

宁藩遣人以厚礼来聘,公峻却其使。同时吴人颇有往者,公曰:“岂有所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人殊不以为然。及宁藩叛逆,人始眼公远识。

文徵明在拒绝邀请后就说:宁王的所做所为,哪里像能够长期安于一个藩王位子的人?当时的人并不相信,直到宁王叛逆,才佩服文徵明的远见。文徵明洁身自好的性情,不愿攀附权贵,让他的清名、远见为人所赞叹,人品得到认可。

正德十年(1515),唐寅与文徵明已经交往三十年,唐寅写下了给文徵明最重要的第三封信,即《又与文徵仲书》,最后是这么说的:

诗与画,寅得与徵仲争衡;至其学行,寅将捧面而走矣。寅师徵仲,惟求一隅共坐,以消熔其渣滓之心耳,非矫矫以为异也。虽然,亦使后生小子钦仰前辈之规矩丰度。徵仲不可辞也。

虽然诗画方面唐寅与文徵明不相上下,但德行方面唐寅无地自容,他愿意拜文徵明为师。这封信没有提宁王之事,可能关于这个话题有另一封信的缘故。唐寅在投奔宁王之前和文徵明商量过这个事,文徵明可能曾阻止好友。这次唐寅有很大的触动,也有悔悟,经过了那么多年之后,才知道世事的险恶。两人经过多年,彼此的心才能走得这么近。

他在信中赞美文徵明的人品,在面对权贵和声色,看似淡泊无心,其实有自己的立场,而且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史书上记载文徵明平生作书画有三戒:—不为阉官作,二不为诸侯王作,三不为外夷作。这也正是唐寅在信中指出的文徵明在对待权贵人物上的立场。

玉磬山房

嘉靖二年(1523)春天,文徵明赴京任职。十二月二日,唐寅卒于家,享年54岁。唐寅去世时,文徵明已去京城。文徵明其后的人生中,不止一次怀念老友唐寅。十三年后,67岁的文徵明见到唐寅用的砚,在上面做了题刻:

砚为子畏遗物,衡山于丙申年得之。书此,如见其人也。直到文徵明八十多岁,王穀祥携唐寅《溪亭山色画册》过停云馆,相与鉴赏,文徵明和文嘉均有跋。

文徵明在唐寅去世十余年以后的1533年、1535年的两次题跋追忆二人年轻时的学画经历。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二十日,是刚过了雨水的那一天,已九十高龄的文徵明正为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墓志。写到一半的时候,搁下了笔,端然坐正,走完了他的生命。父亲文林当年预见儿子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文徵明晚年名满天下,声望极高。苏州文氏家族,也因为文徵明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出现,而成功跻身世家大族。

来源:《书与画》2020年第06期     怡心斋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