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出生于东晋南朝的官宦家庭,少承家学,聪颖明慧,多才艺,世人称其有“三绝”之能。“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指其擅文辞,长于诗赋,现存有《风赋》《冰赋》《观涛赋》《四十诗》《水赞》等名篇。画绝是指其在绘画方面有超凡的才能,《历代名画记》中记顾恺之师于卫协,卫协师于曹不兴。他在人物画表现上更具才华。在《晋书》中载有东晋宰相谢安赞叹顾恺之画技“自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张怀《画断》中记有:“像人之美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史载其在瓦棺寺画维摩诘像,以为佛寺吸引信众布施。画完第一日,前来布施的信众填塞佛堂,一会儿就获得了百万的捐赠。痴绝是指其性情诙谐、率真,好“痴黠”。顾恺之曾作晋明帝驸马桓温账下大司马参军,在纷乱的豪门贵族的争斗中,他以自己的“痴黠”之慧,巧妙地回避了名利场上的灾祸,而以清客的姿态,寄情于绘画艺术的表现之中。也就说,顾恺之的“痴”非“痴”,“黠”是“黠”。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艺术理论家,著有《魏晋名臣画赞》《画云台山记》《论画》等七种;其也是最早有画迹存世的画家,流传至今的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等。

东晋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取材于曹植所作的《洛神赋》,内容讲述的是曹操的二儿子曹植年轻时喜欢上蔡县令甄逸的女儿,互生爱意。然而,甄女先后嫁给了袁绍的二子和魏文帝曹丕,后死于宫斗。曹丕将甄女生前最爱用的玉缕金带枕赠与曹植,曹植持枕过洛水,伤感至极,辗转思慕之余,作叙事赋《感甄赋》表达追念之情。后来魏明帝见此赋改作《洛神赋》。顾恺之为了表现《洛神赋》中曹植与甄女所幻化出的一段悲婉而浪漫的爱情故事,在《洛神赋图》中采用长卷式的阅读方式,将这一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洛神赋图》共分三段内容。第一段表现的是曹植自京城返家途中,休憩于洛水河畔,忽见双鸟与一女子共现眼前,曹植悲喜交加的瞬间状态。第二段描绘的是坐于榻上的曹植,在山水之间与女子两两相望,互诉衷情的情景。第三段表现的是女子翩然离去,在顾盼间流露出留恋不舍之情。而曹植面对女子的离去,怅然感伤,驾舆车,乘龙舟,在风云雨水间疾驰,试图追赶即将消失的女子。此情此景令人恸容。

东晋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在艺术表现方面,充分体现了魏晋时期山水、人物画的特点。人物形象多清瘦俊秀,即“秀骨清像”,线条轻盈流畅,高古游丝,如春蚕吐丝。山水呈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貌。《洛神赋图》是以人物为主体,以山水树石为衬托,围绕人物所展开的故事情节进行场景分割,使整幅画面完整有序。在人物表现方面,顾恺之极尽所能,不仅全面体现出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的审美要求,还在作品的构思与人物神情的传达方面表现得更胜一筹。首先,《洛神赋图》作为将文学作品转化为绘画作品的典范,在构思中体现了“迁想妙得”的思维方式。在顾恺之的“三绝”中,“才绝”和“画绝”互为影响。顾恺之博学多才,流传有诗赋名篇多首,史载《恺之文集》虽已失传,但也可见他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之深。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学素养,为他真切领会曹植在《洛神赋》中诉说的爱情故事,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增添了丰富的想象力。正所谓“迁想”。通过对《洛神赋》中人物情感的领悟,转而在《洛神赋图》中三段场景主题的设计,紧紧抓住故事的关键环节。从洛神的出现,到与曹植心神相交,再到洛神化作仙者,驾云逝去,来表达曹植与洛神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此传递出顾恺之在内心深处与曹植所达到的共鸣。这便是“妙得”所在。其次,《洛神赋图》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极为真切,丝丝入扣,还得益于顾恺之对人物神态的细微刻画。史载顾恺之画像,点眸子极为传神。《世说新语》中记“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正是因为顾恺之明白眼睛对“传神写照”的重要性,而在《洛神赋图》中更加注重刻画曹植和洛神间的神情关照。从曹植初见洛神,悲喜交加,神态略显慌张,而身姿又尽量泰然而立;在曹植与洛神对语中,曹植神情哀婉,洛神则流露出倾慕之情;最后的别离,二人顾盼对望,惆怅、期盼和悲伤,萦绕于云水舆车和神舟间。一段人间真情,在眉宇间传递。同时,人物的眼神与姿态互为照应,形神兼备。史载顾恺之在画《洛神赋图》过程中,先画曹植随从的眼睛,再画曹植的眼睛,深思熟虑后,最后再点洛神的明眸。可见“传神写照”是顾恺之人物画创作的精髓所在。

东晋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跋文局部)

《洛神赋图》开中国叙事人物画先河,是中国艺术史中绘画独立成科的开山之作。不但完美诠释人物画的审美内涵,同时对山水画的表现亦有所贡献,画中的山水云气也成为独立山水画出现的雏形。此外,《洛神赋图》中众多的动物形象,体现出魏晋时期浓厚的升仙思想。可以说,《洛神赋图》集中展现了中国早期多种艺术门类的思想精华,奠定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基础。

作者简介:杨兵,1969年4月生于西安。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艺术学学士学位。现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书法研究中心书法家,陕西省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专家库专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美国费城“艺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访问学者(2016年)。

来源:《艺术品鉴》2020年第19期     杨兵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