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礼记》礼运第九篇之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奠定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遐想。然而纵观古今,这样的世界似乎只存在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纵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最好的时代,饥饿、战乱、贫穷、苦难也无处不在。
按照王阳明的理解,这一切都是因为良知的学说不再昌明,天下的人各用自己的私心才智互相倾轧。所以人人各有自己的私心,那些偏激浅陋的见解,狡诈阴险的手段,数不胜数。他们都打着仁义的旗号,干着自私自利的勾当;用诡辩来迎合世俗,用虚伪来博得名誉;把掩盖别人的善良作为自己的长处;攻击别人的隐私来显示自己的正直;为私怨而相互争斗却认为是为正义献身;阴险的互相倾轧还认为是嫉恶如仇;嫉贤妒能却认为自己能坚持公义;放纵情欲却认为爱憎分明。互相欺凌互相侵害,即使是自家的亲骨肉,彼此间也有很深的隔阂,也要分出胜负,更何况天下广大,百姓事物众多,又怎么能把他们看成与自己是一体呢?这就难怪天下动荡,祸乱不止了。
环顾一下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就觉得这段话剖析得太透彻了。不少西方世界的国家喊着民主、人权的口号却通过战争掠夺他国资源、置黎民百姓于水火;一些企业知法犯法,忽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逃避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等行为频频曝光;不少“键盘侠”一边在网络上大放厥词、攻击他人来显示自己的正直,一边在现实里胆小怕事、自私自利做着表里不一的勾当;更有一些人为了利益亲情反目、骨肉相杀。虽然这世界有很多美好,但是很遗憾,这些种种恶行仍然存在,裹挟着痛苦和不幸,这不是我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中应有的景象。
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理想的世界呢?其实王阳明也说过,人就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与我同为一体。百姓的困苦和荼毒,哪一件不是自身的切肤之痛呢?不知道自身痛苦的人,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人的是非之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有,这就是良知。良知自在人心,不论圣人还是傻瓜,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致其良知,自然能具备共同的是非好恶,待人如待己,爱国如爱家,把天地万物和自己看成一个整体。这样,天下不可能不大治。古人看见别人行善,就像自己做了好事;看到别人作恶,就像自己做了坏事;看到百姓饥饿痛苦,就像是自己使之饥饿痛苦一样;有一个人没有过上好的生活,好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到沟中似的。他们并不是故意这样做以取信于天下,而是专门致其良知求得自己的满足与快乐。尧舜禹唐周文王周武王说的话百姓没有不相信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话是致自己的良知之后才说的;他们的行为老百姓没有不喜欢的,也是由于他们的行为是致自己的良知之后才做的。所以他们的老百姓和平安乐,处死不怨恨,给好处也不酬谢。把这些推广到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孝敬父母的,因为人们的良知是相同的。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这么简单容易。
既然这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那么它是怎样就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良知。所以,治世,须先修心,此心光明,方能更加靠近理想世界,倘若人人都格物以致知,则世界就光明了。
来源:《互联网周刊》2017年07期 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