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随着“曾侯乙墓”在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的出土,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它的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的一位国君——曾侯乙。观察发现,在曾侯乙编钟的甬钟正面及钲鼓部均刻有“曾侯乙乍持用终”的铭文字样,刻于镈钟上的31字铭文,记载了楚惠王知曾侯乙去世消息这一历史事件,于在位56年(前433年)特制镈钟用作祭祀的史记,这为研究墓主人身份、下葬年代以及编钟铸成时间与先秦时代的制作工艺水平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沉睡千年的苏醒——先秦青铜时代的辉煌
编钟的出土
考古队在挖掘曾侯乙墓的过程中,随着水位的不断下降,1978年5月22日夜,在曾侯乙墓中室的西壁与南壁两侧均发现长约2米的木架横梁。1978年6月15日,曾侯乙编钟上的包括65间钟体、挂钟木架及整副钟架、演奏敲击编钟的2根击钟木棒和6根T字形敲钟槌在内,悉数安全出椁。
曾侯乙编钟高273cm、宽335cm,架长748cm,共计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于钟架上,钟笋、钟钩、钟体等处共刻错金铭文2755字,内附乐律、铭记等内容,钟身附有人、花、龙、兽等装饰与数种几何形纹,赤红、黑色、黄色再加上青铜钟体的原色,相融相映,在此基础之上使用了圆雕、浮雕、彩绘、印刻等多种技法。这座于地下沉寂2400多年仍然保有故有形态的曾侯乙编钟,青铜在上千年的积水浸泡之下仍能保有光泽不被腐蚀,庄重的编钟设计与英勇的彩绘青铜武士浑然天成,代表了先秦青铜时代辉煌的巨型工艺,完整性与科学性使得众人皆叹。
“一钟双音”的奇迹
所谓“一钟双音”,顾名思义即指在每一个编钟的不同部位上均能够演奏两种不同的乐音,考古学家发现,编钟上均刻有与之对应的音名和律名的错金标音铭文,这进一步印证了战国早期“一钟双音”的存在。随着“一钟双音”的发现,曾侯乙编钟的乐律学研究也得到了重大突破,包括钟律“复合律制”的使用、“曾三度生律法”的创立、“十二律律名体系”的形成、“以弦定律”的确定等多方面。那么,65件编钟共130个乐音,当时的工匠是怎样实现音高如此精准这一辉煌工艺的呢?
在编钟的制作工艺上,据研究表明编钟的音高与其自身钟体的大小、薄厚、合金占比等息息相关,由于编钟的调音多由钟体薄厚决定,要求铸造者对于编钟的薄厚与口径的研究极为谨慎,一旦所设计的编钟稍高或稍低于原因高,则必须毁掉重制。对于细微的调音,工匠们仍采用挫磨的方式进行调音,但是因为编钟口径和薄厚之间存在着某一区间的比例关系,一旦超出这一区间,对编钟的音质影响很大,所以挫磨调音的方式仅适用于细微的整体调音。这样的制作工艺单单针对音准都是一大难题,更何况“一钟双音”的奇迹?
再者便是“一钟双音”的研究技术,一为挫磨调音技术,就如上文所言其对钟壁薄厚和口径比例的精准要求,以及工匠对于钟的正鼓部部分及侧鼓部部分的纹饰图样选择等;其二为曾侯乙编钟的“模范法”铸造工艺,全套编钟的铸型均用陶范组合而成,浇铸时倒立放置(即钟口向上)。为确保泥芯和两面陶范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确保编钟厚度达到预期,学者在纽钟泥芯部分中选取钟体鼓部正中和两面钲部两处地方,使用固定的泥质芯撑,因此,编钟内部往往会留下些许长方形凹槽型的芯撑痕迹,甬钟的铸型铸造则更为复杂。
在曾侯乙编钟的音律研究领域,研究者从中发现了存在于现代欧洲体系中的大、小、增、减、纯等各种西方调式的音程概念,其类内容在曾侯乙编钟的标音铭文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此发现一方面填补了先秦时代音乐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打破了人们对中国古时对于音乐音律研究的结论,印证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保用其独有的表达方法来描绘音乐。
岁月留声的古音——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复原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第二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六所单位组成了编钟复制研究小组,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科学研究。1982年,曾侯乙编钟关于上、中、下三层大小不一、形状音色各样的钟体共28件复制成功;紧接着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全套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复制出的曾侯乙编钟于1984年9月8日在武汉通过国家鉴定,并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之际在世人面前亮相,与民族管弦乐队一起登上了文艺舞台。复制出的曾侯乙编钟,在编钟音高排列问题、钟架钟体高度及大小比例的使用、钟体表面雕刻图文的复原等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此外对于合金比例的研究、经冷热加工工艺后钟体改变律的研究、对音准音色的研究等方面也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研究实验,通过不断的实验、对比、结论后再重来的循环工作,找寻复刻曾侯乙编钟最与之相近的数据资料。
现今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曾侯乙编钟的复原研究上提供宝贵的财富,以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为例,在总结原有曾侯乙编钟复制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新时代下应重新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研究理念。作为我国极少数的著名编钟铸造厂家之一,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至今已完整地复制出4套曾侯乙编钟,尤以为台湾“文建会”所复制的曾侯乙编钟最著名,钟鼓全身所刻之处为错金铭文,这架复制而成的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世界所公认的具有最高复刻技术工艺的编钟。
穿越古今的回响——音乐文明的世纪发扬
经历了岁月千载的曾侯乙编钟,经过先秦青铜时代的辉煌历史、到编钟出土的举目于世、到曾侯乙编钟的奏响、再到编钟复制复原后的历史传承……这份由曾侯乙编钟而引起的跨越世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事业,走过的路有哪些?
大国重器,诉之国魂
曾侯乙编钟之声响起,极富历史感与厚重时代感,近几年来,曾侯乙编钟的乐音响过G20峰会“感动中国”系列活动、“中埃建交60周年”开幕式、我国主席与各国主席总理的交流会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颁奖典礼上向世界奏响中国之声,在千禧年奏响中国之声、在香港回归庆典上歌颂《天·地·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歌颂编钟古乐……几十年的国之巨变,曾侯乙编钟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与标志,陪伴辉煌中国一路走来,见证着大国富强,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传播,弘扬于众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发展教育体系不断进步,学生追求全方面培养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近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培养引起大家关注,从中小学课堂到大学相关学科课堂,曾侯乙编钟这一历史名词也已成为了教育课程中的高频词汇。21世纪不断步入信息时代的我们,多媒体网络逐步成了大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类电视节目不断发展,在文艺历史类的综艺影视中,不乏见到曾侯乙编钟的身影,《国家宝藏》《非凡匠心》《新闻当时人》《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等节目中,分别从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历史、铸造人、纺织品、铸造工艺、钟锤层多方面展现了当代泱泱大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与热情;民族音乐《曾侯乙》、原创动画片《曾侯乙》、电影《闪光少女》等影视节目的播出使得曾侯乙编钟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中,这份穿越古今千年的历史声音,似乎在向如今的听众诉说着那一时代的历史故事。
文化建设,为世传承
被誉为“中国编钟之乡”的随州,作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获得了“十佳魅力中国城”称号,歌舞《编钟敲起来》也与之成为了随州编钟文化的地方特色标志性音乐。除此之外,近年来响应国家关于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政策要求,我国多地的音乐(器乐)类高校博物馆建设完工。多处博物馆内放置了曾侯乙编钟的复仿制品,并将其作为镇馆之宝。
结语
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历经千年风霜,它的出土、科学研究、弘扬传播等各阶段都为历史研究及音乐文化研究这一宝库提供了珍贵的实例材料,从曾侯乙编钟原件的铸造到其复原手法技巧之精良,引得众人皆叹!将曾侯乙编钟的研究扩展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在如今国之富强、民族复兴,其中国梦的发展进步更加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与传播的驱力带动。曾侯乙编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之珍宝,极大程度上代表着先秦这一时代的音乐地位,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
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9期 许一鸣