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贝拉一世:西班牙之母和美洲之母

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欧洲大陆的这三大半岛由东向西依次排列。巴尔干半岛上的古希腊人和亚平宁半岛上的古罗马人,在古典时代曾经创造出艳丽无比的文明之花。而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近代开辟大航海时代,引起一系列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

提及新航路的开辟,有一位无法绕开的伟大女性,一位“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成功女王,一位享誉世界的女性统治者。她便是西班牙王国的开国之君伊萨贝拉一世(1451年4月22日—1504年11月26日)。

这位女王基本完成了西班牙的统一事业,决定了近代西班牙的发展方向,也揭开了西班牙崛起为近代世界第一个“日不落”大帝国的序幕。时至今日,她给西班牙、给整个欧洲、给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留下的深刻印记,仍旧可以清晰感受到。

伊萨贝拉是卡斯提尔和莱昂国王胡安二世的长女。在她出生之时,半岛国家在欧洲世界中处于边缘地位。除了强大的葡萄牙王国外,较为主要的便是卡斯提尔和阿拉贡两个天主教王国,日暮西山的摩尔人穆斯林国家格拉纳达王国苟安于半岛最南端。在这个需要巨人的混乱时代里,伊萨贝拉应运而生,并成为改变时代的巨人。

她的父亲和同父异母兄长恩里克四世都是无所作为的国君,为国人所蔑视。而她本人则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在博学之士的精心教导和宫廷斗争的钩心斗角中成长起来。这位公主尚未成年时就卷入王权之争,恩里克四世被迫同意让她成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她能获得这个资格,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半岛国家中长期存在女性涉足政坛的传统。如葡萄牙有女王贝娅特丽斯,卡斯提尔王国的历代王后也多有积极参政者。但是到1469年的时候,年满18岁的伊萨贝拉公主自作主张,与阿拉贡王子斐迪南订立婚约。这桩联姻不是当时十分盛行的单纯的王室联盟,而是她精心选择的结果。后来的事态也证明,这位公主堪称慧眼识英雄,斐迪南给她的政治生涯带来了切实有利的帮助。她的哥哥因为这件事情而撕毁协定,取消了她的继位权。

但是1474年恩里克四世去世后,伊萨贝拉在一部分贵族的支持下宣布登基,是为伊萨贝拉一世。她组建了一支四万人的军队,并在斐迪南的帮助下打退了葡萄牙派来争夺王位的干涉军队。没几年她就把卡斯提尔牢牢控制在手中,成为拓展自身权力和势力的基地。不久斐迪南也成为阿拉贡国王,史称斐迪南二世。两国由此基本实现了联合,造就了西班牙王国的主体。但是这对夫妻不是国王与王后的关系,而是国王与女王的共治。伊萨贝拉成功地迈出了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步。

女王继位之后大刀阔斧地推进政治和经济改革,破解了王权、骑士、自治城市和教会之间合作和冲突并存的困局。她依靠城市和中小贵族制服了抗拒王权的大贵族们,控制了境内的三个强大骑士团。她打破旧的封建体系,把新建的警察力量和司法官员置于王权直管之下。至于最重要的手段,当推1478年建立的后来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

西班牙历史上就是基督教内部不同派别斗争的重要舞台,后来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斗争更是强化了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结。早在13世纪,卡斯提尔就不断有过设立宗教裁判所的尝试。斐迪南的阿拉贡王国也早就建有宗教裁判所,他本人甚至也差点因为宗教裁判所的干预而失去继承权。

1480年9月,卡斯提尔宗教裁判所正式成立,最初的职责是调查那些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的宗教忠诚。当然,国王们主动要求教皇设立这个机构,可不是为了教皇的利益,而是出于自身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所有的裁判员都由国王们挑选,他们的职务也都由国王们决定,裁判所收缴的财物都要收归国库。从此,丧命于宗教裁判所火刑柱上的无辜者数以万计,王权也借机彻底战胜了不服从的势力。在她的统治下,真正做到了“国王们的手无处不伸,眼睛无处不到”。伊萨贝拉和斐迪南利用宗教裁判所加强了王权,力量日渐衰弱的教皇不得不仰这两位强权国王的鼻息。因此,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欧洲其它地方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西班牙却是一片万马齐喑的可叹局面。在人人自危的恐怖中,每说一个字都要小心无比,但是不说话有时候又比说话还危险。各阶层的聪明才智被扼杀了,愚昧黑暗笼罩了各个角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西班牙在思想艺术方面乏善可陈。

今天西班牙各地存留的大量宗教裁判所遗迹,依然会让游客们在观看时不寒而栗。从长远角度看,伊萨贝拉智算之深远,手段之残忍,远远胜过英格兰的“血腥玛丽”。不过就当时的情形而言,伊萨贝拉的做法无可厚非。她巾帼不让须眉,把卡斯提尔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快就实现了国富兵强的愿望。

伊萨贝拉政治头脑清醒无比,政治手腕高人一筹。她很清楚,恩里克四世不得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对攻打格拉纳达的战争毫无热情。于是1482年,伊萨贝拉和斐迪南二世正式出兵攻打半岛南部残余的穆斯林。两位国王冷静耐心地稳步推进,一步步逼近对手的心脏。女王在战争期间虽然没有亲自冲锋陷阵,但是常常住在军中的帐篷里,有时候还在开战前骑马巡视军队,以鼓舞将士奋勇作战。在决战时刻来临之际,素喜洁净的女王更是特意宣布,不克敌制胜就不换下身上的衣服。公元1492年1月初,十年血流成河的征战杀伐终于尘埃落定,半岛上最后一个穆斯林据点格拉纳达陷落。历时七个多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在女王手上画上了一个句号。伊萨贝拉完成了她的先辈梦寐以求的功业,教皇授予她和斐迪南“天主教的国王们”的荣衔。“浩浩荡荡的阿拉伯洪流中的一个遥远的浪头”终结了,格拉纳达成为西班牙王徽上的石榴。世界的天平开始向欧洲倾斜——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更是一部新篇章的开始。

战争结束之后,伊萨贝拉面临战后重建、论功行赏和士兵退役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她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拿境内的犹太人开刀。当时半岛上的犹太人多属于异教徒,而且通过各种经营积累了令人垂涎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曾经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友好相处,这就使伊萨贝拉有了自由行动的借口。攻陷格拉纳达之后不久,伊萨贝拉和斐迪南命令境内所有犹太人在四个月内卖掉家产离开。犹太人的代表曾经满怀希望地以为,只要付出可观的经济代价就能挽回局面。在规定期限来临后,国王们毫不留情地执行这道命令。于是大批犹太人流离失所,或被贩卖为奴,或被抛入大海,倒毙于饥渴病疫,葬身在狮腹熊口。十年之后,同样的厄运降临在改宗天主教后留在西班牙的摩尔人身上。驱逐行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西班牙民族国家的同一性,但是给西班牙带来了难以估计的长期损失。这些犹太人和摩尔人中多有商业精英、手工艺人和专业技工,他们的被逐使西班牙丧失了经济活力,颇为吊诡地开始了国家在鼎盛时期就发出的衰败先声。这可能是伊萨贝拉始料未及的。不过,她的另一项赞助哥伦布海外探险的尝试性决策,却带来了始料未及的成就。

西班牙人紧随同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竞争对手葡萄牙人之后,推动了征服遥远的未知世界的浪头。而这个浪头的回响可谓至今依然震耳欲聋。女王支持哥伦布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战略家的深谋远虑和生意人的精明打算。伊萨贝拉根据现实情况预言,与穆斯林的战争结束后,西班牙这张饭桌就有人满为患的危险。所以她的目光投向了神秘莫测的海洋,希望能够获得无数黄金和大片土地。眼看着葡萄牙人不断在海外探索并屡有斩获,她自然也不愿坐失良机。早在1478年,在教皇的调解下,卡斯提尔王国便与葡萄牙王国签订了一个划分势力范围的协定。这个条约主要规定,卡斯提尔和葡萄牙以穿过加那利群岛的纬线为分界,分别去发现北方和南方的领土。完成收复失地运动之后,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海外竞争呈现白热化的状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天主教女王一心要彻底消灭异教徒,而传说中的海外基督徒让她心动不已,试图与之联合作战。所以女王在1486年5月和1491年12月两次召见哥伦布,并多次命令手下大臣讨论他的计划。

1492年4月17日,伊萨贝拉和斐迪南与哥伦布终于签署协定,支持这位落魄航海家的宏伟探险计划。这份名为圣达菲协定的文件授予哥伦布空前的权力和优待。当时女王态度坚决地高调宣布,她愿意为这次远航而出卖自己佩戴的首饰。当然她没有变卖自己的财产,而是以政府的权力为哥伦布征用了两条船,提供了一大笔资金和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当哥伦布第一次航海凯旋归来之后,整个西班牙为之沸腾狂欢,给欧洲人带来不亚于又一次创世纪的震撼。女王的声望在基督教世界中一时无人可及,王室也自然更加决然地支持哥伦布的后续航行。按照发现的命名惯例,哥伦布自然是“美洲之父”,而伊萨贝拉被誉为“美洲之母”。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进行人类历史的首次瓜分地球。而当1504年女王一病不起并最终离世后,哥伦布也因失去了最坚定的支持者而再未能出海。但是她和哥伦布开创的事业没有就此停顿。西班牙人蜂拥前往美洲实现财富梦,天主教和宗教裁判所也如影随形扎根于西属美洲,西班牙语也因而成为今日世界第三大语言。

在一个男性为尊的时代,伊萨贝拉女王毕生都是国王和西班牙的精神象征。她的成就在一般人心目中远远超过了她的丈夫斐迪南。纵使后者在独自统治时期也曾经打败法国和夺取意大利的大片土地,成为名震欧洲的一代豪杰英雄。而为了成功做到这一点,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色彩始终居于从属地位。不过,女王虽然笃信天主教,但是完全不同于英国终身未婚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一生育有四女一男,并且热衷于与英国、葡萄牙和德意志等强国联姻,让西班牙成为近代初期最强大的君主专制民族国家。只不过她的儿女们远远没有她那样幸运,未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伊萨贝拉一世生在一个崇拜强者的铁血时代。她集贵族的高傲气质和骑士的铁血情怀于一身,更有狮子般的勇猛和狐狸般的狡猾。她的自主婚姻和登上王位既有浪漫传奇,也有阴谋暗算,过程跌宕起伏。而她在位期间的开拓举措和对外征讨宗教色彩浓厚至极,因此甚至被称作“最后一个十字军”。她作为近代欧洲第一个著名的女性君主,不愧“女王中的女王”之称号。

来源:《世界文化》2011年03期     张献军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