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国的学校,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朝就有,那时叫“痒”。从夏、商到西周,学生几乎都是贵族,也就是所谓当时流行的“学在官府”。既然是官学,学生“学费”自然由政府掏腰包。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用行动向延续了上千年的“学在官府”制度提出挑战,大胆提出“有教无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并身体力行创办私塾。由此,说孔子为“开创中国教育新局面”第一人不为过。在教育界,孔子为何到现在还地位崇高?这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
那一年,孔子一辈子东跑西颠,政治幻想破灭后黯然地回到故乡。那时,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他争不动、也跑不动了,来日无多,不如开门办学。
孔子教什么呢?《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有七十又二人。”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的,廊前杏花开,老师弹琴,学生诵书,不相干的人还可驻足旁听,听着不顺耳了,揶揄几句也没关系。倘若讲得有一番道理,还能拽着圣人的尾巴,被收录到《论语》之类的典籍中呢。
那么,既然孔子创立了私塾(即私人学校),那么,学费从哪儿来呢?《礼记·少仪》说:“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学生入学时也向老师交这样的“学费”,上学门槛低,是一所典型的平民学校。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什么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我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朱熹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
需要指出的是,收点“学费”主要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否则召一大群学生乱哄哄的,白吃白住不干活儿,学校早就关门歇业了。但孔子办学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传播自己的满腹经纶。比如,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家里除了水缸和土炕之外,啥也没有,孔子就没收他的学费而且很喜欢他。
当然,创业期后,孔子学生中,有了当上国务院总理(比如子路),学生子贡在鲁国做生意,成了亿万富翁。学生发迹后适当资助一下老师,孔子也就不会为生存发愁了。
到了秦朝,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私塾”受到打压。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甚至有名无实,而私塾却在顽强而艰难地生长。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很低廉,因此毕业生大多在毕业后一年里为师傅打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帮师傅做家务,劈柴、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
到了隋唐,科举取士代替了“士族推荐制”。这就意味着,再穷的家庭,再不好的出身,只要你能考得高分,一样可做官。这个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民营培训事业的发展。于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感染下,“父母砸锅卖铁,只为孩子读书”情景开始上演。
在唐朝,收费最低廉的学校,当属佛教寺院里举办的学校。来这里读书的学生只要学习刻苦,不仅无须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且还推行了“奖学金制度”。也就是说,唐朝寺院举办的学校首创了中国学生奖学金制度,确实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地方。
到了宋朝,由于财政充实,宋朝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仅不收学费,有的县象征性的收二钱,一二钱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了。而且国家和省上的“重点学校”政府还要补助学生钱,如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千文钱,“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不仅如此,宋朝私塾、书院达到鼎盛程度,而且学生收费低廉。为什么呢?因为唐宋经济发展,私塾学院等民办学校有了其他的经费来源:就是达官商人的捐款资助,而学生学费只占很小的份额。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宋朝建立了“支助贫困家庭孩子上学制度”即“有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
因此,宋朝人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全国的文盲非常之少,史载“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苏东坡等很多宋人都有这方面记录,苏东坡当时说宋朝基本上每家人都能识字,十家人里九家人都能写书。南宋叶适等人也记录当时每家都能著书:“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舆地纪胜》记录农村“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
朱元璋时期,对私塾培训机构简直就是噩梦,但对于学生,则是春天的故事。
朱元璋为了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采取敌视私塾书院、贬辱文人的做法,把教育限制在为朝廷取仕服务的阈限内。嘉靖曾两次废毁书院,理由是书院“倡邪学,广收无赖”。但最致命的一击是张居正推行的“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的政策,使得私塾学院几乎丧失殆尽。
清朝初期大体继承明代衣钵,对书院实行官学化,但尽管如此,随着人口大量增加,官学数量、规模和招生人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生徒特别是贫民学子的需要,各地私学又开始应运而生。
而清朝中后期,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分为两部分。硬件投资方面,一是官办民助;二是由当地乡绅、义士或民众集资,其中无偿划拨土地和捐赠房屋是重要方式。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生所缴学费,并多与学生家长们共同商议而定。学生每人每年一般缴80-120斤小麦,一名塾师一年可得2000斤小麦。
来源:《山西青年》2013年21期 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