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礼』的具体表现。从上古时期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饰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形象化体现。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科技和文化都取得很大的成就,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被后世称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习俗,上承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做了重新规定,但是由于服饰的实用性特质,在实际的生活中,明代服饰仍然保留了前代的一些样式,使其呈现出多元性与融合性的特征,可以说,明代服饰是集历代服饰之大成,又在继承中有创新,是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典范,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现存的明代服饰主要分墓葬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两类,山东博物馆收藏有这两大类文物精品。
明 素纱中单
墓葬文物:
明代鲁王墓出土服饰文物
1971年,在山东邹县(今邹城市)明鲁王朱檀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多件保存完好的鲁王服饰,这批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特别是为研究明代早期亲王的服饰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出土的鲁王九旒[liú]冕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初冠冕实物。冠冕相传起源于黄帝时期,黄帝的大臣胡曹“作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冠饰,是历代帝王、公、卿参加祭祀大典时所戴的最高级别的礼冠,主要由綖板、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周礼规定,戴冕冠必须穿冕服,并规定皇帝为十二旒,亲王为九旒。“旒”,寓意帝王不视非不视斜,非礼勿视;冕板两侧垂挂的玉珠称“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非礼勿听,“充耳不闻”一词即来源于此。
皮弁[biàn]在中国古代冠服制中是等级仅次于冕的首服。由藤篾编制,冠表覆有黑纱织物;冠身有九条凹缝,缝压金线,缀五彩玉珠九枚;冠前后各镶一长方形金框饰,两侧镶梅花形金穿孔,内贯锥子形金簪。本件皮弁形制与文献记载相吻合,是明代亲王所戴之礼冠。
乌纱折上巾,又称“翼善冠”,是明代亲王常服冠。冠以乌纱制成,髹黑漆,由前屋、后山组成,前低后高,后山前倾。冠后有一翅管,所插左右二翅折角向上。此外,明代鲁王朱檀墓作为明代第一座亲王墓,出土文物种类众多,为我们对明代早期社会生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传世文物: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原为衍圣公府的传世文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中一部分精美的服饰文物调拨到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极具特色的收藏。
因为清代实行的“剃发易服”等政治原因,现在留存下来的明代服饰数量非常有限,但是孔府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保留了一批传世的明代服饰。这些服饰种类多样、做工精美、颜色鲜艳、保存完好,体现了当时的舆服制度和服饰制作高超的工艺,是研究清代以前中国传统服饰的珍贵实物资料,对于古代东亚服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直受到国内外服饰专家学者、中国古代服饰爱好者的关注。
朝服,是历史上文武百官在大朝会等隆重场合穿用的高级别的官服。现在保存在山东博物馆的一套五梁进贤冠、赤罗衣、赤罗裳、素纱中单、大红云头履,是目前存世唯一一套比较完整的朝服,其中五梁冠更是极为难得的进贤冠实物。2018年,央视大型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山东博物馆专场中,山东博物馆有三件国宝入选,其中一件是孔府旧藏明衍圣公朝服赤罗衣。节目中,有关这件文物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一件朝服牵引出的是一个家族几百年来崇尚礼规的秩序观念,更是中华民族仁、礼文化千年延续的见证。
来源:《旅游世界》2020年第09期 庄英博;滕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