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朴还淳——米勒乡土艺术之探析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画家而言,作品往往是他们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米勒用自己淳朴的乡土艺术揭示着法国底层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用作品刻画出法国农民无法言语的情感,为我们展示了真实淳朴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宝贵财富。

一、从出身背景探析米勒艺术之淳朴

19世纪的法国艺术家米勒是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贫穷,整个童年都是在民风淳朴的村庄度过,这使他对土地和农民具有深厚的情感。米勒了解底层劳动人民的酸甜苦辣,其祖母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祖母的影响下,他也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

米勒很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艺术天分,当时的巴黎画坛以完美、精致的浪漫主义画风占据主导地位,米勒没有盲目从众,而是坚持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他过于现实的农民题材在画坛主流面前显得格格不入,米勒忍受着画坛的排挤和极大的孤独感坚持着自己的选择,相比浪漫主义的外在美,他更加追求农民简单淳朴的内在美。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遵从本心,搬到远离硝烟的巴比松村,终其一生致力于塑造广大劳动者的形象,为人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同其他一味追随潮流,对农民疾苦视而不见又不敢活出自我的画家相比,米勒是幸福的,他不但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也为当时的画坛开辟了新的天地。

古今中外,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离不开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但却不是每一位艺术家都能像米勒那样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在那个人们争先恐后去描绘上流社会,极力推崇浪漫主义的时代,他不去迎合任何人,挑战了别人不敢走的路,坚持根据自己的感受描绘法国真实的农村生活。米勒淳朴的出身使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场景也十分真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只见过田园,也只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直接表现出来。”[1]

二、从绘画题材探析米勒艺术之淳朴

虽然米勒一生只为我们留下80多幅作品,但他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乡土的执着精神不需要用任何华丽的语言,通过鉴赏研究其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拾穗者》和《晚钟》就能感受到。

(一)简洁的构图

《拾穗者》是一幅发人深思,寓意深长的杰作,这幅作品是经过作者几次修改后完成的。米勒为了表现农村田园的浩瀚无边,采用水平式构图让地平线尽收人们眼帘,这种构图形式可以将欣赏者带入到画面中,与主体人物并肩而立,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无垠的土地之中,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劳动人民那份朴实的感情。远处高高堆起的麦垛、马车、忙碌的农民和村庄使一望无际的麦田显得更加宁静而悠远。他舍弃了任何无意义的东西,在中心位置只留有三位农妇一字排开专心致志地捡着麦穗,这些麦田充分反映了劳动者的身份。

《晚钟》也是典型的水平式构图,与《拾穗者》不同之处在于人物关系的处理方式,这幅作品打破了以往的常规绘画,通常而言,画家在刻画主体物时都会避免将其放在中间,而这幅画恰恰将两个主要人物摆放在中心位置且占据画面大半空间,出人意料的是此构图非但毫无不妥之处,还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他们顶天立地伫立在画面中央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朴实无华,突出了劳动人民在米勒心中的地位。这对夫妇脚下是大面积的土地,荒凉,深邃,使人压抑。米勒的画看似含蓄概括,细细品味会发现他又是最注重细节的一位画家。[2]地面和天空用一条水平线分隔开来,不但使画面有了空间感,也给人以稳重感。

(二)朴实的造型

《拾穗者》中米勒没有刻意去表现任何秋收时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从繁忙而复杂的劳作场景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动作。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从地里捡拾剩余麦穗的农妇,却可以代表整个秋收场景。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这三位拾穗人是法国的三女神”,她们丝毫没有夸张的动作,位置最靠前的农妇手中握着一束麦子仔细弯腰巡视着地上其它遗落的麦穗,动作熟练而又沉稳。处于画面中间头戴红巾的妇女,一只手捏着麦穗,另一只手争分夺秒地捡拾着地上其它麦子,仿佛稍微一不留神,麦子就会消失在眼前一般。扎蓝色头巾的妇女也许因弯腰时间太长而显得疲惫不堪,尽管如此,她依然将手背在腰上,默默地工作着。这三位妇女没有华丽的服饰,穿着代表当时法国广大劳动农民的粗布衣衫,当上流社会贵妇人聚在一起探讨如何让自己更加美丽优雅时,她们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认真寻找剩余的粮食,因为他们厚德从善,所以显得如此美丽。[3]她们体态健硕,既不呐喊也不抱怨,整个画面人物造型极为朴实,三位农妇微妙的动作变化强有力地刻画出她们的性格特征。背景中满载而归的地主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与拾穗者形成鲜明对比,使她们在广阔的麦田上显得格外巨大。

《晚钟》描绘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随着远方隐约的教堂钟声虔诚祷告的画面。傍晚时分,教堂传来阵阵钟声,农夫摘下帽子默默伫立,身旁的妻子双手合放在胸前,真诚而又谦卑,他们的动作简洁神圣,传达出了对宗教的无限虔诚。米勒并没有去精细刻画主人公的面部细节,脸部在逆光的夕阳下无法看清其具体五官,这种处理方式反而增添了一丝神秘,模糊不清的面庞透着宁静与平和,这种平和使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听到远方教堂的钟声在耳边回响。画面中简陋的锄头,破旧的菜篮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下格外孤独,农妇身旁小推车上的麻袋装的鼓鼓的,那是他们一天的劳动成果,在他们身后,有无数连绵起伏的草垛,一直延伸至远处的教堂,这模糊不清的教堂尽管是米勒寥寥概括的几笔,但若没有这几笔,画面则不完整,更无法表达这幅作品的主题。农民夫妇的祈祷场景使人们从画中能感受到浓郁的宗教情感,艰苦的劳作没有使这对夫妇失去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渴望,他们内心平静而满足,那正是米勒想要让我们看到的法国农民坚韧的品格和不朽的尊严。

(三)沉稳的色彩

无论是《拾穗者》还是《晚钟》,米勒都没有去刻意描绘主体人物的面部表情,他也无需解释自己的作品,色彩就是他的语言,《拾穗者》中沉稳的暗黄色调完完全全把劳动人民的朴实与艰辛展现出来了。人物,天空和麦田三部分色彩处理得十分和谐,天空采用灰蓝色,晴朗而广阔,与远处明亮的麦田融为一体,完美烘托出丰收场面的宏伟与繁忙。阳光从画面的左上方照射下来,由远及近色调逐渐变暗,给人一种沉重感,使近处的三位拾穗人更有分量,她们皮肤黝黑,头戴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帽子使欣赏者的注意力紧紧锁定在她们身上,丰富而又微妙,统一于沉稳的暖黄色大地之中,赋予了人物经久不衰的色彩。

《晚钟》在色彩方面与《拾穗者》的处理方法异曲同工,都是以黄灰色调为主,黄灰色是他作品中最常用的色调,因为这是乡村最真实的颜色,没有一丝夸张,庄重而细致。《晚钟》整幅画面色调十分和谐,暮色苍茫之际,落霞笼罩着整个大地,增添了几分宁静和温暖,使人心旷神怡,田野远处隐约描绘的教堂在暖黄色大地的衬托下格外庄重肃穆。逆光下祈祷的夫妇庄重而又神秘,无人知道此刻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让观者产生无限的敬畏和联想。

三、从社会影响探析米勒艺术之淳朴

米勒的绘画作品如同镜子一般折射出19世纪60年代法国农民的生活与情感,他从未想过去迎合大众,也从未想过将自己的作品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任何联系,他只是如实描绘着广大劳动人民正在经历的事情,探寻着人类的纯真。他笔下的农民辛勤劳动,安静知足,始终带着泥土的气息。米勒对大自然和人生都怀有一种淳朴的崇敬之情。米勒认为自己生来就属于土地,是农民的儿子。他的作品剔除了浪漫主义表面的浮华,给观赏者带去返璞归真的恬静。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18期  于晓晓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