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茶的缘起和白族三道茶

盛夏的7月,答应母亲的避暑之地我选择了一直想去的大理。虽说去过云南多次,但此前一直去的是西双版纳,一个和古茶园有关的地方。

在大理古城呆了一周,余下的一半时间我给了喜洲,这是一个踏上就让我想居住下来的地方。

过去在看关于茶马古道资料的时候,看到老舍先生曾经在文章中描述说“这是中国最体面的小镇”。这次专程来感受这个白族古建筑交织而成的千年古镇,它就在苍山洱海间,安静祥和,每条巷子都那么干净,每个人都那么友善,不匆忙,不计较,每个小家、小宅院都种满鲜花,就算过火把节的当晚,再多的人也是井井有条,火把垃圾散落的地方,第二天已经干干净净,毫无杂乱的痕迹。

古镇上有座老宅,来的人都要去参观,因为这个宅子的主人名字和我外婆名字只差一个字。母亲调侃说:“这怎么着都得去转转了。”

严子珍与沱茶

“严家大院”就在我们居住地的旁边,趁着没有什么旅游团的时候,我踱步而去。这个曾经富甲一方的民族资本家的院子,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建筑面积达3 000多平方米,是喜洲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白族建筑。

喜洲有“严、董、尹、杨”四大家族,在100多年前的晚清至民国年间,经济实力几乎冠绝大理,他们的生意经茶马古道而至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据说,这位从小被领养而随了继父姓的养子严子珍,在鼎盛时期的资产折合人民币竟达50~60亿,云南首富当之无愧。

把散茶做成沱的形状,被称为“沱茶”,大理人称其为“沱沱茶”和“饼饼茶”,其创始人就是严子珍,并创办商号“永昌祥”。严子珍刚开始经营茶叶的时候,茶叶大多购自巍山,有了一定基础后,开始派人到思茅、曼谷、勐库等收购茶叶。当时,由于凤庆的茶种植未久,条索漂亮,白毫凸显,滋味却有些尖利,他们就以厚重的勐库茶作为基茶,凤庆茶做撒面,定型成“永昌祥”沱茶的标准。然后,又标识出两种沱茶的汤色,上等货呈绿汤,用料讲究,加工及时,芽叶细嫩;中等和下等沱茶,汤色偏红。

1930年,“永昌祥”在下关成立了自己的茶厂,生产关庄沱茶,分为“松鹤牌”沱茶和“副牌利记”沱茶。用料基本用勐库和凤庆的,随后在昆明建立了茶厂,用料有曼谷料了。

严子珍研发沱茶工艺,也是从散装茶到棒茶、砖茶、饼茶等形成过程中不断改进的结果。茶叶在交通艰险的川藏、西康等地运输,堆存期长,又历经风吹雨打,而沱茶一面凹进,中间留有空隙,就是为了在长途驮运过程中堆放、储存、防止霉变。沱茶经过蒸后捏成沱,若中间没有通风的余地,就容易渥霉。

这一工艺的改变使得“永昌祥”业务不断扩大,严子珍也将赚来的钱更多地投入到家乡的公益和慈善事业上,建学校、医院、电站,捐款支援抗战前线。如今,留下的这个大院也成为古镇的一个重要参观点。

白族三道茶

喜洲古镇是白族和回族的家园,而民俗文化中所提及的白族三道茶其实在寻常百姓家并没有很多应用,目前只是在婚嫁时有所体现,也是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生活的一种饮茶方式。

我曾见过白族三道茶的茶艺表演,更多偏向于戏剧化的表达。这次我深入白族人家,有缘经历了这道最接地气,也是相对完整的三道茶。

第一道茶,用火烤热苍山烘青绿茶散茶(也可用沱茶),并要在火炉上抖动百下左右,号称“百抖茶”,慢慢闻到茶香出来,不能过,一过便有焦味了,差不多的时候加入热水,这时茶味浓郁,香气扑鼻。斟茶时,装满一半就可以了。

第二道茶,另一个壶里煮了核桃、红糖、芝麻等,然后烤了乳扇,涂上蜂蜜,并将其切碎,放置在茶盅里;将烧开的这壶甜水倒入茶盅,用筷子搅拌至融化,这次要整个斟满,意味着甜蜜满满。对于我这个喜欢喝纯茶的人来说,这一杯甜茶我只品尝了一口,一股似酥油茶般的奶甜味对于我们江南口味的人来说还是太甜蜜复杂了。不过,这个意头我们是必须要受用的。

第三道茶中,煮了生姜、花椒、桂皮、蜂蜜,将煮开的水倒入茶盅,再加入第一道的纯苦茶,此茶名为“回味茶”,意为让你回味整个过程。

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道出了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也是一种各自体验茶中百味的方式。

一片叶子,一杯茶,没有叶子,也是茶,中国人把能饮的都称为“茶”。在民间,草木果实都是自然馈赠,人类的使用和敬畏都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来源:《食品与生活》2019年第08期     吉洺萩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