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日本人和韩国人若想假冒中国人也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只要你在他面前扔一把瓜子,看他嗑瓜子的熟练程度,就知道他是不是中国人。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热爱嗑瓜子?其他国家有类似的饮食习惯吗?
从爱吃西瓜到爱吃西瓜子
瓜子为什么流行于中国?最常见的解释是,中国人需要以此消磨时间。在漫长而无所事事的的农闲时光里,人们养成了嗑瓜子的偏好。相比瓜子,其他坚果虽然品质大都明显更优,但即使在其原产地,也因为价格问题很难像嗑瓜子一样上升为与闲聊相伴的习惯。譬如整个中亚地区都盛产扁桃仁等优质坚果,是聚会时不可缺少的零食,但远没普及到中国人嗑瓜子的程度。
由于嗑瓜子与闲聊之间不可分割的刻板印象,磕瓜子成了不务正业的代名词。文艺作品对此也有所渲染,老国产影视剧中,刻薄市侩的人物通常更喜欢嗑瓜子。然而,无所事事才嗑瓜子这种解释并不靠谱。相比其他零食,瓜子的确适合消磨时间,但中国并非唯一的传统农业国家,更不是只有中国人需要消磨时间。在与中国文化相近的国家,如韩国和日本,也见不到瓜子的踪影。中国人是怎么嗑上瓜子的?
和今天风靡各地的葵花籽不同,最早占领中国人口腔的是西瓜子。西瓜子流行的背后,是中国人对于西瓜的热爱。
西瓜最初由古埃及人栽培,10世纪经由中东传入中国北方。1143年,赴金归来的南宋使节洪皓将西瓜引种至南方。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西瓜已“南北皆有”。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西瓜却不那么受欢迎。尽管摩尔人的入侵将西瓜带到了欧洲,但也许是气候相对寒冷,西瓜在欧洲并不流行。至于从欧洲移植到美洲,则要等到更晚的时期。在当代,西瓜在中国更是大受欢迎。2013年,中国生产了7294.3万吨西瓜,占全球西瓜生产量的67.4%,其中仅有6万吨西瓜出口。再加上28万吨进口量,平均每个中国人拥有108斤西瓜。
西瓜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扬光大,除了多地昼夜温差较大适合西瓜发育,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于“消暑”的需求。空调就是最好的证明——欧洲空调安装率低于10%,中国城市的平均每户拥有1.3台空调。而西瓜显然是“消暑”的最佳食物。西瓜有90%以上的含水率和6%的含糖率,在如此高水分含量的甜味水果中,只有杨梅和葡萄可以与之匹敌,而无论是保鲜能力还是易运输能力,西瓜都远强于后两者,在古代的运输条件下也仍然能以新鲜状态运抵远地。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连西瓜皮都被开发成菜肴不能浪费,富含油脂、蛋白质的瓜子被开发成食物实属正常。考虑到中国长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发现食物的能力自然非同一般。因为西瓜,中国人养成了嗑瓜子的习惯。
从西瓜子到葵花籽
很长一段时间,大磕西瓜子的中国人都不知葵花籽为何物。向日葵原产北美,直到15世纪末哥伦布登上新大陆,向日葵才开始被西班牙人引种到欧洲。而向日葵传入中国则更晚,随着1556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殖民,向日葵才和玉米土豆一起,作为美洲农作物,经由南洋传入中国。
和一传入就大受欢迎的西瓜不同,向日葵在中国长期被作观赏植物栽培,仅被零星种植。直到1930年,才在黑龙江《呼兰县志》中出现首次成规模栽培向日葵的记载。此时,民间已有食用葵花籽,但受种植面所限,葵花籽流行范围非常有限。东北之所以成为最早大面积种植向日葵的地区,除了其气候环境适合向日葵生长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俄国的影响。
向日葵从欧洲传入俄国后,也一度作为观赏植物存在。但油料作物匮乏的俄国很快发现,向日葵是极佳的产油原料。为了不需要再向南欧进口橄榄油,俄国人在向日葵上投入了极大热情。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全苏油料作物研究所,鼎盛时期,苏联种植了7500万亩向日葵,产出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的葵花油,也让苏联人民爱上了嗑瓜子。随着1903年连接中俄的中东铁路通车,向日葵也被俄国人带入东北,葵花籽也因此在东北得名“毛嗑”。
中国真正开始向日葵的大规模种植,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和随后“以粮为纲”年代导致的油料短缺。1978年,向日葵被列入国家油料种植计划,在高密度的生产会议和技术培训下,油料计划大受成功。
相比扁平的西瓜子,葵花籽不仅更容易磕开,而且因为油脂含量更高,味道也更吸引人。另外,普通的食葵品种每亩可产出200千克以上葵花籽,而中国顶级的“靖远大阪”籽瓜,也仅能每亩产出80千克以内的西瓜子。70年代末开始,葵花籽迅速压倒了西瓜子。
瓜子的没落
在全球化时代,瓜子为什么也没能成功向国外输出?因为相比其他坚果,瓜子实在没什么优势。它之所以能从多种坚果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成本足够低。上世纪80年代后,瓜子进入鼎盛时代。因为当时中国已经取得了人人都吃得起瓜子的巨大进步,以至于电影院、公园等公共场合,经常会在醒目位置提示禁止携带零食,因为只要有人群停留的地方都会留下一地瓜子皮。
但是,“八五”后的中国人印象中,只有商店才有瓜子卖,而每个电影院、学校、公园、候车室、博物馆门口都蹲守着卖瓜子的摊贩,早已变成遥远的传说——中国突然不再满地瓜子皮,这个“素质”上的巨大进步,实在是富裕的原因。
当年零售几分钱到一角钱一两的瓜子,你从街边摊贩手中接过时,甚至能透过用废报纸折成的三角包装感到刚出锅不久的热度,但今天已很少有人能接受如此不卫生的零食。虽然袋装瓜子要干净些,但嗑瓜子实在是个需要手与口舌熟练配合的技术活,如有其他替代品,它非常容易失去年轻消费者。
过去的10年间,中国坚果炒货市场从200亿增长至640亿,主要动力来自人们对巴旦木、山核桃、碧根果、夏威夷果等高端坚果的消费热情。由于瓜子消费需求不断减弱,不足以支撑遍地铺开的现炒零售方式,原来消费场景只限于列车和开会的袋装瓜子,终于成为瓜子的主流消费方式。
来源:《幸福家庭》2019年第07期 吴松磊 陆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