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所示是后人根据《唐六典》记载绘制的唐代“太医署”,不考究具体的实物形态,唐代太医署在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的传统方式是师徒制或家传制。晋代有医官教习,但所教对象仅限于“上手医子弟”。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开启官办医学教育先河。隋朝太常寺下设太医署兼有医学教育职能,设医学教育和药学教育,分为医师、按摩、咒禁、药学四科,实现了最早的医学分科,有医学生、按摩生编制。唐朝因袭隋制,在教育行政管理、分科、学制、课程设置、考核等各方面更为完备。太医署是最高医学教育机构,设令、丞、医监、医正、府、史、掌固等行政职务。医学教育新增针科,分医、针、按摩、禁咒四科。各科分别设博士一人主之,助教辅之,诸师、诸工佐之,掌教诸生。各科均有详细、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以医学生为例,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专业学习。学生学习年限3-7年不等。月、季、年设有考试,学习9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学。药学教育置药园一所,药园师除了掌管药物,还负责药园生教育,教授药物栽培、采集、炮制、制剂、使用等知识。
唐朝太医署可谓世界上最早的医科学校,比欧洲最早的医校——意大利萨勒诺医学院(846年)还早两百多年。这是我国古代医学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对后世医学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10期 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