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丝绸针对西方市场的直接贸易始于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首先来到中国并在澳门建立贸易据点,其后西班牙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据点,荷兰以印尼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为据点,争先恐后地与中国展开贸易并获得丰厚利润。
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介入中国贸易,法国、瑞典、丹麦、普鲁士德国等也先后跟上,但海上霸主的地位属于英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也派出了驶往广州的第一条贸易船——“中国皇后号”,从此开始了中美之间的直航贸易。
从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国以广州为主要通商口岸,与欧美各国开展直接与间接贸易。这一期间,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家具以及各种原料和杂物,大规模运往西方各国,其中丝绸又是最为重要的大宗产品之一。
种类繁多的产品类型
外销丝绸的种类,从装饰工艺上说,主要有手绘、刺绣和提花三种。从用途上说,主要有服饰面料和室内装饰用品(如床饰织物,包括床罩和床帘,以及窗帘、墙饰、家具织物等),还有一部分是服饰品,如披肩、手帕、鞋子、手套、阳伞等。在那个以东方物品为时尚的年代,它们是西方女性展现自身品味和魅力的重要道具。
从各机构收藏的外销丝绸看,16世纪晚期及17世纪初输出的主要是宗教服饰,如天主教神父的法服等,工艺以提花锦缎为主(图1)。
图1:16世纪双头鸟纹样的提花绸,英国Kelekian基金会收藏
从17世纪起,刺绣工艺在外销丝绸中得以广泛应用,除用于宗教法服外,还大量用于室内装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了17世纪早期的床品,一件红色刺绣床罩,中央是双龙戏珠的团窠纹样,两龙旋转对称,外饰方形边框,在边框的四个角上各绣一位站在花树下的绅士,着装打扮是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葡萄牙与西班牙男装风格,边框外至床罩边缘则绣满了莲塘、瓶花、花树与狮子、凤鸟等,是典型的中国纹样。这件床罩应该是中国绣工为葡萄牙或西班牙市场制作的,纹样体现出不同文化交错杂糅的风格(图2)。
图2:17世纪丝绸刺绣床罩,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18世纪还见证了中国外销手绘丝绸的繁荣。广州的作坊为西方市场制作了大量手绘丝绸面料,其用途如下:
一是服装,18世纪流行异国情调,来自中国的手绘丝绸与来自印度的印花棉布,都是女性裙装的最佳选择。与棉布不同的是,手绘丝绸多以绢、纺等面料制作,不但赏心悦目,而且穿着行走时面料摩擦产生沙沙的丝鸣声,这是印花棉布所不具备的魅力!
V&A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均有此类18世纪的裙装保存下来,可谓美轮美奂(图3)。
图3:18世纪手绘丝绸女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二是室内装饰,用作床罩、床帘、窗帘以及墙布,特别是花鸟纹手绘丝绸,与同时期的花树与鸟壁纸在题材与风格上相当重合,甚至可能是在同一个作坊里设计制作的(图4)。
图4:18世纪花鸟纹手绘丝绸,俄罗斯艾米塔什国立博物馆收藏
19世纪起,另一类外销织绣品如异军突起、大放异彩,那就是刺绣大披肩。此类外销披肩以丝绸为材料,用刺绣进行装饰,并加上流苏边饰。它不属于中国传统服装,完全是根据欧洲时尚的需要而设计的,有时候也作为装饰织物覆盖在家具和钢琴上,甚至装饰在墙上。今天在西方各国博物馆保存的,大部分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制作的刺绣披肩(图5)。
图5:19世纪丝绸刺绣披肩,V&A博物馆收藏
19世纪后期起,中式服装作为一种新的外销艺术品流行起来。中式服装自然是异国情调的最佳载体,那宽松自在的廓形、异域特色的纹样,被认为是茶服、家居服和睡袍的很好选择,甚至作为晚礼服参加舞会也是可行的(图6)。
图6:外销中式丝绸服装,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18世纪大放异彩的手绘丝绸,到19世纪逐渐减少。刺绣床品发展出更多式样,而提花锦缎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类产品,其纹样既有西方风格的,也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甚至有颇具现代风格的条格纹样,根据订制者的具体用途而异。与服装配套的饰品还有阳伞、绢扇(包括扇套)、手套、手帕、鞋履等等,只要有需要都可以订制。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把白缎地彩绣阳伞,就是这样一个精美的实例(图7)。
图7:白缎地彩绣阳伞,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
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外销丝绸是针对西方市场设计的,同时中国工匠的制作,又使得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色彩。以天主教教会用的宗教法服为例,V&A博物馆收藏的一组宗教法服,包括十字褡及配套饰物,这类本应严肃庄重的服装居然也采用了艳丽的手绘,与同时期外销彩色壁纸和外销粉彩瓷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图8)。
图8:18世纪丝绸手绘法服,V&A博物馆收藏
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流行的刺绣床品,纹样布局与风格比较一贯。若以中央团窠的主题来划分,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团窠内为纹章图案,一般是私人订制的,用于特别的用途。如伦敦V&A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修饰后的床罩团窠图案,外围用深蓝色天鹅绒作了强调,其纹章可以追溯到某个家族(图9);
图9:纹章式刺绣床罩(纹章部位),V&A博物馆收藏
第二类团窠内为中国式吉祥动物,有双龙、双凤、双狮等(图10),此二类团窠外都满布缠枝花卉与动物纹样;
图10:双凤团窠式花卉纹刺绣床罩(局部),V&A博物馆收藏
第三类团窠内为一朵大团花,呈中心放射性排列,此类刺绣床品数量最多。中国丝绸博物馆也收藏了四件,分别为蓝缎地、红缎地、黄缎地和奶白色缎地,给人以花团锦簇的华美之感(图11)。
图11:团花式花卉纹刺绣床罩(局部),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19世纪初,披肩逐渐流行起来,成为新古典主义时期女性时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19世纪20年代,西方客商开始在中国订制丝绸面料的披肩,用重磅的绉绸作面料,用五彩丝线刺绣,称为“中国披肩”,逐渐形成时尚,并演绎出多种花型与风格。
彩绣披肩的纹样以花卉为主,有的是规则排列的缠枝花,有的是根据披肩特点设计的主次分明的花卉,有的则加入了建筑、人物等中国元素,以强调披肩产地的东方情调。
如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白缎地双面绣亭台楼阁外销披肩,将广东建筑、小桥流水、戏曲人物与繁盛的花枝结合起来,对西方市场来说,这种明显的异国情调可能就是卖点(图12)。
图12:白缎地双面绣人物建筑纹刺绣披肩,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19世纪60~70年代是西方艺术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东方是浪漫的所在,中国的、日本的、印度的东方元素被广泛应用,外销丝绸进一步强调异域风情,于是在花卉与动物之外更加上了东方建筑、仕女、满大人、戏曲人物等,总之营造出一个浪漫奇异的东方世界。
从16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我国外销艺术品,在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发展到鼎盛,到19世纪中期逐渐衰落,但余韵持续到20世纪初。三百多年来,艺术史经历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流转,时代面貌也体现在外销艺术品上,而中国元素作为东方风情的表征,也奇妙地融入到为西方市场需求而设计的外销丝绸中。对今天的中国和西方观众来说,这些外销丝绸都是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品”,是那个开启全球化大幕的大航海时代的见证。
(原标题:16~19世纪中国外销丝绸及其装饰艺术)
(原文有删减)
来源:《艺术设计研究》2021年第01期 袁宣萍;张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