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为什么叫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有很多人戏称“粽子节”,其实你真的了解端午节吗?你知道为什么这个节日叫作端午节吗?难道真的是中国人喜欢造节?比如说,如正月正 (阴历一月初一) 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五月初五也一样?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端午节三个字的意思。端,“端”字左边是个“立”字,表示站直,起立的意思,右面的字,则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拐杖。两个字结合到一起,端字的造字本义就是老人拄着拐杖重新站了起来,引申为重生、再次的意思,和“初”相通。古时候,午和五通用。所以说,端午也就是初五的意思。

现在,人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但这在学术界上有争议的,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最开始提到“端午”这两个字的人是晋朝的大文豪周处,他在记载地方风物志的《风土记》上第一次提出了端午的概念。在书中,周处说,“仲夏端五,烹鹜角黍”。证明当时的南方人,已普遍食用用菰叶裹黍米粟枣的粽子 (也叫角黍) 。

唐朝的时候,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此后,端午节才频频见诸于各种文学作品。元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还对此进行了解读:“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由此可见,我们过的端午节直到晋朝开始的时候,才叫端午节。

接下来,还要谈一个问题,端午节究竟是为了纪念谁。在众人的认识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在学术界认为,端午节除了与屈原有关外,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精忠报国的伍子胥,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而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那么,为啥现代人牢牢记住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呢?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他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可见,在屈原含恨跳下汨罗江之前,中国人就过端午节。

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在中国史料中,屈原出现在公众视线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之前的诸子百家著作中,没人提到屈原。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史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但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统治阶级也认为屈原的忠君思想值得褒扬,有利于统治,于是大肆宣传。所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来源:《旅游世界》2019年第06期    崔霁云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