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古为礼仪之地,对于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也十分重视。滨州地区的传统婚礼仪式上削弱了对于夫妻的美好祝愿,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延续香火上来,并体现得淋漓尽致,独具地方特色。
婚礼中的求子仪式
滨州地区传统婚礼中的迎亲环节,从婚礼前一天晚上,在准新郎家中举行的“响门”仪式开始。这天晚上准新郎家要布置婚房,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努力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在晚餐之前,准新郎通常会去祖坟祭祖,与平日压黄色的草纸不同,这时在坟头压的草纸是红色的,烧的依然是黄色的草纸,意在告诉列祖列宗家里将办喜事,请祖先赐福。吃过晚餐后,准新郎在礼生的引导下挨家挨户地走到族人的家门前跪拜,对本家族的亲人行跪拜礼,人称“拜门”,意为自己已长大成人,可以组成家庭传宗接代了。
第二天,新郎要在吉时出门,随后是鼓乐队、两乘花轿和随行之人去接新娘。到新娘家门前,新娘的父亲(或叔伯)及舅父要亲自迎接新郎。在院子里,新娘家德高望重的长辈负责给新郎配红插花,以此表示新娘的家人对新郎的肯定。佩戴完毕,新郎在岳父的带领下来到院子中行跪拜礼,拜三拜。礼毕,新郎前去厅堂处吃酒席。席上,新郎面朝大门而坐,以显示婚礼当天新人为大的尊贵地位,新娘的父亲(或叔伯)与舅父则一左一右相对而坐,陪新郎喝酒吃菜。席后,新郎去新娘的闺房将新娘接出来。这时要有两名没有结婚的女孩,扮演“送客”的角色。送客有送子送福之意,代表新娘的母家把子嗣和福气带到夫家去。通常两位“送客”在新娘的两侧搀扶着将新娘送上轿,新郎则搭乘另一乘轿。返程时,娶亲的队伍需经由不同的路线回家,取“不走回头路”之说,亦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上表达忠贞的仪式。
行至新郎家后,由两名已婚妇女扮演“接客”的角色,将新娘搀扶至院子中已经摆好供品的香案前,同新郎拜天地。礼毕,新娘在“接客”的搀扶下跨过马鞍,这时马鞍身上便有了新娘身上喜庆的阴气,开始了它在婚礼中的使命。随后,两位“接客”一人抱着马鞍,一人牵着新娘,直至婚房中,“送客”则全程跟在新娘身后。有关“送客”和“接客”,在滨州地区有“送客送福,接客接福”的说法,虽在婚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群体心里的认可程度也有不同,在此不多做赘述。
行至婚房,“接客”要先把马鞍放在高处,不许人碰,然后新娘要解开娘家送来的包裹衣被的红色绳扣,坐在铺满花生、红枣、栗子的床上,此时“接客”会拿来一筐干草和两个枕头套,俗称“填喜枕”,意在祝福新人能生出优秀的后代。“送客”填完枕头后,“接客”要接过枕头套再次进行上述填枕头的动作,直到把枕头套填满为止。
这时新娘可以吃“下轿饭”了,新娘和两位“送客”、两位“接客”开始同桌吃“下轿饭”。这时会有一妇人端一盘半生不熟的饺子给新娘吃,待新娘咬一口,同辈的兄弟姐妹会来打趣新娘“生吗”,新娘必答“生”,众人这才嬉笑着纷纷散去开始吃喜宴。
喜宴食罢,新人往往会在本家的女性长辈,如伯母、婶子或是平辈嫂子的带领下去墓地祭祖,这时在坟头压红色的草纸,烧的亦是红色草纸,代表婚礼礼成。新人朝祖先的墓碑跪倒三拜,一方面告知列祖列宗家族内又有一子孙成家,另一方面求列祖列宗保佑二人早生贵子,生活幸福。
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闹洞房,新郎必须要坐在白天被新娘跨过的马鞍上,喝下一杯“浑酒”,新郎的阳气来到马鞍的身上,阴阳相合,马鞍方可随意处置,同伴也才可以闹洞房。在滨州地区“新婚这天无大小”,意思是不论长辈、平辈或是晚辈都可以来闹洞房,在当地人的心中,洞房越闹香火越旺。通常情况下,新郎、新娘要用已经点燃的香烟把其他人的烟给点着,在这里,点烟也包含了延续香火的含义。至闹洞房结束,一天的婚礼也就结束了。
人们渴望能通过婚礼上的种种仪式来促成自己的美好愿望,所以他们有十足的动力去执行这些习俗。婚礼仪式的习俗化使当地的婚俗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在滨州地区存活着,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婚礼仪式活跃在民俗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婚礼仪式中的生育观念
大多数传统的滨州百姓都把婚姻同生儿育女联系起来,以至于整套婚礼习俗到处都能看到求子求福的影子。如新娘初到婆家要跨马鞍,“鞍子”二字按照滨州方言的发音与“安子”相似,当新娘跨过去之后,这副马鞍子在民间习俗里被赋予神秘力量,可以帮助新婚夫妇早日安子。鞍子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别人碰不得,要放在高处,待到晚上大家来闹洞房时由新郎亲手取下来,坐在上面喝下一碗“浑酒”之后,这神圣的魔力方才会附到新郎、新娘的身上,这时马鞍子也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滨州乃至整个山东,水饺几乎是每场婚礼中必备的食物,谓之“子孙水饺”。在婚礼上为新婚夫妇准备的饺子有点特别,多是半生不熟的饺子,取“生”之意。前文所述的新娘吃“下轿饭”也是一例。
滨州的婚礼上物品的指向性很强,比如重视在喜床上放花生、红枣和板栗,有时还会放些桂圆,其象征意义是“早生贵子”,其中枣和栗更是有“早立子”的寓意在。《惠民县志》中记载:“齐俗娶妇之家,必用枣栗取早立子之意。窃谓枣栗者,妇女之贽,亦古礼也。”除此之外,在滨州部分地区今天还会把红枣、花生、板栗、桂圆等特意撒到婚床上,谓之“撒帐”。一边撒还一边唱赞:“一对栗子一对枣,大的领着小的跑;一对栗子一对钱,大的领着小的玩。”这里出现的“大的”“小的”都是指孩子,生动的顺口溜也不由自主地让人想到孩子们嬉笑打闹、儿孙绕膝的温馨画面。
崇祖行孝意识厚重。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生育后代是对祖先最大的不孝,其原因也很简单,没有后代,父系氏族的血脉便无法传承,无后人祭拜,祖先无从得到祭享。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形成了滨州百姓强烈的生育观。换句话说,滨州的民俗之所以如此重视子嗣,也是因为崇尚祖先、渴望家族人丁兴旺的意识。
在整个婚礼中,新郎有三处跪拜的环节不容忽视。
第一拜,婚礼前夜的“响门”仪式。“响门”是整场婚礼的第一环,也是滨州地区男方筹备婚礼的重头戏之一,其中最能体现出滨州人推崇孝道的环节就是“拜门”了。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准新郎作为即将成家的家族成员,会在礼生或司仪的带领下,先向爷爷奶奶及父母跪拜,再去叔伯及其他长辈家跪拜,最后则是向同辈的兄长及未出嫁的姐姐行跪拜礼,全程锣鼓不停,准新郎要以这样的方式表示对长辈亲人的感激之情。在“响门”仪式的跪拜环节中,一方面,传统的孝道文化得以传承,长幼尊卑的观念也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准新郎可以在人类学所谓的“通过仪式”中真正寻求到对自己成人身份的认同感,帮助准新郎建立生儿育女观念及为家族开枝散叶的责任感,婚礼的生子崇拜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二拜,新郎在新娘家行跪拜礼。与第三拜新人于祖坟处的祭祖跪拜相似,都是为了向祖先表示敬意,求祖先保佑,早日得到贵子。接新娘时,新郎要被新娘家地位最高的长者牵引至庭院内,新郎在庭院内行跪拜礼,一来显示新郎对女方一家的尊重,二来也能让新娘家的祖先感受到新郎的诚意,以赐福新人,早生贵子。新人在婚礼尾声时双双去祖坟处祭拜先祖,是山东婚俗中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滨州地区鲜有祠堂,人们往往把祖先的坟冢安置在自家的农田中,或是距离自家农田不远处的空地上,希望祖先常伴左右,以此得到祖先的庇佑。新人向自家祖先的墓碑拜三拜,意思是告知先人家中又有一子孙成家立业了,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中教育子孙莫忘先人,一以承绪先德,二则立嗣继后。
望子成龙意识浓郁。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那些求得贵子的仪式也就自然而然地保留了下来。
滨州婚礼有“填喜枕”环节,由新郎新娘两家人各自派出的“送客”和“接客”互相交换,将干草左三把、右三把地填入两个枕头套中。在填喜枕的时候,“送客”和“接客”一边填一边嘴上还要念念有词,如:“填上豆秸和麦秸,生个娃娃胖又圆,不是举人(就)是秀才。左一把呀右一把,大的领着小的耍。”有的还要请家族内多子多福的妇人(“福妇”)在一旁祝祷,说的也是类似希望后代有出息的话,如:“填进高粱秸,生个孩子做大官;填进黄麦穰,生儿中个状元郎;填得厚,孩子吃穿都不愁。”填完喜枕,两位“接客”要走进婚房中拿着扫床的笤帚扫婚床,一边扫一边念着词:“第一把扫来金,第二把扫来银,第三把要是扫下去,就来儿女一大群。”早前在铺床被时,“接客”还要随手将两对用红色的绳子系起来的馒头填到被子两头,并随口说:“一头一对馍馍(馒头),孩子一大罗拖(箩筐,多)。”不论秸秆还是麦穰,或是馒头或箩筐都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婚礼这种特殊场合中却承载着他们对于多子多福的普遍愿望。
在滨州,人们闹洞房时总会说几句顺口溜以助兴,亲友们往往会在新人喝交杯酒的时候说:“请新郎,送新娘,我请新人入洞房。今天喝了交杯酒,来年生个状元郎。”从这些念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滨州民俗对于后代的殷切期望。
来源:《寻根》2018年04期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