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瓷器史上的一道光

图1:左-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右-宋黑定莲花香炉

黑瓷在陶瓷史上往往被忽略,除了宋代茶文化常使用外,黑釉瓷器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虽然,黑釉不如粉彩、斗彩绚丽;不如青瓷、白瓷有名气,但是黑色瓷器同样也是中国陶瓷史上必不可少的一分子。黑釉: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据考古证实,最早的黑釉瓷器出土于安徽亳县的建宁三年170年东汉墓中(亳县曹氏墓)。墓穴中发现的黑釉瓷器大多器型简单,制作粗糙,是原始制瓷方式的产物。六朝时期,黑色釉瓷器迎来兴盛。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发现的德清窑遗址存有大量的实物标本可供参考。曾经出土了烧造完整、器形饱满、釉面如漆的黑釉瓷器。这些古窑址中有商末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窑址,以及东汉、隋唐时期的瓷窑址。窑址中出土的原始瓷器,既有大量呈商品化生产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有专门模仿青铜礼器的丧葬用器。这些考古发现为瓷器的发明找到了源头,但它们的意义不仅仅属于陶瓷史的范畴,更是属于商周文明史的。原始瓷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是古越人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图1左-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

既然提到黑瓷的鼎盛时期,那就不得不提茶文化盛行的宋代了。宋代茶界喜好点茶,茶盏以黑釉瓷器为最上。宋代,定窑、耀州窑、吉州窑和建窑为烧造黑瓷的名窑。其中定窑与汝、官、哥、钧其他四大窑并称中国古代五代名窑。定窑以白色著称,宋代时期大量生产白瓷,这是因为主流市场的喜爱。但定窑之所以能名声大噪肯定不只是照顾到了大众市场;有一小部分人觉得白定太过平淡亦或是有其他用途。因此,定窑在白定基础上发展出了紫定、黑定、绿定。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是这样评价定窑黑瓷:“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清高宗也提到黑定瓷:“空传紫色及黑色,那辨宣和与政和。”(图1右-宋黑定莲花香炉)

宋代黑定从釉面上观察可分为三等,第一等釉面漆黑光亮,光可鉴人,色黑如漆。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所称“有墨定色黑如漆”。第二类釉面黑中透黄褐色。第三类釉面中带有“窑变”色,有的像兔的毫毛、有的像圆鼓鼓的油滴、有的像鹧鸪鸟的羽毛、有的像天上划过的流星,这些都是在烧制过程中,胎与釉中的矿物质发生变化而随机产生的。这些瓷器上面均有各种颜色,但是整体还是以黑色为主题,也被归类到黑定中。其中,黑定中最有名的黑瓷莫过于“天外飞仙”盏。与寻常的黑色釉盏不同,“天外飞仙”盏上有着星星点点的红褐色的斑点,犹如繁星闪烁,亦如流星划过。故得美名“天外飞仙”。(图2北宋黑定鹧鸪斑“天外飞仙”敞口盏)

图2:北宋黑定鹧鸪斑“天外飞仙”敞口盏

北宋时期,古人喜茶。宋代时期黑釉瓷器价值以茶盏为主要体现,因为当时古人是做斗茶用。茶色是浅绿甚至灰白的,与黑色茶盏形成鲜明对比;而黑色茶盏就以黑定首当其冲,充分满足了当时的人所追求的价值、审美文化、颜色等要求。黑定除了两宋时期备受追捧外,历史上的文人也都喜欢收藏。其中明代的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写道:“定窑有光素凸花二种,以白色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泪痕者,佳;间有紫色、黑色者,不甚珍也。”另外,明代的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到:“茶瓯,古取定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之用耳。”以此证明明代的文人们也将黑定瓷作为喝茶的用具,可见把黑定盏与茶联系在一起并不是现代人的猜想。除此之外,北宋蔡襄在《茶录》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其痕易验”。由此可见宋代古人特别喜爱黑釉盏,北方的黑定、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这些黑釉瓷都是当时斗茶器的首选。(图3北宋黑定梅瓶)

图3:北宋黑定梅瓶

定窑黑瓷色黑如漆,其釉面光可照人。黑定施釉有厚薄之分,釉成分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经1300摄氏度以上髙温还原后成了三氧化二铁。黑定釉水在高温下开始流动,而口沿处因釉向下流动而形成了一道不规则的边。黑定施釉不及底,底部均露白色,形成强烈对比,也符合宋代文人的审美要求。

吉州窑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是黑釉历史上的名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其中玳瑁盏、木叶盏、梅花盏、剪纸贴花等,一直深受收藏家们喜爱,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品。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

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这一时期的乳白釉瓷有涩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饰褐色点彩钵、器盖、菱口碟、唇口和莲瓣纹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为北宋常见物。碗、钵、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涩。(图4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南京博物院藏)

图4: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南京博物院藏

吉州窑最为有名的是黑色釉中泛着微妙的颜色变化:在迎着光的时候,吉州窑的黑釉会反应出棕褐色、深红、深紫,甚至深蓝色。再配合器物上本身刻绘的纹饰,二者结合更加凸显吉州窑的珍贵与其妙,特别是在茶道方面。吉州窑常与建窑做对比,二者在宋代,都备受青睐。(图5宋吉州窑玳瑁釉盏,私人馆藏;图6宋木叶敞口盏;图7宋吉州窑系鬲式香炉,私人馆藏;图8宋吉州窑梅花盏,苏富比2016香港春拍;图9北宋吉州窑高足木叶盏,私人馆藏)

图5:宋吉州窑玳瑁釉盏,私人馆藏

图6:宋木叶敞口盏

图7:宋吉州窑系鬲式香炉,私人馆藏

 

此盏(图9)为典型的木叶盏,品相十分完美,树叶形态最自然、完整,为同类盏之上品。一般来说,吉州窑的茶盏多有裂痕或者冲线,这是因为南方窑口的土质所导致。而此盏全身没有一处裂口或冲线,从北宋至今,实属难得。其次,此盏为高足盏。与一般的低足吉州窑茶盏不同,符合早期吉州窑茶盏的特征。在此茶盏底足有20到30的倾斜角度,也符合当时的修足特征。

在两宋时期,木叶盏是特烧给寺庙里的高僧大德们使用的,所以存世量较少,也同时证明了其文化价值与宗教价值。再者,吉州窑黑釉木叶盏上飘着一片薄薄的叶子,像是一片落叶漂浮在澹澹的水面上。木叶盏非常符合当时的哲学观念与审美观念。

吉州窑釉色丰富多变,有白釉、黑釉、青釉、绿釉、棕釉、土黄釉等;装饰工艺有剔花、刻花、彩绘、印花、剪纸贴花和木叶盏等,尤以剪纸贴花、木叶纹和彩绘最具地方特色。吉州窑和磁州窑系的黑釉瓷十分相似,因为当时时代非常相近,所以两个窑口的风格,与出品的瓷器都差不多;但是吉州窑毕竟是南方文化所产生出的窑口,它与北方的磁州窑有着本质上十分微妙的差距。吉州窑的瓷器大多画工比磁州窑精致,这是因为吉州窑在两宋时期就已经备受瞩目。在受人追捧的情况下,吉州窑的工匠、制瓷师们更加地细心与谨慎。

白覆轮与缁素瓷

那么除了帝王的定制以外,历史上还有一种定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那就是僧侣和大寺庙的高级定制,此类瓷器多以外黑内白为主,多在唐宋的寺庙遗址、贵族墓葬出土。从唐代到金代,各窑口都有烧制这样的瓷器,其中以唐代巩县窑、宋代金代的定窑为主。这类的器物,甚至有墨书“方丈”等器物,足以证明其使用者、定制者的地位。

白覆轮瓷器色彩对比鲜明,是宋代瓷器在美学层面上的拓荒辟山的探索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仅在宋这个伟大时代,才能够迸发白覆轮这样的审美灵感。白覆轮瓷器生产数量很少,而精品,则更加凤毛麟角,尤为难得,其中制作最精的,属修武当阳峪窑。在制作工艺上,当阳峪的白覆轮作品,先施黑釉,然后用竹刀刮去口沿内外黑釉,再入窑高温烧制。口沿处施白釉,再重新入炉低温复烧,白釉烧成,极其润滑细腻。对于高档茶盏,则全部施釉及底,整齐到位削胎止釉极其娴熟老辣,底足施精细护胎釉,通常氧化呈银灰色、铁色或黑色,呈现铁足特征,而修足,果断精炼,寥寥数刀,切削干净利落,非常俊秀。而普通规格之茶盏,一般外施半截釉,不施护胎釉或施酱色护胎釉。整体烧制完成后,再施白釉,口沿刮釉和施釉,均一气呵成,一刀成形,绝不拖泥带水。

宋代茶盏的规格档次,口和足都极其重要,高端的茶盏,一定有精细的口沿处理和底足处理,而白覆轮工艺,也是对高端杯盏口沿精细处理的一种方式尝试。与白腹轮齐名的就是缁素瓷。缁素,指黑白;“缁”代表黑,“素”代表白。缁代表僧人,素代表俗人。缁素,原意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其实,黑白相间的频繁出现是契合于当时的审美观念的。在宋朝,不只有黑白相间的对比,还有镶金嵌银等其他的装饰手法。在当时,这可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也可以说是当时的“潮流文化”了。

这种黑白相间也好,镶金嵌银也好,在视觉感光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在中国瓷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当然,这种类型瓷器的出现是与众不同的,是小众的;也正是因为小众,所以才产量稀少。

建窑

福建的建盏声名远扬,不论是在国内、日本、欧美都无人不知。这要归功于宋代对于茶道的推崇与宋代和外界频繁的贸易往来。这是因为在宋朝时,皇室贵族喜爱茶道;在经过一系列的上行下效后,这一行为变得普通,从王侯将相,到文人骚客都视斗茶为雅事。而福建的建窑建盏则是茶道的用具,在宋朝茶道的用具各式各样:有人以金银器做茶道具,另一些人则以瓷器为茶道具。

建盏烧制于建阳区。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简朴,手感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

建盏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口沿处有一道向内的圆棱,这是为了在釉水流淌时产生更多的积釉痕迹,使得整件器物更加美观且独一无二。在外壁近足有三分之一处无施釉,这也是一种让釉水自由流淌的手法,也正是这一手法使得建盏产生所谓的“泪珠”痕迹。建盏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盎然的感觉。

宋代的建阳窑与吉州窑这样的南方窑口都大同小异,从胎土到釉质再到矿物反应都十分雷同。当然建窑的成熟要远早于吉州窑的成熟。在北宋时期,吉州窑还在烧造青白瓷器而黑釉瓷器还刚刚开发时,建窑的黑釉瓷器就已经十分成熟了。北宋文献中大多形容黑釉瓷器的也都是对建盏的描述,比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建盏的评价:“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又比如苏轼的《游惠山》中写道:“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写道:“金黄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蔡襄的《茶录》中更是把其他瓷器和建盏作对比:“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此处的紫应该是指黑色不够纯正,出现了轻微的色差。褐盏就较好理解,指的是褐兔毫。(图10宋建窑敞口兔毫盏,苏富比拍卖图录)

图10:宋建窑敞口兔毫盏,苏富比拍卖图录

这件建盏是苏富比在拍卖会中所上拍的茶盏。可以看到该茶盏是兔毫盏,而且有垂泪痕迹;施釉是在低足往上三到五分之一处停止。这是因为工匠想让釉水自然流淌产生独一无二的痕迹,这也是建窑建盏绝无仅有的特色。

这件银油滴建窑茶盏基本符合建盏所有的特征,包括流釉痕迹、花纹和胎质等。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

中国华夏民族实际上是喜爱黑色的,在秦朝黑色甚至成为了国色。当然颜色只是一部分的原因,人们喜爱黑釉瓷器主要是因为在宋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哲学观念结合了实用的器物——茶盏。而这一审美实用哲学三为一体的产品一直被人跟风效仿,在青白瓷盛行的时代鹤立鸡群、独树一帜,犹如瓷器史上的一道七彩的亮光。

来源:《东方收藏》2021年第07期     卢厚霖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