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与《老人与海》:一个人的孤独与伟大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一个人的孤独与伟大-图片1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尽管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作品依然是许多人的床头书,犹如一瓶美酒,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地醇美香浓,影响深远。作为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虽然只是一部情节简单、篇幅简短的中篇小说,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文学殿堂级的经典名著。小说刻画了一个孤独而又倔强的老渔夫与大海奋勇抗争,始终不屈不挠的故事。通过老渔夫的故事,海明威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孤独,描述了人类伟大的抗争精神,同时也书写了他自己的孤独与伟大。如今,恰逢海明威诞辰120周年(1899—2019)到来之际,笔者将阐述海明威和《老人与海》的这种孤独与伟大,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伟大的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郊区城镇奥克帕克。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小说家之一,海明威的文学成就和他的传奇经历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超级偶像,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提起海明威,很多人都会想起《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这句话几乎奠定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的基调——硬汉精神,而他的人生经历恰好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海明威生性叛逆,热爱冒险,喜欢拳击、钓鱼、斗牛和饮酒,其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他在高中毕业之后,放弃了去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而是入职《堪城星报》当记者,正式开始了写作生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辞去了记者的工作,远赴意大利前线当救护车司机。1937年至1938年,他作为战地记者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1941年春,他和妻子以情报人员的身份访问了中国。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独自驾驶着由游艇改装的巡逻艇,侦查德国潜艇的行踪,为消灭纳粹武装提供情报。1944年,他作为记者随同美军赴欧洲采访,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此外,海明威还经历过两次飞机失事,多次身负重伤,曾经身中237块弹片,头上缝过57针,尽管如此,他依然不屈不挠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正义事业,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传奇。

海明威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的传奇经历上,而且还体现在他的文学成就上。身为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海明威先后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等六部中长篇小说和几十篇短篇小说,并于1954年把世界文坛最耀眼的明珠——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虽然海明威的作品一向以硬汉精神著称,他自己也被誉为“文坛硬汉”,但是由于亲身经历过战争、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缘故,他深知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所以他的早期作品对人生、世界和社会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迷惘和彷徨,因而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因为当过记者的缘故,海明威的小说就像新闻报道一样文体简洁,素有“电报体”之称。海明威喜欢单脚站立着写作,对此他解释道:“我采取这一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众所周知,新闻报道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直击主题,而这也深刻影响了他惜墨如金的创作风格——基于冰山原则的经济化表达。

1932年,海明威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生动形象地将文学创作比喻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并对冰山原则进行了首次阐释:“冰山运动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作为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总结,海明威在写作中严格遵守冰山原则,极力删减作品中累赘俗套的内容,并将主题巧妙地隐藏起来,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需要通过深入思考才能挖掘其作品的深刻主题。

基于冰山原则,海明威的语言表达十分经济化,通篇没有复杂的修辞手法,简单直白,惜墨如金。就像园丁修剪掉花枝上所有多余的枝叶一样,通过经济化的表达方式,海明威删掉了作品中所有可有可无的章节,附在文字身上的“乱毛”也被他修剪得一干二净。在写作过程中,他拎着极简主义的板斧,砍伐了整片文学森林的冗言赘语,删去了作品中的解释和议论,砍掉了花花绿绿的修辞手法,清除了传统呆板的写作套路,还原了文学本来的清爽面目。因而,通过久经锤炼的简洁文字,海明威的作品总能让读者眼前豁然开朗,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基于冰山原则的极简主义写作风格,几乎在海明威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尤其突出地运用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尽管《老人与海》的原著小说只有两万六千多单词,却以简练的文笔、深刻的主题,于1954年征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所有评委,海明威也因为这部小说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可见其语言功力的强大。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一个人的孤独与伟大-图片2

婴儿时期的海明威 

《老人与海》展示的孤独

作为海明威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作品,《老人与海》出版于1952年,讲述了古巴的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老渔夫在连续84天都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出海,倔强地应对着生活的挑战,终于在第85天钓到了一条长达18英尺(约合5.49米)、重达1500磅(约合680公斤)的大马林鱼。谁知返航的时候,大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了成群的鲨鱼,意志坚强的他与鲨鱼奋力搏斗,多次赶走鲨鱼,然而在鲨鱼的不断袭击中,大马林鱼的肉被撕咬殆尽,最后老渔夫驾船返回哈瓦那海港时,那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

虽然《老人与海》情节简单,篇幅简短,但是海明威却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在小说中塑造了圣地亚哥这样一个孤独而又倔强的老渔夫形象。小说在表现圣地亚哥坚强意志的同时,也深刻地描述了他的孤独,这比单纯的表现他惊人的意志更能让读者动容。虽然老渔夫最终并未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顽强与坚韧、孤独与伟大,却深深地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有许多关于孤独的描写。由于圣地亚哥连续84天都没有捕到鱼,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唯有一艘四处漂泊的孤舟和他相伴,而他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只能独自面对那个孤独的自我。在大自然面前,不甘示弱的人类是渺小的,也是孤独的。老渔夫独自一人与大自然抗争,注定是要失败的——他那艘孤舟上的船帆,“看上去就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在黑夜里的茫茫大海上,老渔夫忍受着孤独的折磨,痛苦不堪,却又无计可施。在与马林鱼搏斗的时候,他恍惚地觉得天边的星星是遥远的朋友。在困倦至极的时候,他甚至开始和海鸟说话:“鸟儿,乐意的话,请到我家里去吧!”

虽然浩瀚的大海未能吞噬老渔夫的坚强意志,但他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微不足道的,纵然有反抗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也是徒劳的。他竭尽全力,想要证实自己的力量,不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然终于钓到了一条硕大无朋的大马林鱼,但是鱼肉却被鲨鱼吃了个精光。虽然巨大的鱼骨令人惊叹,而他却早已精疲力尽。他试图反抗命运的安排,却被残酷的现实打败,最终依然未能逃脱孤独的痛苦折磨。通过圣地亚哥这个人物,海明威真实地刻画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孤独和绝望,毕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任何形式的反抗,都是徒劳的。就像小说中的老渔夫一样,我们在身处绝境走投无路的时候,向外界寻求慰藉是没用的,只有勇敢地直面灵魂深处的孤独,奋起抗争,才能走出心灵的阴霾和情绪的低谷,继续奋勇向前。

伟大的《老人与海》

在世人眼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硬汉小说。小说中,意志坚强的老渔夫历经三天三夜不屈不挠的搏斗,战胜了大马林鱼,战胜了鲨鱼,战胜了饥饿,战胜了伤痛,战胜了寒冷,战胜了孤独,却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败下阵来,最终只能带着一副硕大的鱼骨归来,而捆绑在船舷上的那副大马林鱼的骨架早已成为人类精神力量的伟大象征。

或许有人会说老渔夫的抗争是毫无意义的,独自一人不休不眠地奋战了三天三夜,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副大马林鱼的骨架,除了证明他曾经捕获过这样一条大鱼和渔民们可有可无的惊叹之外,他又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得到。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一贫如洗的穷困和孑然一身的孤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某种精神力量——即使困难再大,失败再多,依然能够不忘初心,为了曾经的目标和理想,奋斗到底,永不放弃,而这种奋起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正是老渔夫的伟大之处——虽然他在现实生活中失败了,但他却是精神上和道义上的胜利者。

在无比险恶的茫茫大海上,小说中的老渔夫忍受着孤独的折磨和失败的打击,始终保持着顽强坚韧的人生态度——这种只求顽强拼搏、不在乎成败结果的奋斗精神,正是《老人与海》让无数人泪目动容之处。海明威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生活中也有太多的坎坷和挫折,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拒绝奋斗的理由。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充满艰辛和苦难的修行,只要勇敢顽强地直面挫折和磨难,奋起拼搏,永不言败,不管结果怎样,成败如何,你都是胜利者。从这个角度来看,《老人与海》既不是寓言,也不是童话,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充分展现出了人类不惧失败的高贵尊严和顽强抗争的精神力量。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把他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将他杀死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将他置于死地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正因如此,一个人是否伟大,不是看他成功时的春风得意,而是看他失败之际的坚不可摧。正是因为有老渔夫这样不在乎结果、不惧怕失败的人去不断地克服困难,挑战极限,人类社会发展的车轮才能不断地滚滚向前。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是人类伟大的英雄,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是伟大的,都值得我们永远敬重,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高贵的自尊自信和最伟大的抗争精神。

海明威曾以《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早期作品而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而他的《老人与海》则一扫先前“迷惘”的阴霾,在孤独与绝望的叙事中,带给读者更多的是坚强不屈、奋起抗争的精神力量。“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小说中的这两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许多人的人生信条。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不但书写了老渔夫不惧失败、不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还告诉了我们该如何修炼强大的内心和坚强的意志,去直面人生中无法躲避的生老病死和注定失败的最终结局——即使生老病死无法躲避,即使最终结局注定失败,我们也要像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一样,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磨难,不折不挠,不悲不戚。这也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对现实中的我们个人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老人与海》还为人类走出两次世界大战的阴霾提供了精神力量。经历过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后,绝望的人们开始了对人性的拷问和对未来的质疑——我们人类究竟是热爱和平的万物灵长,还是热衷杀戮的嗜血狂魔?人类的未来终将何去何从,是继续沉沦、万劫不复,还是痛改前非、蓬勃向上?陷入迷惘困惑的人们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来帮助我们自己鼓足勇气,重新找回人性的尊严,照亮未来的方向。虽然《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情节简单、篇幅简短,但却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帮助我们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同时也照亮了人类的未来。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一个人的孤独与伟大-图片3

海明威 

孤独的海明威

一直以来,海明威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硬汉形象。然而,当你读完《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之后,你会发现,海明威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战无不胜、勇敢坚强,就像他笔下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一样,他也有自己的孤独和绝望时刻。

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海明威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时任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授奖词中给予了海明威和《老人与海》高度的评价:“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去迎接那看起来难以应付的现实,勇气能使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这段评语,直接为海明威贴上了“硬汉作家”的标签,并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只要评论海明威和他的作品,就言必称硬汉精神。可是,对于海明威来说,所谓的勇气和硬汉精神,不过是充满孤独的牛仔风度而已。

海明威是伟大的,也是孤独的。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本人并未去领奖,而是让人代领的。在颁奖典礼上,他的致辞是:“写作,即使在最成功的时候,也是一种孤独的生活(Writing,at best,is a lonely life)。”其实,当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攀登上文学的高峰绝顶之际,就已经注定要经历精神上的孤独了,毕竟高处不胜寒,古今中外皆然。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用伏案劳形、呕心沥血来形容作家的艰辛和不易。事实的确如此,毕竟一部作品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也饱含了作者太多的心血。海明威也是如此——他在作品中不但要费尽心血地锤炼文字,力求简洁表达,还要揭开心灵的伤疤,展示给所有人看,然后再一次次地缝合起来。小说的写作,对于海明威而言,无疑是费心劳神、不断心碎的过程。而且,海明威还体验过战争的残酷,见证过生命的脆弱,领悟过命运的无常,经历过四次不幸的婚姻,垂暮之年还罹患多种疾病,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他的身心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如果你能明白这些,也许就不难理解海明威的孤独与绝望了。

海明威无疑是孤独的,不仅是文学创作上的孤独,还有家庭生活中的孤独。他一生的感情生活错综复杂,先后经历过多次婚姻的失败。由于原生家庭的缘故,海明威始终无法摆脱父母给他留下的童年阴影和心理创伤,终其一生,他都在愤怒与抗争中徘徊,在理智与偏见中挣扎,在爱恨与情仇中纠结,最终只能陷入无尽的孤独和绝望,难以自拔。

海明威的母亲是一名音乐老师,性格向来比较强势;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医术高明,但是性格懦弱。海明威的早年生活,完全笼罩在父亲的唯唯诺诺和母亲的强势霸道之中。从小到大,母亲总是打着爱与保护的名义,粗暴地干涉他的个人生活,试图让他完全依赖自己,永远顺从自己,服从自己的意志和安排。海明威曾经反抗过许多次,却徒劳无用。因此,母亲的自私和霸道让他深感孤独和绝望。终其一生,他都无法原谅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的关系也始终夹杂着利刃般的敌意。或许正是由于母亲的缘故,海明威对女性始终心怀恐惧与憎恶,对两性关系充满了误解和偏见,这也导致了他后来婚姻生活的不幸。

对于父亲,海明威也是爱恨交加。从三岁起,父亲就开始带他学习打猎和钓鱼,而这也成为海明威一生最主要的兴趣和爱好。对于父亲的关爱和理解,他始终心怀感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激之情有增无减。海明威一直都在努力模仿并试图超越父亲,但是父亲最后却以饮弹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28年,海明威的父亲因为无法忍受疾病的煎熬,开枪自杀身亡——父亲的自杀,让海明威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从此陷入了空前的孤独和痛苦之中。对于父亲的自杀,海明威曾经无比怨恨过,谁知造化弄人,若干年后他竟然也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令人唏嘘。

孤独的终结:死亡亦伟大

1961年7月2日早晨7时,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海明威取出心爱的镶银双管猎枪,塞进自己的口中,然后扣动了扳机,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了一道残酷的休止符。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无法理解身为“硬汉作家”的海明威竟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毫无硬汉精神。然而,当你明白了海明威的孤独与绝望之后,你就不难理解他最后的选择了。

海明威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经历过两次飞机失事,多次身负重伤,与死神擦身而过。他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目睹了熟悉的战友化作残缺的尸体,鲜活的生命因战争而逝去,深知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再加上父亲后来的饮弹自杀,在他的记忆里投下了死亡的阴影,成为他一生难以摆脱的可怕梦魇,让他惶恐不安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凄凉和恐怖,也让他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绝望和孤独。

在海明威生命的最后时光,由于罹患多达11种疾病,给他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导致了他想象力的枯竭和创作能力的丧失,从而毁灭了他人生最后的骄傲和希望,加深了他的孤独与绝望,加速了他的抑郁和沉沦。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辉煌到江郎才尽的悲哀,巨大的现实落差对于已经登顶文坛最高峰且自视甚高的海明威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人生低谷,这让他陷入了极度的精神抑郁之中,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极端情绪,最终导致他以自杀的方式解脱了自己。

此外,对于把文学创作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海明威来说,想象力的枯竭和创作能力的丧失无异于精神世界的毁灭——或许肉体的痛苦并没有击垮海明威,但是精神世界的毁灭却杀死了他。或许海明威意识到了精神世界的毁灭让苟活的肉体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才选择了饮弹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这也是海明威对“硬汉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海明威最后用自杀的方式为其孤独而伟大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终止的句号,也给他的公众形象涂上了最后一抹色彩,让世界记住了他是一个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的人。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一样,海明威情愿自我毁灭,也不愿被命运击败,在奋起抗争的过程中,纵使孤独也好,死亡也罢,都是伟大的。

来源:《世界文化》2019年07期     王树振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